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有那麼一個傳說:

那是明媚冬季的某一天,大豬蹄子乾隆皇帝賞雪,來了作詩興致,開始吟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五六片,五六片

壞了,吟不下去了,卡殼了!

在冷場的緊要關頭,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說:“皇上的詩寫得太好了,請讓臣狗尾續貂

——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個人就是本篇主角沈德潛。最後一局,讓這首數字詩終於曲終詩意躍出。

這段是不是特別眼熟?在《宰相劉羅鍋》中,是劉羅鍋接了這句,《還珠格格》中是紫薇吟出這首詩。小說這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接的人是多麼聰慧,多麼討皇帝喜歡。

當然這只是傳說,實際上,沈德潛的確很受那個曾經以武功著稱現在以大豬蹄子著稱的天子偏愛。袁枚詩說這種偏愛是——“確士先生七十餘,自刪詩稿號歸愚。青鞋布襪金階上,天子親呼老秘書”

他的身前身後事,從大器晚成晚年飛黃騰達,還有和乾隆從千古友情,到死後遭天子批鬥的一段難解難分情,那是至今膾炙人口,做了多少清宮戲編劇的靈感來源。


生平:前半生落魄江湖,晚年飛黃騰達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南人,具體是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生地,就是傳說中乾隆皇帝最喜歡的地方,不遠萬里也要從北京下江南多次。

他一生提倡作詩要講究“格調”,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就是詩歌要為國家教育人民,要具備強大的精神文明建設功能。這點,應該是叫盛世的統治者 被我們暱稱為大豬蹄子的乾小四皇帝異常喜歡吧!畢竟,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當時,詩歌有四大門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肌理派。四大派領袖人物堪比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最叫皇帝喜歡的就是這“格調”派。

他一生寫了一邊寫了很多歌功頌德之作,一邊也寫了盛世個體人民體驗的民間疾苦。一邊不忘記給皇帝兼好基友記錄太平,一邊也不忘記記錄時代,有跪舔,卻還也有骨氣有個性。保留文人風骨的人,都不算完全的“高情商”。


一、少年早慧 落魄滯江皋

從他一生看,少年早慧,卻榮華富貴晚來。有人說他大器晚成,其實,他是才華早就有了。

作為一個非常早慧的人,少年的好教育與好的文學薰陶不可少。沈德潛的祖父沈欽沂是明末頗有成就的詩人,父親沈鍾彥也是個小有名氣的詩人。

沈德潛少年聰慧,九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反思一下,我們大多數人的九歲,當初應該背誦好九九乘法表了而已。當然,00後10後小朋友在補習班經濟外加虎媽虎爸的推動下,應該會背誦葉嘉瑩推薦的兒童古詩詞全部了吧。比起沈德潛,還差了不少。

到十一歲,沈德潛已經可以代父授課了。當然,我們現在教育機構“學而思”等不能僱傭童工,所以,看不到這種天才。如果,同班同學裡,有一個不僅自己讀得好,還能給人講的話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對他感激之外來點崇拜。代父授課的他自然是很受人喜歡,這時候他就因為一個小神童的人設非常討人喜歡,結識了象朱彝尊、張大受、尤侗等頗具名望的前輩詩人。

到十一歲,已經可以幫忙父親給人上課的沈德潛還不滿自己,繼續前進,他十分勤奮,白天要讀《左傳》《韓文》,晚上還要讀《唐詩》。這很符合他後來的“格調”派風格,也許就源於他所讀的書——兒時四書五經加這時候白天讀歷史類,晚上讀抒情詩歌。

二十二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生參加十七次,“共踏省門一十七回”,都沒有收穫。這時候為了生計,他在二十三歲開始繼承父業,以授徒教館為生。就這樣,在蘇州當了四十餘年的教書先生。

在前半生年復一年的科舉失敗中,他所遭受的持續的打擊,所經歷的尖銳的痛苦以及深刻的悲哀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詩中寫到:

“落魄滯江皋,三年一布袍。長貧真到骨,眾論尚吹毛。”

這首詩是深入骨髓的自我書寫和自黑,也是寫實。一個落魄文人,兩袖黯淡風雨,寸步難行,有一身想要施展的抱負,卻只能無地發揮,留守江邊小地方罷了。

滯,這個字,用的極好。停滯,滯留,是等待,可是看不到是否可以再出發的希望。三年,只有一套粗布袍子穿,是太窮困買不了新衣服,還是根本連換衣整理的心情都沒有。那是長久的貧苦,深入骨髓,深入氣質,久了人也看起來喪氣。寫了那麼多詩論,也不過是吹毛尋些小差錯的小工作罷了。

《歲暮行》中也感慨自己的遭遇“終年學道成鹵莽,終歲著書俱謬悠。年過四十不得志,開口且莫談封侯。”

一年到頭學聖賢書,做格調詩,不過是馬虎、得過且過;多年以來,編的書,詩集,不過是荒誕無稽的事情。有何作用呢?又虛空。已經過了四十不惑年紀,還是落魄。朋友們,和我開口,別提什麼朝廷中舉做官封侯的事情,對我來說,太魯莽太傷感情了。

這時候的沈德潛,像是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范進。當然比起范進,還未到廟堂的沈德潛其實在江湖,也從初入江湖到小有名氣。

