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讀詩|故事:李松山《暢想曲》

草堂讀詩|故事:李松山《暢想曲》

暢想曲

炭火已熄滅。

月光在窗欞上勾勒出旁白。

鉛筆在酣睡,

記憶裡殘留的雪,和幾粒閃耀的星辰

在稿紙摺疊的皺褶裡,無法郵寄。

瓦房裡深居的人,

他推開門,

露珠馱著陽光,

在晃動的枝條間奔跑。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李松山的詩作《暢想曲》。

河南詩人李松山,他自小患病致殘,無奈輟學,只能幹簡單的農活。但他靠著勤奮好學開啟了自己的詩歌人生,漸漸成長為報刊中、網絡上小有名氣的詩人“山羊鬍子”。去年2月,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刊登了李松山的組詩《自畫像》;今年7月,李松山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其他14位詩人一道,入選了《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李松山的故事。

李松山住在河南省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父親前幾年去世,姐姐出嫁、弟弟外出打工,就剩下他和老母親守著家園,耕種放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曾是一個健康的孩童。但是3歲那年,連續高燒不退,患了腦膜炎,當時村裡交通不便,只能在村醫那兒弄點兒藥。最後,病沒能治好,落下了後遺症,他的口齒不清,走路趔趄,手指或強直如筆,或彎曲如鉤。當時因為家裡窮,再加上要供三個學生,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因為身體狀況不好,也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李松山輟學回家,開始了幾十年的放羊生活。

談到最初的日子,李松山用了“渾渾噩噩”這個詞,那個時候放羊、喝酒、打牌、睡覺,成了他的日常生活狀態,沒有目標,光是混日子,大把的時間被浪費掉了。

轉機出現在1995年,這一邊,考上高中的弟弟松林開始給當地的報刊雜誌投稿;那一邊,百無聊賴的李松山帶著弟弟的課本去放羊,被一首《再別康橋》深深地吸引了。詩這種文體,給了李松山說不出的驚喜,弟弟在練筆,李松山特別開心,他開始覺得,自己也可以寫。但是那時15歲的李松山,已經輟學6年,以前學的字,都忘得差不多了。

為了能識字,李松山想到了別人完全想不到的辦法,那就是看電視字幕。電視上的同期聲說一句,李松山盯著字幕看一行,把電視機當成帶文字的聽讀機,一個字一個字,硬生生地記下來。過了大概十年,李松山買了手機,學過拼音的他如虎添翼,在電視上看到的字,記下讀音,用手機打出來對比學習,再寫到練字本上記憶;喜歡看詩、讀詩的他,還存了100多本中外詩集,整日沉浸在詩歌的海洋之中……

2016年8月,李松山嘗試著寫的幾首小詩被一位村民讀到,巧的是這名村民與當時的舞鋼市文聯主席有舊,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李松山的詩第一次邁出了家門,結交詩友。

從此,李松山再也不是那個放羊之外喝酒、打牌、睡覺渾渾噩噩的青年。他的生活狀態常是這樣的:藍天下,羊在吃草,他躺在草地上,腦海裡“生長”出一句句詩。有了“事業”的李松山,殘疾、貧窮還有別人的嘲笑都不放在心上,心態平和,整日倘佯在詩的海洋中。一旦腦海中有了詩句,李松山就把它記下來,一旦詩作成型,李松山就用微信發給幾位詩友點評修改,努力向大家學習。不到三年時間,李松山已經創作了100多首詩,早期的詩主要發佈在詩友的微信公眾號上,被大家相互轉載後,漸漸被人們所知,並在《河南詩人》《三月》等詩歌刊物和部分報紙上發表了幾十首。

最終,他的詩被《詩刊》編輯慧眼識珠。去年二月,《詩刊》在頭題位置,重磅推出了他的11首詩作,並配發點評,向全國推介。39歲的山羊鬍子一鳴驚人。

雖然出名了,但李松山覺得自己還是那個地地道道的放羊娃,也仍然將勞動與生活視為詩歌的內核。他說:“以現實中的我入場,我是麥子,也是玉米,我在感受,也在回憶。”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李松山的詩作《暢想曲》,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草堂讀詩|故事:李松山《暢想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