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詩人馮至《杜甫傳》中寫道:“人們提到杜甫時,儘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杜甫草堂是著名詩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坐落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唐肅宗年間,安史之亂爆發,百姓流離失所,杜甫為避戰亂,攜妻兒入蜀。

初到成都,杜甫一家借住在城西7裡浣花溪畔的草堂寺內。上元元年開春 ,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 開始籌劃建造草堂。

浣花溪又稱百花潭,環境優雅,不問塵世,適合詩人渴望安定閒適的心境。次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杜甫在草堂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現存240多首。由於成都偏安一隅,草堂地處郊區溪畔,杜甫的生活相對安定閒適,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所作的詩歌多與田園山野相關,風格樸素活潑。

在草堂生活的杜甫創作穩定豐富,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故後世稱譽杜甫草堂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公元765年春,杜甫離開成都。由於無人修繕,草堂很快頹敗。五代時期,仰慕杜甫名才的詩人韋莊重覓“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以憑弔杜甫。

北宋年間,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草堂,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意義。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此後,草堂幾廢幾興,直至明代弘治十三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的兩次大規模重修,杜甫草堂被擴建為樹木林立、風景優美的中國古典園林,奠定了草堂現今的格局規模。

1997年,“茅屋景區”得以復建,豐富了草堂內的人文資料,重現昔日的“茅屋”。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一千多年興廢,草堂已由當初不到一畝左右的閒適舊居,變成了現今用以憑弔“詩聖”的240多畝地的紀念性建築群。現今的杜甫草堂既保留了詩人的故居舊址,還擴展了風景園林,人文性與觀賞性極強。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杜甫草堂建築古樸典雅,偏向於民居風格,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溪流迂迴,橋相勾連,樹影叢叢,古今相映。

走到草堂正門,門上一塊“草堂”匾額,由雍正帝果親王所題,兩側懸掛一副出自杜詩中的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點名了昔年草堂的精確地理方位,也為現今草堂所處的位置。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草堂門前,浣花溪環流而過,庭院內,石桌石凳還原了昔日杜甫的休閒場合。在一株老黃桷樹的濃蔭掩蔽下,大廨依稀顯露出它的身影。

“廨”是官署,即古時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將這處建築定名於大廨。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大廨廳中矗立著一座生動的杜甫塑像,出自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之手。這座銅像呈跪姿,詩人一身精瘦形象,抬頭仰望天空,眉頭緊蹙,彷彿在向上天控訴他的半生飄零。

大廳東西兩壁懸掛著清代學者顧復初的經典對聯。上聯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下聯為“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在這古往今來的大好河山裡,雖人才輩出,然而能夠與你我二人的才華與志向匹配的,卻是屈指可數。然而你我二人雖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卻同為命途多舛之人。您幸好還存留一座杜甫草堂以供後人憑弔,身雖死卻精神永存。而我呢?只怕是什麼也難以留給後人了。

1958年,毛澤東遊覽至此,在這副對聯前久久沉思。著名白話詩人郭沫若稱讚這副對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值得遊人細細品味。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昔日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滿植花木的小徑。杜甫曾在詩中寫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居住在茅屋的時間裡,非常喜愛種植花草樹木,曾經多次以詩換取果木、名花,植於房前屋後。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現今的花徑,連通了草堂景區與原草堂寺,這條紅牆夾道的花徑略微彎曲,小徑兩旁種植著碧青的竹子,高竹從牆外伸進牆內,細碎的竹葉一層遮著一層,擋住了天空的一角,陽光從竹葉間滲進來,在牆上和地上映照出斑點,清靜宜人。

從西郊草堂,到人頭攢動的憑弔地,感懷杜甫故居的前世今生

花徑盡頭,是著名的“草堂影壁”。清末年間,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為紀念杜甫,將青花碎瓷鑲嵌在壁上,呈現光彩照人的“草堂”二字,一時之間傳為美談。“草堂影壁”的命運與草堂一度,幾經毀損又幾經修復,現今成為草堂內最受歡迎的拍照留念景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