沈德潛十八九歲拜師學詩,到三十歲左右就有《留飯草》、《一一齋詩》等詩歌結集,清初著名詩論家葉燮還為他的文集寫序,序中誇讚他的詩:“碻士向刻《留飯草》,此碻士於今人中闢門仞處;今刻《一一齋詩》,此碻士於古人中闢門仞處。”意思是,碻士(沈德潛字碻士)的一本詩集的作品達到了當代詩歌江湖門派的高水準,另一本的作品是企及古人詩歌的風格啊。當時雖只有三十一歲,沈德潛已經“名藻大江南北”,還和當時的大咖徐夔、江陰的翁霏堂談笑風生,華山論詩,水平不知道多高。連清前期詞壇“神韻說”門派領軍人物王士禛也對他的詩才頗有讚賞。如果清初的詩壇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沈德潛已經是青年時候的黃藥師、洪七公或歐陽鋒水準了。

到四十三歲,出版了多部詩集的沈德潛開始潛心,更深入去理解詩,轉向詩歌理論研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批選了唐詩十卷,名《別裁》。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湖名作——《唐詩別裁》。今天要研究唐詩,絕對不能繞過這本大作。這時候的沈德潛,相對於現在的教授了。當然,這時候他筆耕不輟,到第二年,四十四歲時開始選《古詩源》。

千古帝王|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這一期間,他碩果累累。

在四十九歲整理了個人文集《歸愚時文稿》

五十歲刊刻了個人文集《竹嘯軒詩鈔》。

五十三歲,正式出版《古詩源》

五十九歲寫成《說詩碎語》

六十歲與周準合輯《明詩紀事》,順便還寫了《通志圖說》

六十二歲完成《明詩別裁集》

六十五歲批唐宋八家文選《明墨》、《和聲》

乾隆三年,六十六歲時刻成《歸愚文續》十二卷。

要是在現在,就是著作不斷的教授!

只是可憐他在清代,雖然他心態還好,可是當時的價值觀,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對於沈德潛這種深受儒家出仕思想影響的人來說,還是把科舉後入(sheng)仕(guan)當做正經事。

所以,這些年,他——屢進屢抑,確然自守,不怨不尤。

每一次努力考科舉卻是每一次沒有成功,但是我要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生活,沒有抱怨,沒有牢騷。生活還是平靜喜樂。

看到別人中舉,心態也不錯。比如答謝狀元的彭啟豐遠問時所作的《答彭翰文殿撰》一詩中,可以看出沈德潛那時候雖是一個雖然屢試不第,卻和顏回一樣自得其樂的老秀才

“海宇傳三策,經綸滯一身。行藏均努力,事國與安貧。”

國境內早有文章傳播,那麼多經史子集聖賢書滯留在我的腦力,在我的心裡,在我的體內,沒有機會發揮。無論是行萬里路,藏萬卷書,都需要刻苦努力。為國報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然是我們讀書人的好夢想。可是,若沒有機會實現夢想,安貧樂道,不改治學之樂,也是人生美事啊。

這首詩,是寫出了他的多年未能中舉的落魄人生的光亮,不是一絲絲的光亮,是可以明窗寂寂的和煦光亮,溫柔敦厚的亮度,不黯也不強烈,和他的詩教倡導一樣,也和他的性格一樣——為隱者亦能樂的心。

這種心,是儒家聖賢真正提倡的,比如聖人孔子說他最愛學生是顏回,因為:

“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居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我的學生顏回是多麼nice(賢德)的人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

這確實是討人喜歡的性格。也許,這種性格可以解釋為何乾隆皇帝喜歡他吧!

二,晚年富貴:殿上君臣 詩中僚友

乾隆元年(1736),清廷開博學鴻詞科。沈德潛受薦至京,廷試時再次落選,乘舟南歸行至黃河時,又遭風溺水,雖僥倖保得一命,所攜物品卻蕩然無餘。

此時他年逾花甲,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後,心中充滿了苦澀。乾隆三年(1738),66 歲的沈德潛終於考中舉人。第二年金榜題名,榮登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

清乾隆四年(1 739年),沈德潛終於以六十七歲高齡考中進±,被朝廷選為庶吉士,也就是朝廷集中培訓的預備官員,清政府管培生的意思。 清代的科舉考試,不像現在公務員考試,當時不限制年齡,給了沈德潛機會。要不然,六十多歲的沈德潛,應該寫詩編書後,去廣場舞和大媽跳舞。

三年後,他們這批庶吉士學習結業。袁枚和沈德潛,都在其中。乾隆帝接見他們,發現名冊上有位七十歲的,便問誰是沈德潛。沈德潛起身拜謝。乾隆皇帝聽說他是“江南老名士”,好奇心上來,也許是一見鍾情,似乎想和他聊聊搭訕。

乾隆問道: “ 文成乎? ” 沈德潛回答: “ 未也。”

乾隆笑道: “ 汝江南老名士, 而亦遲遲耶? ”

(袁枚: 《小倉山房文集》卷三)

這是君臣二人的初次相見被當時年輕的文人袁枚記錄下。寫了很多軼事趣事的袁枚自然要記錄這段基情滿滿的相見,也許也帶有對君王那麼無緣無故喜歡一個人的羨慕吧。

千古帝王|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初次見面,才二十幾歲的大豬蹄子乾小四皇帝還不大會搭訕,問沈德潛:卷子寫好了嗎?耿直的沈德潛很坦誠回答:還沒有呢!

