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古人的智慧,變成簡單易懂,學以致用的知識

這本,《資治通鑑》解讀,將古人的智慧,變成簡單易懂,學以致用的知識。

其實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歷史先輩們都遇到過、處理過,有經驗教訓,所以我們只要肯學習,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規避大部分的錯誤,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 從古至今,識人辨人就是一個極具探討性的問題。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術,到如今的識人術,無一不體現著人們對認清他人的渴望。

古人想要通過識人,來分辨誰是忠臣良將,誰是聖者賢君,而發展至如今,我們則想通過識人辨人,來分辨什麼人值得交,什麼人不值得為之付出。並由此來讓我們的生活或工作,能夠順暢無阻,自己活得更加舒心。

但其實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或許看透他人看上去簡單一些,然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去正確的評價他人?

我們先來思考三個問題:

1.看一個人的第一步是什麼?

2.如何分辨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3.如何看在君子中,哪些人更值得交往?

將古人的智慧,變成簡單易懂,學以致用的知識

1:我們看一個人的第一步是看什麼?

從東周開始,王室日漸衰弱,但該有的顏面還有,雖然各個諸侯國已經不服管教,互相吞併,但還未曾出現過直逼天子做決定的事情。

直到公元前403年,韓魏趙三家分晉,一段歷史由此拉開帷幕。

最初的晉國,原本是有範式、中行氏、智式、韓、魏、趙六家,但韓魏趙將其餘三家擊敗吞併,隨後在進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隨著時間推移,三人也不再滿足於現在的地位,終於強行向天子請封,讓自己也成為了一國之君。

禮樂由此開始正式崩壞,政體制度,君臣名分都已經不再重要,混亂之戰的源頭,就是始於此。

事實上,制度的崩壞並不能歸罪於韓,魏,趙三家,主要的原因還在周天子自己身上。因為對於各個諸侯國來說,韓魏趙雖然勢力強大,但如果未經周天子的允許,擅自自立為國君,那就是逆臣,會受到其他諸侯名正言順的討伐。

但周天子卻因為害怕,同意了三家的請求。

那麼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周天子自己先壞了制度,才導致後來一切的混亂以及諸侯國之戰。

而對於我們來說,現在雖然沒有了君臣之分,但制度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存在。

所以看一個人的第一步,是看這個人是不是懂得遵守規則,那些不將制度放在眼裡的人,沒有自己的底線,處事也沒有原則, 處於各種自私的目的,破壞了維護和平的制度,則會將身邊的所有人,都帶入一場無疾而終的混亂。

將古人的智慧,變成簡單易懂,學以致用的知識

2:我們如何分辨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

智宣子的大兒子智伯憑藉過人的才華和能力,繼承了智宣子智氏家族領主的位置,在繼位後,宴請了韓康子和魏桓子。

然而在宴會期間,智伯卻不斷地戲弄韓家領主韓康子,甚至當面侮辱韓家的總管段規。

雖然韓康子表面上沒有翻臉,但是這樑子已經結下了。

智伯覺得自己才能過人,國家又強大,又得寸進尺地去跟韓康子要地,韓康子原本不願意再受辱嚥下這口氣,卻被段規攔住了。

段規告訴韓康子,智伯這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如果我們假裝害怕給他了,他一定會覺得所有人都害怕,會更加肆無忌憚地跟其他人要地,那麼就會引起諸家大夫不滿,肯定會有人拒絕他,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合力對付他了。

韓康子一聽有道理,就將一萬戶人家的城池給智伯了。

後來果然不出段規所料,智伯如法炮製,無緣無故就跟其他人索要城池,直到趙襄子拒絕了他,他就怒火中燒,要強行搶地。

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還去聯合之前索要城池的韓家和魏家,去討伐趙襄子。

正如德國諺語所說:“上帝讓一個人滅亡前,必然先讓其膨脹。”

果不其然,在討伐途中,韓家和魏家背叛了智伯,和趙襄子形成三面夾擊之勢,將智伯圍困在中間,最後殺死了智伯還平分了他的土地。

多行不義必自斃,就算有超人的才能,也逃脫不了天道好輪迴,而當一個人不仁不義時,所謂的才能不過是加速滅亡的催化劑。

才德兼備的是聖人,才德皆無的是庸人,而有才無德的是小人,德勝於才的是君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寧願去結交平庸的人,也不能結交小人。小人只會不斷地消耗我們,甚至在為了利益在背後捅刀子。

即使我們不曾參與他的計劃,或者小心防範他的行為,也難保雷劈到他的時候,不會傷及無辜。

將古人的智慧,變成簡單易懂,學以致用的知識

3:我們如何分辨,在君子中,哪些人更值得交往?

魏文侯選宰相的時候,問李克,魏成翟璜二人,自己該選誰。

李克只對魏文侯說:“一看他平時親近的人,二看他富貴時資助的人,三看他顯達時保舉的誰, 四看他遇困時有所不為之事,五看他貧窮時有所不牟之利。”

其實這五條,就是我們平日裡去審視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的方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直是由古至今判斷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因為更優秀的人,身邊也會聚集同樣優秀的人。

但在分辨他人前,最重要的是要對照檢查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就無法分辨別人。

就像當初智宣子傳位給智伯一樣,當初有人向智宣子進言,說智伯雖然才智過人,但為人沒有仁德,最後一定會導致滅亡的。

然而智宣子還是在臨終前選擇智伯為自己的繼承人,最後導致了智氏被滅,這是因為智宣子本身就有問題,才會看人不準。

當一個人心如明鏡,自然就可以照出別人的樣子,也就不需要如何費力去分辨他人是怎樣的了。

通過共讀,我們知道了為什麼不能結交不遵守規則的人,明白了君子與小人之間最基本的區別,也知道了,分辨一個人的五個原則——看他平時親近的人、富貴時資助的人,顯達時推舉的人,遇困時有所不為的事和貧窮時不牟取的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