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2018年1月,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7個政府部門、人民團體聯合發文,明確到2020年,中國的火車站、汽車站等設施將實現老年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全覆蓋。同樣在2018年,《名人面對面》推出系列節目《無障·愛行動》。我們走遍中國,和眾多殘障人士一起,從出行、教育、就業、科技、預防侵害、社會保障、體育運動等多個方向,瞭解和傳播無障礙理念。


兩年轉瞬而過,2020已是深秋。無障礙的進步令人欣喜;而無障礙的現狀與殘障人士的期待之間,也尚存差距。讓我們繼續,支持無
障愛,共同享未來。


>完整專訪 | 《無障·愛行動》之 “坦途行動”<


沒時間看視頻

也可以看文字

以下為採訪摘要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2018年5月的一天,我們來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拜訪王甦菁博士。王甦菁40出頭,他出生時遭遇難產,搶救成功但身患腦癱,行動不便。王甦菁名字當中的“甦”字寓意著死而復生。從江蘇的一座小城開始,他跨過了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坎坷艱難,一路讀到了博士,而今天他是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副研究員。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王甦菁的專業領域,在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方面。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將貌似高大上的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在電動代步車上。他稱之為“智能代步車”。目前的智能代步車還只有初步的功能。王甦菁希望未來的“智能代步車”,具有深度學習功能,不僅可以自動躲避障礙,還可以“察言觀色”。駕駛者的一顰一笑一次眨眼,就可以操縱代步車進退自如。而針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的共同特點:反應慢,王甦菁希望“智能代步車”能讓駕駛者更加安全,輕鬆,方便。



王甦菁(肢體障礙):現在殘疾人出行太少了,世界這麼大,讓我們出來看看。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日常生活中王甦菁需藉助代步工具前出行



學術上王甦菁靠實力贏得了尊重,他曾經騎著小小的電動代步車,一個人暢行歐美參加學術會議。生活裡他是一個普通人,一位殘障人士。一節臺階、一個冷漠的表情就有可能阻擋他的去路。來北京獨立生活5年了,王甦菁開著他的代步車給自己闖出了一條路。前不久王甦菁和我們的節目組一起,從北京遠赴四川都江堰看望那裡的殘障朋友們。兩位殘障朋友專程來到成都,接王甦菁和攝製組去都江堰,他們都是自己開車來的。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前來接王甦菁和攝製組去都江堰的楊蘭準備進入駕駛位



從2010年4月1日起,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實施,放寬了對殘障人士駕車的限制。楊蘭有一本C5駕照,她可以合法駕駛經過專業改裝的自動擋小汽車。楊蘭曾經是一名導遊,在地震當中她失去家人和雙腿,地震之後楊蘭重新組建了家庭,除了女兒之外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




楊蘭(肢體障礙):以前不管颳風下雨,接送小孩都只能用電瓶車,小孩跟著我們也受苦。其實還是想靠自己出行,不想去麻煩家裡人或朋友。所以我能開車以後就感覺太爽了,終於可以一個人出門了。我女兒也特別高興,覺得自己的媽媽也會開車。昨天去體檢,醫護人員就問我有沒有家屬,我說沒有,他們都好奇我怎麼一個人就來了。
王甦菁(肢體障礙):從小,別的小朋友可以跑出去玩,我就只能騎著兒童車出去玩。車子能讓我更自由,也讓我走得更遠。其實這可能並不代表我喜歡車,而是我渴望自由的一種表現。
楊蘭(肢體障礙):對,我也這麼認為,非常贊成。



512地震之後,都江堰市進行了大規模的災後重建和舊城改造,當地的朋友們都說,這裡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新的,王甦菁覺得都江堰新修的無障礙設施水平比他去過的大部分中小城市更好,不過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一些健全人根本意識不到的問題。
在一個農家樂,王甦菁見到了更多當地的殘障朋友,他們經常選擇在這個農家樂聚會,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裡地面平坦,沒有臺階,障礙比較少。和大多數人不同,僅僅是踏出家門,對殘障者而言,往往就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楊蘭(肢體障礙):我覺得無障礙環境對我們需要推輪椅的人來說,就是給我們一條平坦的路。
王飛(肢體障礙):像農村很多泥巴路或有高低坎的地方,我們就上不去。


楊蘭(肢體障礙):有可能正常人覺得這一個臺階沒有什麼,但是對我們來說...
張焦(肢體障礙):像喜馬拉雅山一樣高。
周小明(肢體障礙):為什麼殘疾人不願意出來,就是因為無障礙設施太少了,我們出門有太多的不方便。比如我遇到一個無障礙衛生間,進去卻發現門是鎖著的。
周倫(肢體障礙):我以前去過的一個殘疾人體檢的地方,大門前全是臺階,離地面起碼有三米高。我說我怎麼上來,他說你自己找人。我爸和我去的,他已經70多歲了,他能把我背上去啊?