乾小四皇帝笑了,不知道是尬笑還是好玩的笑,說,你是江南老名士啊,怎麼會還沒寫完呢!

似乎,有好感的見面,尬聊也不是什麼壞事,反而看到尬聊中的靦腆。笨拙,常常才是真情啊。

三天後,沈德潛被任命為翰林院的編修。

到六月九日,新官輪班引見。乾隆皇帝讓沈德潛和詩《消夏十泳》,沈德潛遵旨,筆墨揮毫,很快寫好進呈。

乾小四看了以後,很欣賞,非常高興就是頒了賞。

接下去,沈德潛又奉命和《柳絮》、《落葉》等詩,每次都得到年輕的乾小四皇帝的歡心。從此,乾小四一作詩,便要叫沈德潛來和。

二人開始一段難得的君臣感情,看著基情四意,沈德潛也由此開始了晚年的富貴生活。之後便迎來人生的轉折,70歲這年成為從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後,升官更像忽然間做了直升飛機一樣,一飛沖天了。

乾隆八年(1743)春,71 歲的沈德潛遷左中允,後又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第二年,充湖北鄉試正考官,遷少詹。第三年,晉詹事,充武會試副考官。如此迅速的升遷,令沈德潛受寵若驚,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君恩稠疊,不知何以報稱,竊自懼也。”

遇到高升,自感恐懼,多於得意,這份靦腆,叫人喜歡。

乾隆帝對大臣們說:“沈德潛是個謹慎誠實的人,可惜年歲很高才被發現。我之所以接誶提拔他,是為了鼓勵年齡大而沒有停止學習的有志之士。”

從乾隆皇帝的說法看,提拔他,是為了告訴世人,活到老學到老是多麼可貴,還能得到朝廷實實在在的嘉獎。畢竟,一方面看,只是為了考試科舉而不熱愛學問的人,是無法真正長時間藏身於書中安貧樂道,能學到老的人,必定是熱愛學問之人。乾隆皇帝怎麼會不喜歡這種“單純”熱愛學問的人。單純,才是霸道總裁最愛,乾小四這種溫和的國家總裁也一個愛好路數。覺得耳熟嗎?你一定已經聽說了,某某總裁談到周立波時候形容詞全部是:單純、像個還是,做慈善時候會哭的像個孩子。奶茶妹妹也曾經被形容成——小天是我見過最單純的女孩子。另一方面看,沈德潛的詩歌提倡,是非常適合一個盛世皇帝的喜好。沈德潛強調“溫柔敦厚”,強調詩歌會教育民眾熱愛生活熱愛祖國這種積極向上有利於朝廷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治者,實在是提著燈籠也要找到的這沈德潛才對。

何況,乾小四這種熱愛詩歌熱愛書法熱愛藝術的皇帝,正需要有人陪他玩玩。

乾小四是什麼人?除了皇帝這個職業,他特別喜歡書法,表現在他喜歡到處題字。他也特別喜歡藝術,表現在他瘋狂收集有名的書畫作品,然後在上面題字,還打上自己印章。他還喜歡寫詩,當然這個愛好沒有什麼槽點了。乾小四這輩子究竟寫了多少詩呢?據《晚晴移詩匯》卷二上講:“御製詩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共四萬一千八百首。這四萬多還不算登基前的詩集《藥善堂集》,太上皇時候寫的《餘集》,加上《全韻詩》、《圓明園詩》哦。真可謂才同倚馬,詩可汗牛,一人寫的數量,相對於《全唐詩》之總數。連手下編寫《四庫全書總目》看了都歎為觀止了:“自古吟詠之富,未有過於我皇上者矣!”的確,即使是歷史上那些專業詩人高產能手比如李白白居易陸游的詩都加起來,也沒有這位職業為皇帝的要日理萬機的乾小四寫得多。

愛書法愛題字愛詩的乾小四皇帝自然喜歡沈德潛啦。他給予他的寵幸,在封建社會,實話說也是十分罕見的。吳敬梓筆下富貴晚來的范進比“瞠乎其後”比不了。沈德潛得到的,不只是富貴,是寵溺啊。

他在朝廷任職的十年間,可以特許出入禁苑上書房與乾隆皇帝飲酒賦詩,一起談星星談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那時候,他倆“君和臣韻”、“君臣聯句,多麼美好的畫面。到現在,那麼多以劉羅鍋紀曉嵐和乾隆皇帝君臣聯句的畫面,編劇一開始都從沈德潛的奇聞異事裡找來靈感的吧!

