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最近在收拾衣櫃時,發現了很多多年沒穿過的衣服。有的是嶄新的,有的是買時對自己來說很貴但一直沒捨得穿的,有一些不喜歡但又捨不得扔掉。每每收拾,都被這類物品困擾。

最近讀了《斷舍離》,發覺不是物品出了問題,而是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錯了位、自己的意識出了問題。

《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斷舍離的理念源於瑜伽中“斷行”、“舍行”、“離行”的修行哲學,讓人們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她在日本開辦斷舍離的講座,幫助人們通過對物品的“斷舍離”,認清自己的慾望,擺脫執念,成為內外統一的人。

《斷舍離》從斷舍離的機制、斷舍離的實踐方法、斷舍離的思考法則三個層面指導人們從收拾自己的居住空間開始,覺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整理內心的混沌,開啟精彩的人生。

《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01.

人們生活在一個不斷生產出新東西的社會里,慾望也因為社會的影響以及自我的不滿足而不斷累加,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慾望在升級,物品在累加,結果是物品越堆越多。生活中,有無數像我一樣的人,從物品出發考慮問題,收拾時產生的“扔了可惜、還能用呢,留著以後用”的想法成為了物品存在的正當理由。

斷舍離認為這是一種錯位的物品與人的關係。生活的主角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物品。一件物品如果不能對人產生價值,物品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對物品來說“需要、舒服、合適”是它的價值。不能對人發揮價值的物品,像堆在家裡的垃圾一樣,佔據了自己的空間和能量(收拾的時間、空間、耗費的精力)。實際上,耗費大量的空間和能量在自己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的物品上,是不值得的。

《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社會在做加法、慾望在做加法、物質在做加法……這些東西越多越多。斷舍離從物品出發,考慮人的需求,通過舍行和斷行,篩選出對當下的自己最適量的物品,讓加法生活轉變為減法生活。

02.

德國詩人、哲學家歌德說: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人們關心上司的情緒,因為會影響自己的工作;人們關心別人的話語,因為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人們關心物品是否發揮了價值,因為擔憂未來……可是很少有人關心過自己。

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人們選擇忍一忍;跟自己不合適的東西,人們認為未來還能用;自己不需要的,人們認為扔了太可惜。一個、兩個、三個……不舒服、不合適、不需要疊加起來,日積月累,造成了人們的意識和覺知的遲鈍反應。

《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甚至人們並沒有覺知自己使用的東西反映了自己潛意識的自我形象。有些人櫃子裡珍藏著高檔的杯子,自己卻用著酸奶贈品杯子喝水;日本一位女士,拼命的收拾廚房,扔了昂貴的杯子,可就是扔不掉買東西贈送的便宜廉價的塑料勺子。因為她的潛意識裡畏懼那些高價、高品質的物品,認為自己與便宜的東西很相配,這實際是自我貶低。

斷舍離是一個行動指南,通過舍行、斷行這樣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達到離行的狀態。重複斷舍離的行為,是對自我進行判斷、取捨、感受等思維方式和感受的修煉,人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知會被不斷磨練,感應力逐級提升。

03.

很多人活在過去,憂傷又懷舊;很多人擔憂未來,拼命為未來做準備。過去、未來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為了已經成為過去的過去而耗費心力;也不應該為了看不見的未來而擔憂不已。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當下。當下的物品應該對當下的自己發揮著價值。時間是由不斷持續發展著的若干個當下組成的,物品也應該在當下時時更新,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在斷與舍的交替裡,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斷舍離》:收拾居住空間,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住所、物品是人生活狀態的反應,這裡麵包含了潛意識的自我認知。斷舍離用斷行和舍行的行動指導你自我覺察,認識自己,篩選與自己相匹配的東西,做到心靈和行為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