脫脂大豆釀醬油是“廢物利用”?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些小視頻,說用於釀造醬油的“脫脂大豆”就是豆渣、豬飼料,把它比喻成“嚼甘蔗的渣”和“下腳料”。搞得不少人都不敢買這類醬油了。脫脂大豆到底是什麼,它做出來的醬油就不好嗎?

  

脫脂大豆釀醬油是“廢物利用”?

  這麼說的人要麼對大豆一知半解,要麼揣著明白裝糊塗。

  首先脫脂大豆就是把大豆裡面的脂肪去掉,俗稱豆粕或豆餅。它的用途非常多,確實可以用於飼料,但也可以用於食品工業,比如發酵醬油,或者做成“大豆分離蛋白”用於肉製品、烘焙食品、面製品、植物蛋白飲料、嬰幼兒食品、運動營養品等。

  但不同用途有不同的要求,食品用食品級的,飼料用飼料級的,兩不相干。醬油的另一個重要原料“小麥”也可以做飼料呢,但放在食品裡就是“麵粉”,這有什麼好吐槽的?

  其次,大豆裡面的脂肪(主要是大豆油)只佔15-20%,所以豆粕才是主角,你們吃的大豆油才是大豆產業的“下腳料”呢。

  用脫脂大豆發酵醬油的主要原因是它低脂高蛋白,發酵效率更高,因此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如果僅僅比較原料價格,食品級脫脂大豆比大豆賣得還貴,那是加工帶來的附加值。

  脫脂大豆發酵醬油不好嗎?這個工藝最早由日本人於1913年開創,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早已成熟,中國於上世紀50-60年代引入。存在這麼多年,一定有其合理之處。

  醬油的主要作用是提鮮和上色,其中提鮮主要靠大豆蛋白分解產生的氨基酸,而上色主要靠氨基酸和糖類反應得到的“美拉德產物”(老抽主要靠焦糖色)。

  看明白了嘛?脂肪在這裡面並沒什麼用啊。實際上大豆油幾乎不參與發酵過程,最後絕大部分隨醬渣丟棄而不是留在醬油裡。

  那為什麼有些人要強調用完整的大豆釀醬油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致敬經典”,畢竟古人釀醬油就是用完整大豆。

  尊重傳統當然可以,這也是很多人的情感訴求,但傳統的未必就是對的。古人發明醬油的時候沒有脫脂工藝,要是有的話,說不定你今天吃到的“正宗醬油”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真正的傳統醬油是“日曬夜露”靠天吃飯,這種方式不僅很難支撐起巨大的市場需求,也不符合消費者對醬油風味穩定性的要求。目前主流的醬油釀造工藝早已變成工業化的大型發酵罐,從制曲到發酵“一切盡在掌握”。就算你用的是完整大豆,又有幾分古時的模樣呢?

  你可以迷戀於《舌尖上的中國》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但也應該相信以科學為指導的現代食品工業。

  當然,用完整大豆和脫脂大豆做的醬油在風味上肯定有差異,因為大豆油在發酵過程中會氧化酸敗及降解,產生一些揮發性風味物質。這些風味未必真的是好味道,只不過因為它是“傳統的味道”,所以有些人會覺得更地道吧。

  還有那些強調“醬香味”的人,用點醬不好嗎...幹嘛非要用提鮮上色的醬油去提香。

  不同的工藝會賦予產品不同的特點,消費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任君挑選就好了,以“揭秘”之名厚此薄彼不太好吧?

  冷知識

  我國最早的醬來自動物原料,比如流傳至今的魚鮓、蝦醬,漢代出現了植物性的豆醬。醬油本來是豆醬的副產品,是制醬時滲出的帶有鹹味和鮮味的汁水,到宋代才逐漸形成醬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