二人不僅喜歡互動寫詩,乾小四的詩不少是沈德潛幫忙潤色。據《清稗類抄》裡講,乾隆還一次交詩稿12本給他,命之日:“改幾處,均依汝。乾小四放心把詩歌給沈德潛,因為他眼裡沈德潛的詩是——“詩當不朽照千秋”。這樣的人幫忙自己潤色,再好不過了。

除了熱愛詩,也許,都是深情之人,也是他們倆為何互相欣賞的原因。眾所周知,乾隆一生最好的詩歌和真情,都在對孝賢皇后的悼念中。對於深情之人,他自然是欣賞的。乾隆十一年(1746),沈德潛被任命為內閣學士,可此時他的夫人俞氏已去世。他夜夢夫人,醒而成詩。乾小四看到後,太感動了,對他說道:“汝既悼亡,何不假歸料理?”就這樣子,沈德潛就有了長假回鄉歸葬。

乾隆皇帝不僅給他好日子,還給他三代封典,並賜詩,其中有詩句說,“我愛沈德潛,淳風挹古福”。此詩在文壇宦海引起反響,有位叫做錢陳群的侍郎嫉妒地唱和道:“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一時間,這到底也是一段超越君臣關係的佳話。

這種君王多臣子的寵愛,不只是在朝堂,連沈德潛告老回鄉都還在情意綿綿。

他70歲時,乾隆皇帝召其討論歷代詩源,他博古通今,對答如流,乾隆大為賞識。後乾隆又為他的《歸愚詩文鈔》寫了序言,並賜“御製詩”幾十首於他。,在詩中將他比作李(白)、杜(甫)、高(啟)、王(士禎)。

乾隆十三年,七十六歲的沈德潛請求告老還鄉。這個時候,沈德潛早就比我們現在的法定退休時間多了十幾年,在清朝這個人均壽命短的多的時候,乾隆還捨不得讓他走。仍命他任“上書房行走”,意思是,沈德潛啊,要多來上書房和朕多聊聊啊。

第二年,沈德潛七十七歲了,再次提出請求,乾隆雖然很捨不得,還是答應了,但苦苦挽留他,要幫助校好乾小四個人文集《御製詩集》後才可以走哦。

臨行,乾隆還念念不捨,召見他說: “我一見你便知好人,你回去和你鄉親們說說孝悌忠信這些,幫助江南基層人民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你為祖國效力(當然,當時報效祖國是約等於報效君王乾小四啦)

愛寫詩,愛一起唱和的乾小四當然也要寫一首詩為他送行:

清時舊寒士,向每誦新句。

行歌非杜誤,三載春卿署。

還朝嘉爾信,辭老思蓴碧。

豈能頑強起.近稿經商榷。

吳下老詩翁,猶然見古風。

晚達勝郊窮,扁舟故國鴻。

毓德啟兒蒙,遺榮解組紅。

且以風謙沖,相知見始終。

離開京城那一天,乾隆又為他加了尚書銜,使這位老詩人衣錦還鄉格外榮耀。離開了,還那麼依依不捨,還那麼不忘為他多做一點事。

當然,這種情,怎麼會以為兩地茫茫而結束呢?

沈德潛還鄉後,把他整理的個人文集《歸愚集》進獻給乾隆,乾隆親自為這本

詩集作了《序》。

到沈德潛80歲的時候,又把他著的《西湖志纂》獻給乾隆,乾隆給這本書題

了三首絕句代序。在他過生日時,乾小四為他祝壽,贈了一塊御書“鶴性松身”匾額。後來,這位情有獨鍾的皇帝還特許為沈德潛建了一座廟祠,賜匾額日: “詩

壇耆碩”。

沈德潛年老歸鄉後,乾隆多次下江南幾乎每次都要他來陪護,還要一起唱和幾首詩。90歲時還為沈德潛晉階為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就算這些官銜都是沒有實權的榮譽稱號,那對於一個老的塊仙風道骨的90歲壽星來說,是,榮耀,是安慰,更是說明乾隆皇帝雖然那麼喜歡沈德潛,卻也一直用最好的安慰獎給沈德潛而不是讓他一個文人成為權臣。

多次下江南的一次,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沈德潛趕到清江浦迎駕,乾隆作詩送他一句——“玉皇案吏今煙客,天子門生更故人。”

天子的門生,不能簡單理解為學生,大約更接近臣下之意。可是,沈德潛,怎麼只是天子門生,是故人啊。皇帝能當臣子為好朋友,人間難有。

也難怪時人說沈德潛是——“詩人遭際,自唐宋至清朝,以長洲沈尚書為第一。”

千古帝王|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對於沈德潛,最可貴的是,沒有成為佞臣。這才是他為何能得到盛世君王喜愛。

發達後,甚至是得到“曠古未有”的君王寵溺之後,沈德潛並沒有因此就沾沾自喜囂張跋扈,更沒有以勢壓人,一如既往保持他還未發達前的心境,一直是溫柔敦厚。雖多少有附和皇帝,卻也沒有完完全全把皇帝喜好當做自己唯一喜好。是誠懇有赤子之心之人。

當年,在沈德潛發達時候,著名文人袁枚對沈德潛的學說不滿,曾一接連兩次寫信《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再與沈大宗伯書》要和他約辯,這兩篇很有約戰的氣勢,措詞非常不激烈,但沈德潛似乎一點沒放在心上,根本沒有因為被批而心生報復。

他七十歲,他寫了《七十詠懷》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還會自黑,不自傲,在學術上不倦追求的謙遜的老者模樣

“鳥影匆匆過,蹉跎七十年。童心仍少歲,耄學愧前賢”

時間的流逝想飛鳥一樣飛過,就這樣子,我就蹉跎到了七十歲。雖然白髮蒼蒼老了,可是我似乎還保留一顆童心。我的心,像個孩子,我的學問,似乎也像個孩子一樣,有很多天真之處,卻也有好多值得我去探索。可惜學識還不夠前代巨人,也無法好好幫忙他們繼往聖之絕學,我愧對我前代聖賢啊。

