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清明節,為何我感覺清明節是按照陽曆算的而非陰曆?

龍捲風1846018


首先要祝賀您,您的感覺是對的。其實好多人都有類似的認識。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據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古人經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至於“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於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年,谷熟也。"如果說禾穀成熟的週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週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現代叫做太陽年。以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陽曆年比陰曆年一年多出約11天,積三年就是一個月,這就是閏月的來歷。

清明本是傳統農曆中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現在清明時節的活動內容,原先卻都屬於另一個傳統節令——寒食節。因為寒食的正日子是冬至後的第105天,恰巧趕上清明,於是它就逐漸和清明混為一體,而寒食節寒食、掃墓、踏青的內容就變成清明節的內容了。

至於寒食節的來歷相傳是春秋時代的晉文公“火燒綿山"逼恩臣介子推下綿山的事,說來話長,不再贅述。


蒹葭堂主人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注本人瞭解更多關於我國文化常識。自古我國便有“四五清明”的說法,即清明節是在每天的4月5號。其實清明節每年是在4號到6號之間變化的,並不固定。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清明節既不是按照陰曆算也不是按照陽曆算的!而是按照農曆!

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日後的第104天。相傳始於周代,到唐代開始形成節日。清明節既不是按照陰曆算,也不是按照陽曆算,而是按照“農曆”,農曆按照標準又被稱為“夏曆”,也叫“漢歷”。是根據月相週期變化,結合地球繞太陽運動規律來制定的歷法,這是一種陰陽曆。

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被稱之為“迴歸年”,太陽在太空背景下的運行線路被稱之為“黃道”。我國從清朝開始,把“春分”定為零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稱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此而來,我們用360除以15算一下。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運行一年中的位置定的,因此變化不大。

接著來科普一下我國的陰曆,陰曆又稱之為“太陰曆”。他是以月亮的圓缺絕對一個月時間的長度,和農曆算法不同。農曆既重視月亮的圓缺變化,又要照顧一年中的四季寒暑。而陰曆只關注一個月的變化。農曆要把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協調起來一起算,陰曆只算一個自轉週期就可以了。

由於受西方公曆(即陽曆)的影響,由於我國公民對農曆陰曆算法的區別有誤解,搞不清楚陰曆農曆也是情有可原的。


水刃木向東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按陽曆設定的“節日”。

接下來,小閒將從24節氣的來歷、陰曆陽曆農曆的關係、清明節的發展變化3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01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回事?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為了方便農耕而設定的標誌性日期,是嚴格按太陽運轉來制定的,能夠準確反映氣候變化和農耕生產規律。

中國古人發現,以地球為中心,太陽每年繞地球一圈,給這個圈起個名字,叫做“黃道”。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這個圈也就被分割成4塊,黃道0度、90度、180度、270度分別叫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60度均分24等分,就有了二十四節氣。

“清明節”,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屬於“春季”的第5個節氣。

02 “農曆”:“陰曆”還是“陽曆”?

中國的農曆,綜合考慮了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週期,是“陰陽合曆”。

年:按“陽曆”,以太陽的運轉計算。

月:按“陰曆”,以月亮的圓缺計算。

但是,問題來了!

按陰曆的月,每個月29天或者30天,12個月下來一共354天。

按陽曆的年,一年365天。

中間差了的11天怎麼辦?

於是,古人想出了“閏月”的概念,每19年額外增加7個月。

03 為什麼其他的節日是陰曆,而清明節卻是陽曆呢?

這要從清明節的發展說起。

清明節原本是24節氣中很普通的一個,只和農耕有關。後來融合了許多其他的節日,增加了文化功能。

1. 融合寒食節。寒食節原本是春秋時代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有禁火、冷食的習俗。清明節和寒食節很近,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

2. 融合上巳節。上巳節是陰曆三月三,也是傳統節日,最早文獻記載在漢代,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宴飲、郊外遊春。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說明當時清明和上巳節已經融合,到了宋代,基本上已經不見上巳節的記載了。

寒食節紀念介子推,上巳節也有祭祀的習俗,所以融合了這兩個節日之後,清明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節氣”,而變成了傳統節日。只是與端午、中秋等陰曆節日不同,由於清明節來源於“陽曆”的二十四節氣,所以日期還是按陽曆計算。

(曉閒讀書原創,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曉閒讀書


誠邀!下面我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讓大家有所感有所悟!

首先問題是:自古就有清明節,那是按陽曆還是按陰曆來算?

關於今天這個話題——“清明節”相信各位有很多疑問,那清明節到底是按農曆來算還是按陰曆來算呢?希望我今天的解釋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 眾所周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清明節)還有另外一個名稱,那就是寒食節,這與我們今天聊的話題相關。

第一:與太陽的公轉有關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這方面是比較發達的,聰明的古人制造出了“二十四節氣

由於太陽公轉是365天,古人把它按天數大致歸為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而言還是沿用的,其中二十四節就含有清明,久而久之就有了這掃墓的習俗,同時與清明節有一首相關的詩——《清明》,其中有一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形象的特別準確。

第二:一般而言,清明節在4月5號左右。

通過今年的日曆,我們發現今年清明節是在4月4日

然而去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5日。

通過2020年與2019年對比,我們發現今年清明節與去年相比,遲了一天,從而可以斷定,清明節這一天不是固定的,但是一般而言都是在4月5號前後,其實說農曆也對,說陰曆也對。

綜上所述:

清明節跟太陽公轉有很大的關係,同時後來產生的二十四節氣相關,一般而言都是在4月5號前後。

  • 上面是我的看法,如果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清明節這個問題的看法,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其前請告知~

小汪醫生


我國是有五千餘年文明歷史的大國,清明節古已有之。

要說清明節,首先要從中國二十四節氣說起。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二十四節氣,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有炎帝發明的太陽曆可為佐證。太陽曆簡稱陽曆。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日落日出,風雷雨霧。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早已確立。

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太陽曆既陽曆始終與陰曆既農曆及封建帝王的年號曆法並行,只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重視。但二十四節氣一直被我們這個農業大國沿用。諸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等農諺。

中國的太陽曆既陽曆,一直是與公元紀年相一致的。二十四節氣也一直都是按照陽曆確立的,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自然也是要按陽曆算啦。


驛外梅花雪


你好,清明節來自陰曆。主要與我們國家的的傳統二十四節氣相關,線面說說它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後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後,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晉文公羞愧不已,親自帶眾大臣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來。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


向經典致敬者


清明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並不是每年都固定在4月5日。

至於為什麼清明節不計陰曆,是因為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而清明則是在陽曆中一般都在4月4至6月之間,卻不能以確定的陰曆日期為準。

其實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老祖先流傳下來的二十四節氣看作中華民族自有的陽曆,因為它和國外使用的陽曆都是以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計算和劃分的,自然區別不象陰曆與陽曆間這樣大。


環球正能量


陽曆


三個蓮蓬


二十四節氣之一,民間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