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敦厚,詩之至美

中國人談起詩歌,情感總是真摯而又深情的,似乎都和詩融在了一起,也許每個人都有詩人的靈魂,只是缺少一個詩人的敏感度。我也總是認為中國的發展歷史也可以用詩歌的發展歷史來進行解釋,從詩歌中看到每個歷史朝代的社會風貌、愛情、文化、政治、戰爭等內容。但凡一切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內容,都是詩人心中之情,心中之志。

溫柔敦厚,詩之至美

繁花吐露

詩歌就是心中感受,歌外化成表現形式,實則是內心之志,通過歌唱形式表達的或美好的,或悲憤的,或黑暗的,或明快的,總之是詩人通過他們的表達,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多彩而又值得玩味的世界。詩歌最終應該以一種什麼方式來閱讀和理解,又以什麼表達方式和語言傳遞詩歌的真實情感,還原詩歌的真實面目。人類豐富的情感幾乎都通過詩歌有所表達,我們在讀詩中莫名與詩中某種情感相合,產生同感,並且為之感嘆、流淚或是哀傷。我們也沒必要總是圍繞著一個問題探討,一直在深究詩詞的意義 ,我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難道要詩歌能給我什麼實際意義上的物質滿足,這屬於一種妄念,那我們不會感受到讀詩的愉悅和詩的美感。一切從根源說起,都是文字,那文字就是表情達意的,就是傳遞情感的,是我們一切人類交流的媒介。中國的詩歌是獨特的一種語言和情感的表達,更是獨具這個民族固有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這個民族的發展始終與詩歌相伴相隨,這也是一個很獨特的現象。

中國詩歌發展史是一幅壯麗多姿的民族發展史,是一個民族情感的寄託,是人類美好的表達,含蓄蘊藉的語言始終存在著美妙而又深刻的情感和意義,始終與中國文化中的玄心、洞見、妙賞、深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我在不斷的閱讀詩歌中體會到詩歌其實就可以從這四個層面進行理解和賞析,看到詩歌具有永恆生命力的側面。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是詩歌的幾大功用,我們確實在讀詩過程中能有所感嘆,感嘆就說明歲月流逝,我們無法永駐青春,也無力扭轉時間的轉盤,在看春花秋月,日月更迭,草木榮枯中,人就不禁會產生無盡的感慨,這種感慨就是對生命的認識,對時間的理解,對一切事物的理解融入生命的體認,看每個朝代的歷史,觀歷史可以知興替,可以給後人以警示作用,“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就是歷史的意義之所在,同時詩歌也具備這樣的功用,我們仍然可以在詩歌的細節中看到歷史的存在,並且詩人已經給出了極為明確的意義指向,目的就是在告誡後人應該如何去做,而不是重蹈覆轍。“群”具體是什麼意思,我看到的解釋也各有差別,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加以解釋,群,正常應該是指人多,和團結等意思有關聯,但這裡的“群”應該是通過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與這個民族內在的情感的共通聯繫,就是會使人們產生情感的共鳴和生命的認同。“怨”是詩歌的傳統,《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美刺”就是一大特點,而詩歌的“怨”,以我之見,就是此意。詩歌的作用不在於歌功頌德,但不能說不存在,但這部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幾乎都經受不住歷史的淘洗。

中國詩歌之美,美在其中含有無限廣闊的社會內容,美在詩歌字裡行間的韻律,更美於詩歌溝通了古今時空中情感的聯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在情感上已經關注到這一點上了,並且是由人們在歷史時空轉移中產生的內在心裡感受。在閱讀中,不斷溝通古人和今人的情感認知和文化的生命認同感,使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沉浸在美妙而又意蘊豐富的大千世界之中,讓所有人感受物之美,情之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