也許是自黑。可是我相信這除了自謙,還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自詡。畢竟,學問越發深厚,就越發像個孩子,成年人有各種思想禁錮,童心更加接近天才。保持童心,一個是真正在童年的那種心態,還有便是看過很多風景讀過很多知識到極致的返璞歸真的真。對學術,沈德潛認為自己“滑稽吾未敢,秉燭繼餘暉。”我不敢自稱是那種言辭流利漂亮的人,點上蠟燭,在夜燈下繼續苦讀,發揮餘暉罷了。最怕聰明人下苦功夫,也許他比不上同期最厲害的高手,卻也是有自己一番成就。

發達富貴,卻不因為皇上寵愛有恃無恐,這也許是乾隆其實在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對他的詩論有些微詞,卻也沒有減少對他的善待吧。

天子寵愛卻不作,落魄時候能安貧樂道,這心態大約是為何他可以被天子喜歡,更是為何他可以到九十七歲吧!

可憐身後事:以詩始以詩終的情

沈德潛與乾隆的裂痕最早因為沈德潛把乾隆討厭的人編入《國朝詩別裁集》。

那是尋常的一天,沈德潛終於編好了《國朝詩別裁集》,大事剛剛做完,邁著輕快的腳步,請好基友乾隆作序。

千古帝王|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不料,乾小四一翻看,頭一章就是錢謙益啊。乾隆特別不喜歡這人,覺得他是貳臣中的末流,兩面三刀,人品實在不咋滴,還恨屋及烏覺得他的詩之配去蓋酒罈子呢。

“謙益諸人為明朝達官,而復事本朝,草昧締構,一時權宜。要其人不得為忠孝,其詩自在,聽之可也。選以冠本朝諸人則不可。錢名世者,皇考所謂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選。”

這種人,明朝當大官深受皇恩,說投降就投降,投降了還不忠於本朝。做事,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大的啊,目的只是為了好日子,一點沒有家國忠義。他的詩,聽聽就好了,怎麼能入選這我“大清好詩歌”呢?我爸爸最討厭這種名教罪人,名門正派中的渣,實在不能入選。

“慎郡王,聯之叔父也,聯尚不忍名之。德潛豈宜直書其名至世次前後倒置,益不可枚舉。命內廷翰林重為校定。”

還有這個我的好叔父慎郡王,我都不忍心排名這麼落後?你沈德潛怎麼就把他放的那麼後。(讓我才華洋溢的叔父,取代錢謙益吧)

後來,沈德潛自然遵照乾隆的意思做了整改。

當然,皇上喜歡沈德潛的時候,這不算什麼事。只是多少,為沈德潛去世後奪去尊貴之享,埋下伏筆。

乾隆三十四年年,也就是沈德潛去世那年,乾隆在國內銷燬錢謙益詩文集。可這時候,兩江總督告發沈德潛家裡被發現有錢謙益詩文集。

“命毀錢謙益詩集,下兩江總督高晉令察德潛家如有謙益詩文集,遵旨繳出。會德潛卒,高晉奏德潛家並未藏謙益詩文集,事乃己。”

這段記載了結局就是,沈德潛已經去世,在細查之下,發現好像沈德潛家中沒有錢謙益文集。

似乎是有些烏龍事件。看多了陰謀論和宮鬥劇,也許會聯想到——乾隆令人偷偷銷燬了證據,保護了他喜歡的沈德潛。這似乎也有可能。如果是這樣子,乾隆一邊幫忙銷燬證據,一邊心裡也有些心寒。為什麼當初你編“大清好詩歌”把我最討厭的錢謙益列在首位,為何你早知道我是錢謙益黑,你卻還當他愛豆,收藏他的詩文專輯。

後來,乾隆的畫風也漸漸變化,和登基初期不同。一開始,他登基後一改其父的嚴酷作風,實行了較為寬鬆的政策。他本人又愛好詩文,加上沈德潛的詩學唐音,以溫柔為教,對維護和加強清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利,因此,沈德潛就這麼被皇帝器重寵愛。

漸漸的,乾隆,也許漸漸油膩;總之,漸漸地,文字獄頻頻,愈演愈烈,沈德潛雖然去世,卻多少也被捲進入風波之中。比如,清代四大文字獄案中的一柱樓詩案。

那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年。江蘇東臺縣監生蔡嘉樹與詩人徐述夔孫子徐食田因爭奪田地不成,心生怨恨,用了極其惡毒的方式報復。

他無法用無賴的低價強買徐家田地,聽聞朝廷在全國範圍內查禁書,就向朝廷告發徐述夔所著《一柱樓詩集》中的詩句有煽動反清復明思想:“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朝期振翩,一舉去清都”;“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壺兒”是“胡兒”之諧音,“明朝”去到“清都”這幾句顯然反清復明之叛逆。

就這樣子,作者徐述夔父子詩人已經去世十多年,還是被開棺戮屍,嫋首示眾;孫子徐食田、還有為該書作跋的毛澄、校訂者徐首發、沈成灌等人被處以斬監候。

“死者戮屍,生者凌遲,家族親友淪為奴隸,手段殘忍,震駭天下!”