趙丹(肢體障礙)
:提供適合的無障礙設施後,我們是可以跟正常人(健全人)沒兩樣的。
楊蘭(肢體障礙):也希望我們所有殘疾朋友,不要總呆在家裡。有些無障礙設施是正常人(健全人)給我們設計的,他們不知道我們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我們多出來走走,他們就能發現問題出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就會給我們改良了。

周小明(肢體障礙):就是因為傷殘,我們更要出去,該學習學習,該工作工作,該戀愛戀愛。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對殘障人士而言相對平坦、利於行動的農家樂地面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因坡道太陡,楊蘭下行時不得不尋求他人幫助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地鐵,高鐵,飛機,商場,餐廳,大街……在公共場合,獨自出行的王甦菁,總是顯得另類而孤獨。全球總人口中的15%,超過10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殘障。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殘障者總數超過8500萬。也就是說,每16箇中國人當中,就有一位殘障人士。


王甦菁常常會問一個問題:中國的殘障人士,去哪了?
王甦菁和我們的攝製組一起來到了深圳。深圳市殘聯,有一個專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督導總隊。市、區、街道,從上到下,都有無障礙督導員,由殘障人士擔任。主要工作就是在公共場所發現無障礙設施的缺失,彙報給上級,督導其改正。



田川:我自以為是地認為已經很瞭解殘障人士群體了,但和殘障朋友們相處一段時間,切身地聆聽和體會他們的訴求後,我發現自己是那麼的無知。現在的問題,一個是我們可能還無法提供相應的硬件給殘障人士使用。第二,即使有設施他們也不敢用。
王甦菁(肢體障礙):我們的督導員本身就是殘障人士,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發現無障礙設施不實用的地方。
餘冠彬(視力障礙):像我是基本不走盲道的,因為盲道不可靠,斷頭的、帶井蓋的、中間突然有電線杆擋住的。只有我們使用的人才最清楚,是否適合我們使用。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被佔用或斷崖的盲道



2007年,中國簽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2012年,中國國務院頒發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要求城市和鄉村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各種工程建設,應當符合無障礙的標準。尤其強調,要優先推進公共服務場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早在國務院《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出臺的兩年之前,2010年,深圳市就有了自己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

我們來到了深圳市的一家銀行,希望通過殘障人士的親身體驗,發現障礙,推動改變。我們也很好奇,公共服務場所,應該怎樣為殘障人士提供必要的幫助呢?



王立忠(視力障礙):我們其實不可能瞭解所有人的情況,以及他的生活狀態。比如我是盲人,我就不可能瞭解智障者、聽障者、語言障礙者、肢體障礙者他們的生活。但我可以將心比心,如果我是他的話,別人這樣做我會怎麼想。有這樣一個想法在大腦裡形成迴路,我想已經ok了。
田川:建設無障礙設施的人是健全人士,他們其實都是很用心地想要做好。就像無障礙環境促進會的會長他跟我說,如果你真的想體驗盲道,你就把眼睛蒙上。如果你想要知道失聰人士是怎麼生活的,就把耳朵堵住。你只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才能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麼。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瞭解。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路面崎嶇,殘障人士無法順利進入便道



無障礙的環境,並不是專為殘障人士準備的。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不同場合,總會遇到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刻。孕婦、嬰兒、病人,拉著行李箱的人,騎著自行車的人……更不用說,老齡化的社會里越來越多的,老人;今天,我們還年輕,但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更何況,我們都有父母、長輩。我們都需要,無障礙的環境。殘障人士,是推動無障礙的先行者。而無障礙的受益者,必將是,每一個人。



夏鶴飛(測評專家):我同事跟我說之前她覺得天橋的扶手沒什麼用,平時讓你扶你可能都嫌它髒不想扶。後來她懷孕了,突然發現天橋的扶手很有用。因為她肚子已經大到看不見自己的腳尖了,不扶扶手根本不敢下樓梯。


田川:無障礙設施和無障礙通道不僅僅是給殘障人士的,當我們老了後,為了讓出行變得更加得順暢,我們也會需要這些設施的陪伴和輔助。
餘冠彬(視力障礙):對的,人到了一定年齡後,身體可能會開始出現一些障礙,癱瘓、腿腳不便、耳背、眼花等等。其實人老了也會變成殘障人士的。
王甦菁(肢體障礙):無障礙設施的建立不僅僅是為了殘疾人,而是為社會每一個人。是我們國家、我們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



《深圳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明確規定,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項目,在組織竣工驗收時,應當邀請市殘聯參加,聽取殘疾人代表的試用意見。未達到國家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的,不得通過竣工驗收。由殘障人士參與無障礙設施驗收,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在中國內地,深圳尚屬首創。


我們也來到了深圳的一座地鐵站,這裡的無障礙設施,前不久剛剛驗收完畢,但,也存在瑕疵。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主持人嘗試使用輪椅通過斜坡式無障礙通道



田川:王博士說如果無障礙坡道太高、太陡,他會有後仰或前傾的感覺,會有非常不安全的感覺。如果遇到太長的坡道,而中間又沒有平緩的平臺休息,就會出現種體力不支的情況。所以如果不是將心比心去嘗試的話,可能就不會發現很多細節上的瑕疵。
夏鶴飛(測評專家):對,就像如果你不親自對坡長進行嘗試,可能就不會發現其實在一定坡長中間,是需要休息平臺的。規範是死的,沒有這麼明確,但在你設計或建築時,更同理心、更人性化的去考慮一下,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不一樣。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王甦菁開著代步車走在機動車道上


田川:拍攝完畢,我們走在回去的路上。王博士開著他的代步車走在機動車道上,我說您往裡邊點別撞著。一起同行的無障礙促進會會長小小地嘆了一口氣說,王博士是被逼到走在機動車道上的。什麼時候我們在機動車道上不再看到輪椅出行時,就證明我們的無障礙設施和無障礙通道已經過關了。通過這次的拍攝,在無障礙硬件上的建設我是不擔心的,我覺得更需要的是我們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關懷,需要的是對殘障人士真正的接受。


《無障 · 愛行動》|“坦途行動”

編導:王劼

文案編輯:612

編輯:林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