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CIA做的事情變成一門生意,國內獨此一家,在賺誰的錢

從開源數據中尋找商業真相,怎麼玩?

在商業領域,真相,很有價值。

問題是,如何知道真相。

在科創江湖中,一直有個傳說,有家國內唯一的商業調查公司——福韻數據,利用開源數據,能夠扒開層層疊疊的迷霧,尋找到商業真相。

真的假的?好奇心很重的路演君得一探究竟。

一家國內上市公司突然發佈公告,聲稱要收購法國的一家化工企業。

但是公告發布後,卻引來了證監會的公開質疑:為什麼要收購這家公司?

如果放在20年前,恐怕要找到真相就得萬水千山,前往法國當地進行實地調查,人力、成本、時間的耗費不說,能調查出多少真相,也得打個問號。

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做法恐怕就low了。因為有開源數據。

所謂的開源數據,就是能夠通過公開的渠道,從互聯網上獲得的信息。

被收購企業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為什麼上市公司要收購這家企業?這家企業的價值是否匹配高額的收購價格?這是委託方給出的三大問題。

通過法國公開企業註冊數據,福韻數據發現這家即將被高溢價收購的化工企業,卻只是一家只有3-5人的小公司,而且註冊地是民宅,並不具有收購方所聲稱的具有研發團隊、實驗室、工廠、相關先進技術專利等資產。甚至還利用定位技術,搜索到了這家化工企業的註冊地建築物的外觀照片。

對在職人員的分析後進一步發現,公司的三名管理人員都不是技術研發人員,均為商貿專業出身,而開源交易信息顯示,沒有歸屬於該公司或者公司管理層的任何專利信息。

對法國的2000多家同業企業進行統計後發現,這家化工企業的銷售業績僅佔法國同業的市場份額為0.17%,而且多年的企業年報都缺失,真實的經營情況存疑。

調查結果顯示,上市企業的收購動機十分存疑。在鐵證面前,最終這家上市企業公開道歉,並取消了自己的收購計劃。

這一經典的海外收購的背景調查案例,已經展現了在線開源數據調查的效果。

而日益發達的社交媒體,也往往是探明真相的重要手段。

在一起涉港的債務糾紛中,港籍債務人彷彿人間蒸發一般,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找到。在調查過程中,社交媒體卻意外打開了一扇窗。

原來債務人妻子的閨蜜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發佈信息,稱當天與好友參加了馬會的活動,並當晚住在了好友的家中,甚至還配有好友家陽臺的外景照片。

正是這一條線索的出現,讓情報分析師們,順藤摸瓜,通過地理位置匹配等手段,成功定位到了債務人的家庭地址。

福韻數據廣州分公司總經理楊華坤說,其實他們在創業之初也很迷茫,2016年成立之後,一開始是為執法部門提供情報和數據分析工作。而後,在與企業、律所、諮詢機構等進行接觸後發現,他們都會面臨著一些共同的難點,而這些難點是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來加以解決的。

經過幾年的時間,形成了成型的服務輸出模式。

商業調查的核心邏輯是,從數據中構建出關係網,然後分析出事實和結論。

當然,路演君和大家一樣,都很關心數據的合法合規問題,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

楊華坤透露,福韻數據正在參與“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工作,因此極為重視數據源的合規問題。而進行線上開源數據調查的優勢在於,可以在不驚動被調查人的情況下,查明真相,打破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因此,從商業調查本身來說,市場很大,商業盡調、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金融科技、不良資產調查等。

路演君發現,福韻數據的團隊構成也很有趣,雖然頂著科技公司的外殼,但是其中的核心團隊卻是600+人以上的情報分析師。而且專業背景也很多元化,外語、金融、數學、統計、心理學、社交媒體以及各行業專家等。

“人的思維很重要,我們認為是機器替代不了的。我們很少像國內其他科技企業那樣去崇拜人工智能。”楊華坤說。

有意思,聽起來很像是CIA做的事情。

但是開源數據並不是萬能的,楊華坤承認調查案例有可能會進行不下去。

“我們一般都是每個任務由一個3至5人的小團隊承擔,,他們會有一個任務規劃,把任務規劃完了以後,可以去梳理一些數據源,然後不停得再去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篩選,如果行不通再進行迭代,重新設計思路規劃,也有可能換一個團隊,換一種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