得如此駭人聽聞,其實是撞上了乾隆皇帝要在文字獄方面抓典型,至於徐述夔那幾旬牢騷話是不是真有懷念明朝的反清思想.也許並不重要。

這個一柱樓詩案,讓整個江南士子們惶惶不可終日。

可這《一柱樓詩集》上,有沈德潛為徐述夔所作的序,裡面誇這文章都可以當模範了——“其品行文章皆可為法”。看到這個序,乾隆不禁大怒,指責沈德潛,為什麼你對這種悖逆的詩句都不痛恨反而為他寫序讚揚。沈德潛我愛了你那麼久,你“理宜飭躬安分,謹慎自持,乃竟敢視悖逆為泛常,為之揄揚頌美,實屬昧 良負恩”。

這時候殘忍的乾隆想到沈德潛,感到沒有同樣受到沈德潛的崇拜和服從,就“奪德潛贈官,罷祠削溢,僕其墓碑”。把生前的榮譽一併勾銷,還推倒了墓碑。

當初,因為乾隆需要好的詩教楷模,他就更愛沈德潛一些。又以為沈德潛的詩論和推崇沒有符合他的統治需要,多少心生不悅。最後,因為沈德潛給“反清復明”的詩文作序,就奪去了沈德潛所有的身前榮耀還推倒人間墓碑。

好像說的乾隆,只為國家的利益和需求去愛沈德潛。他怎麼會不愛沈德潛?

到底,乾隆也是愛過沈德潛。說乾隆不愛沈德潛的,是不理解人類真正的利益和愛是常常並列而行的。沈德潛生前也是愛乾隆的。說沈德潛不愛乾隆的,也是不理解人類真的的利益,加上生存,都和愛也是並列而行的。

一段超越君臣關係的孽緣,最終沒有好的結尾。不過,活著時候的沈德潛,還是受到了千古難得的榮寵。


人如其詩:一個典型的盛世詩人

沈德潛叫皇帝喜歡,大約是哪種盛世的樣子——康乾盛世中,一副溫柔敦厚歲月靜好的模樣,應該就是盛世君主喜歡的樣子。沈德潛還保持一種文人的感覺。那就是不能油膩,那才可以保持一種文人的風骨,那需要多添一些對民間天災人禍個體悲苦的敏感。人如其詩,一個典型的盛世詩人,應該就是如此解剖。

盛世之聲

作為清代唐詩學的最後一位大家,沈德潛同志不僅僅受到唐詩的,還有康乾盛世的氣象的影響。

他這一生,一直保持一個盛世文人的雍容:一邊是“生平喜詠詩,風旨別雅鄭”的雍容,另一邊是保持“居心貴和平⋯⋯立身貴中正”的氣質。這大約就是盛世君主乾隆喜歡的感覺,盛世,需要盛世的文學作品,沈德潛的詩歌觀念,就是盛世之聲。

沈德潛重視詩歌的政教功能,他認為詩風應該與國家氣質相聯。乾隆時代,大清國案首挺胸踏入盛世好時代。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必須召喚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闊大恢宏的氣象。他雖然一直主張多種風格並存,但對於宋詩中存在的氣格是反對的,他認為這是國力不昌的表現,主旋律,自然是要唐音。

所以,作為一個出生康乾盛世又重視詩歌氣質要和時代氣質相融合詩人,在唐音與宋調之中,他必然會選擇了唐音。也必定會選擇唐詩中最盛世的那些。他最推崇是初、盛唐的詩。初期的盛氣,盛期的繁榮,顯得後來的中唐詩“漸秀漸平”,不夠有元氣,越發弱雞——“元氣不完,體格卑而聲調亦降”。無論是題材、氣質還是聲音的腔調,中唐詩都有一股漸漸衰弱之感,不能和盛唐相比。在於晚唐嘛,那簡直是走入靡靡之音:“晚唐人古詩橄鮮柔媚,近詩餘矣”。文藝不是才子佳人,不是酒席歌宴,特別是有些只唱豔曲的,實在成何體統啊?太不合詩教了。

所以他編的唐詩別裁,為詩歌回到初唐盛唐的所謂正統上。“文慤(沈德潛諡號)論詩以和平敦厚為宗,故所選《別裁》諸集,皆稟斯旨,海內風氣為之一變。掃蕪響,振古音,文慤之力也”。

所以,他人如其詩,就是一個為主旋律奉獻一生的盛世詩人。當然,只有主旋律的一生,不大可能討人喜歡,甚至會有些油膩。沈德潛,自然不是那麼油膩。


沈德潛筆下的康乾盛世:“內外一統,萬方寧謐”中的“觸目總荒涼”

作為一個男作家,要是有錢起來,總多少多了一分俗。比如作家張賢亮。作為曾經中國最有錢的作家,當年建立了西部影視開發城。他的員工不當他作家,而是稱呼他主席。一個有錢的作家,看起來總不那麼像個作家,他的手下人都講:我不知道他是作家,只知道他是我們影視城的張主席。

張賢亮本人寫的最好的作品,來自他飢餓的年代。似乎男作家一有了錢後,原先敏感的感知力一下粗礪起來。沈德潛的作品,自然精品也來自他落魄的時期。畢竟,要是一個詩人一輩子的作品,只有對國家盛世的稱讚,難免油膩。沈德潛是皇帝的愛臣,不是皇帝的佞臣,自然不能太油膩。如果文章只有“請不要辜負這個康乾盛世”,那就不能是沈德潛。

沈德潛的詩文中,自然有對朝廷的讚頌。溫柔敦厚的沈德潛《舊邊詩九首》就是這類頌詩。

《舊邊詩九首》序一開始就說“我國家內外一統,萬方寧謐”。

然後,要對比過去時光,思甜以後記得憶苦“閱明史,見季年屯政不修,邊事日壞,民生凋敝。”所以,要寫這組詩,“因作舊邊詩九首,述往事,蓋以慶太平也。”,告訴大家今日好日子來之不易。

序和詩的行文結構,是80後90初們年少時候都寫過的改革開放變化。當然,沈德潛文筆,用字,不知比我們高出多少來。這組詩,就是憶苦思甜,回憶明末社會的腐敗和黑暗,歌頌了乾康盛世的美好生活。

萬方寧謐,說我們國家的億萬個角落,每一個都寧靜沒有動盪,享受和平。這四個字,平靜中,描述盛世,而非在鑼鼓熏天裡喊。無論用字,還是其中氣質,勝過有些盛世春節噪音。

盛世之下的個體,難免在天災和人禍中艱難前行。對盛世中的艱難,也一直是沈德潛筆下記錄的對象。

他在自己的年譜裡記錄了乾隆二十一年,“荒歉以後,民食榆皮,兼掘山粉。因之診疫大行,死人載路。……無方謀糧食,到處棄童兒。……故鬼連新鬼,招魂不返魂。……插漪後,六月無雨,禾欲枯。富戶販貧不能齊力,長官督責吏役侵漁。

“前年兒女隨路豁,今年兒女無翻處。子棄死妻棄死夫,同行不顧婦與姑。道旁過者那敢視,烏鶯啄屍滿路隅。”

“連年山左荒,齊魯一路哭。掘草剝樹皮,形狀如雞鴿。夫婦兩相棄,兒女無處裔。人肉上砧姐,骸衡烏鶯啄。”

他的筆下,荒年歉收後,大好河山,滿目瘡痍。可憐的人們把樹皮和草根都吃沒了,路邊的榆樹只有空空的脫了皮的模樣。瘟疫蔓延,滿路餓殍遍地。夫婦相棄,兒女流離失所,餓著逃荒的年代,兒女不過是負擔。

記錄這些現實的作品,觸目總驚心。難怪劉大傑先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沈德潛的詩如《民船運》、《劉麥行》、《挽船伕》、《夏日述感》、《晚秋雜興》諸篇才是佳作。這些詩歌也許沒有那麼溫柔,和敦厚也沒多大關係,不是初唐盛唐的味道,反而是中晚唐的杜詩那種詩史的味道。比如這首:

《挽船伕》

縣符紛然下,役夫出民田。

十畝僱一夫,十夫挽一船。

挽船勞力聲邪許,趕船之吏猛於虎。

例錢緩送即嗔喝,似役牛羊肆鞭楚。

昨宵聞說江之濱,役夫中有橫死人。

里正點查收藁葬,同行掩淚傷心魂。

即今水深泥滑行不得,身體撻辱悲辛。

不知誰人歸吾骨,拼將軀命隨埃塵。

茫茫前路從此去,泊船今夜在何處?


詩用古體歌行形式,“半自由體”的句式,平仄和韻腳均有變化,更易於衷現那顫動著的封建末期的憂傷和迷茫。這首詩寫得很有力量,記錄服勞役的船伕的悲慘生活,是沈德潛的詩歌創作上的突破。

詩分三層,詩的開篇五言四句是第一層,寫船伕來歷:縣符的挽船之令來得多而雜亂,勞苦就如此則落在了勞動人民的身上。下面是兩個“十”,“十畝僱一夫”,是說賦役之重,一個役夫需要負擔十畝田產;“十夫挽一船”,是說勞役之重,十個役夫拉一條船,對比一下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好少。接下來六句七言為第二層“勞力聲邪許”,有聲有色地描寫船伕勞役之苦。邪許”是船伕背纖時的號子,比猛虎還兇猛的趕船小吏在後面催逼。更雪上加霜的是,例錢送慢了還會遭喝罵,層層盤剝下勞夫又有多少錢呢?那些官吏對待勞夫,鞭抽棍打,像對待牛羊畜生一樣。最可悲的是,昨夜聽說江水濱,真是可憐無定河邊骨啊,這裡把船伕們逼死之後只是隨隨便便地用草蓆掩埋—下就算。同行人無不掩淚又傷心。

後八句為第三層,說未來茫茫,天又陰,水又深,泥又滑,身又累。如今水深泥滑行不得路,身體被鞭打,心中更悲苦。“橫死”的同伴已矣,船大傷心掩淚之餘,瞻望前途:“水深泥滑行不得”。不知誰能收我屍骨回故鄉?屍骨能否還鄉?毫無把握。拼著生命軀體歸塵土。誰人歸吾骨?”是死是活?

想到前路,不知今夜船泊何處?茫茫前路,身在何處?命在何處?

他們一無所有,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

一層比一層寫得情真意切,詩末推向高潮。對勞動人民悲憫到極致。第三層中直剛第一人稱“吾”,好像和縴夫一起勞動、捱打、傷心和嘆息。題目只是“挽”,可所寫的早大大超出“挽”。

沈德潛的這首詩,也許是他一生之中最有深刻意義的一首詩。溫柔敦厚的詩風

早已無影無蹤了。可也只有如此的詩歌,才可以叫他和寫油膩頌歌和應制詩的“御用詩人”區分開,才有和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好像遙相呼應的傑作。

寫下盛世的“內外一統,萬方寧謐”下的“觸目總荒涼”,才是沈德潛。

溫柔敦厚:盛世詩人筆下的江村


對於沈德潛,觸目總荒涼的詩較少。更多是講格調,又講溫柔敦厚。其中代表作就是江村。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江村,是剛剛過去現代中國剪影,因為費孝通的《江村經濟》。好像一個村莊裡看出一箇中國。對於沈德潛,也許這是一首江村,看出一個沈德潛,好像也可以看出一段清朝。

《江村》

苦霧寒煙一望昏,秋風秋雨滿江村。

波浮衰草遙知岸,船過疏林竟入門。

儉歲四鄰無好語,愁人獨夜有驚魂。

子桑臥病經旬久,裹飯誰令古道存?

這首詩寫的是沈德潛乘船去江村看望一個貧病交加的朋友。

苦霧寒煙一望昏,秋風秋雨滿江村。這前兩句是破題,描寫江村的畫面。苦苦的霧,看著寒冷的煙,眼前是一日的黃昏,也是一年的黃昏。秋風秋雨,用蕭瑟籠罩江村,“滿江村”的“滿”字,叫這句滿滿全是一幅悽風苦雨。苦,和寒,是形容心情的,沈德潛拿來形容煙霧這種自然畫面,給自然畫面添得許多情緒。

煙霧是瀰漫的,讓眼前有些模糊,所以四顧茫茫,眼前所見都蒙上了一層灰暗淒涼的冷色調。像是中國繪畫中的荒寒景象,也許在當時清朝畫家查士標的水墨畫如山水圖軸中可以見到。當然沈德潛的畫面不大一樣,沈德潛的江村畫面,更加荒涼和蒼茫。

水波中飄浮的衰草,告訴我們船即將到岸。船,劃過一片稀疏的樹林,哪知竟已

到了朋友的家門口。行舟的流動隨著見朋友的心情一起流動,伴著“衰草”、“疏林”,是江村生活的寂寞和悽清。

“儉歲”的意思是歉收的年頭,這種年頭的心情,大約是如今蕭條經濟的時期。由於歉收,人們的之間也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包括沈德潛要拜訪的朋友也是愁苦的“愁人”。對於現在的和平年代,也許最大的危機,就是物價上漲經濟蕭條;對於和平時期的大清國,最大的愁容,大約是農業歉收吧。鄰人都沒有來往,更何況對好友伸出援助之手呢?我的好友這麼可憐,孑然一人,要捱過這漫漫秋夜,還好,沈德潛的來訪給這位好朋友帶來了驚喜之情。

最後兩句借用的是莊子中的典故。在《莊子·大宗師》中說有一對好朋友子輿和子桑。子桑生活貧困,某次下了十天的大雨,子輿擔心子桑得病,裹了飯給子桑送去。這裡發問,如今,這種裹了飯給朋友送去的好事還有嗎?慨嘆世風日薄,也許現在沒有這種古道了吧。

這首詩表面說好朋友的窮愁潦倒,以及要和他相濡以沫的真情。其實,多少也有對自身悲苦的長嘆。六十七歲的沈德潛屢試不第,生活在苦悶與失意之中,不知道,能否有好友願意裹飯菜來看他。沈德潛有此渴望。

在這首詩中,時間流逝的順序,和景色的變換,在敘事中都是那麼工整排列。第一句,舟行所見,第二句到將近朋友居處,第三句看到好朋友,好朋友也對他的來訪非常驚喜,最後一句感慨不知道這種送飯給朋友的古道還在不在。可見此詩的脈絡頗具匠心,八句,完整寫了訪友的事情,敘事中有景也有情,有敘也有議。這多講究詩歌結構的完整與敘事的含蓄凝鍊。沈德潛論詩是以唐為歸,最講究格法技巧的完美與表現的蘊藉之美,此詩就是看出沈德潛的詩歌結構主張了。

盛世詩人筆下的江村,不算亂世的災難感,和平珍貴,可是對於和平年代,也是有一些無奈,比如對於古代,那是某幾年來個農業歉收,比如對於科技發達帶來物質豐盈的幾天,那是某幾年來個物價上漲。可是,這時候,有好朋友,帶著飯菜看你,相依而行,如此溫柔敦厚的語調,真真是康乾盛世的沈德潛啊!詩如其人!

人如其詩

人如其詩,所以沈德潛哪怕江湖載酒,也見過盛世下的觸目驚心,可也是盛世的和平年間人,那麼溫柔敦厚。

詩也如其人,沈德潛希望詩歌溫柔敦厚,“故不致如格調、格調說之空廓,同時也不致如專主性靈者之浮華與俚俗。”平和,安靜,不是格調拍那麼空遠悠長,也不要那種性靈派那樣真性情,畢竟真性情在他眼裡,難免浮誇和俚俗。想來,性靈派真性情這種性格,好像文藝作品裡的乾隆年的還珠格格小燕子,在沈德潛眼裡一定是浮誇和俚俗。還好電視劇裡沒有沈德潛,若是有,詩如其人的沈德潛,對待小燕子,多半又愛又無奈又想像父親那樣說她幾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