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在發展背景上有哪些差異點?

廣深在發展背景上有哪些差異點?

作者:宋 丁

國慶節前,我應邀赴廣州參加一個廣深關係的研討會,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專門分析廣深關係的文章。今天,這篇文章再談一下廣州和深圳兩大城市在發展背景上的差異點問題。

我在那次演講中對廣深的差異點做了分析。這幾天利用國慶假期對這個問題又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在這篇文章中把廣深的差異點集中到發展背景上來分析。

廣深關係一直是珠三角地區發展中的熱門議題。兩大城市這些年來在發展中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發展水平和優劣之分,特別是深圳近年來在科技創新、經濟成長等基礎領域實現對廣州的趕超,而深圳在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突出短板問題也長期得不到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對兩大城市的成長都造成了明顯的困擾。

其實,任何發展都是有其內在邏輯的,廣深兩大城市在發展背景上是存在很多差異點的,這些差異點在不斷影響兩個城市的發展。在講差異點之前,我還是要先歸納一下廣深在發展背景上的明顯共同點,例如:

第一,廣深都位於嶺南沿海地帶和廣東文化圈。作為沿海城市,其海洋藍色文明的痕跡都是十分突出的,加上同處廣東,其粵地文化的色彩都是顯著的,即便深圳的大多數人口是外來移民,但城市坐落於廣東,仍然受到粵派文化的廣泛滲透和影響。

第二,都是國家級超大城市和經濟一線城市。所謂“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毗鄰的廣深雙雙進入,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領軍者角色,尤其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廣深都是排在前鋒的創新型、試驗性城市。

第三,都具有南方城市應有的市場化背景和基礎。廣東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位置,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天高皇帝遠”之說,它的本意是,廣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受到國家行政力量干預的情況最少,也是依靠自身市場化動能獲得最好發展的地方,這一點在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也看得十分清楚。

第四,都具有比較開放的城市品格。

廣深兩大城市的風格有很大不同,但它們卻有著共同的開放型的城市品格,這得益於它們長期以來的市場環境和毗鄰香港的開放優勢,也得益於國家給予的更加寬鬆的發展政策。

當然,由於廣深多年來在各自城市的成長和發展中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情況和表現,大家更多關心的是,兩大城市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一樣?廣深在發展背景上到底有哪些差異點?

廣深在發展背景上的差異點有很多,很難面面俱到,我還是歸納了一下,主要有如下五點:

差異點一:轄區面積及發展空間的差異

這個是最直觀的差異,廣州市域面積7434.4平方公里,深圳市域面積1996.85平方公里,廣州是深圳的3.72倍。如果深圳的市域面積把深汕特別合作區的468.3平方公里也加進去,總面積是2465.15平方公里,以此計算,廣州仍然是深圳的3.02倍。

市域面積之差有那麼重要嗎?太重要了。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首先是發展空間問題,你連空間都沒有,談什麼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深圳一直期盼擴容的問題,因為深圳發展速度很快,但面臨土地匱乏、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甚至導致房價一路飆升,這都和土地供應跟不上、供需矛盾緊張有直接關係。很多企業搬走了,比如華為移動終端業務搬遷到東莞松山湖;還有很多重大項目由於深圳沒有土地而無法落地,轉投其他城市。

廣州的發展空間則大得多,多年來,廣州的城市規劃重心不斷外移,包括花都、從化、增城、南沙等原來屬於城市邊遠地區的地方都進入重點開發地帶,給廣州的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空間和機會。即便如此,廣州在城市空間上並沒有侷限於現有市域範疇,仍在積極推進廣佛同城化,有學者在呼籲廣佛兩城合併。可見,比深圳市域大得多的廣州仍然在爭取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比之下,市域空間狹小的深圳在發展空間上和廣州不在一個資源條件的層級,有明顯的劣勢。

差異點二:城市文化底蘊和風格的差異

廣深兩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很大的差別。廣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就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廣州在廣東省內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形成的“老大哥”地位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做雄厚基礎的。

廣州的廣府以及客家、潮汕人口占多數,主流語系和日常交流用語是粵語,儘管廣州長期以來也是不斷有移民遷入,但融入粵語文化是基本訴求。粵語、粵菜、粵地文化,這些本土文化長期深耕,構築成特色鮮明且邊界清晰的嶺南文化主基調,內化成本土居民的優越地位和價值取向,它帶給廣州社會相對穩定的人口結構以及穩態化的生活規律和節奏。

相比之下,深圳完全是另類的一種文化底蘊。40年前,深圳不過是廣東的一個邊境縣,它的縣城被稱為“邊陲小鎮”,在嶺南大地上默默無聞,其歷史文化地位與廣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也正是由於深圳這個特殊的“邊陲”地位,讓它有了歷史上翻天覆地的一次絕版機會。上個世紀80年代初,毗鄰香港的深圳被中央確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成為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試驗田和國家經濟飛地。從此拉開了深圳高速成長的序幕。深圳的所有文化底蘊都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

深圳成了中國乃至全球40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當代移民城市,人口從當年的30萬暴增到目前的2000多萬,其中95%以上是移民,其中外省移民佔70%。這些人口平均年齡30歲左右,使深圳成為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也形成鮮明的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儘管仍在粵地,但深圳的主流語系和日常交流用語是普通話,講粵語在深圳成為一種“亞文化”。深圳的計劃單列,也讓深圳在經濟和財政上直接與中央相關聯,與全國經濟相關聯,反而與廣東本土形成了一種客觀上的隔斷。普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廣州是廣東的廣州,深圳是中國的深圳。

廣州穩健的“守土”文化和深圳動感的“離土”文化並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兩大城市的經濟和文化行為及其走向。

差異點三:城市政策定位和屬性的差異

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其相對穩定而明確的國家政策定位,這對於每個城市來講都非常重要,會深刻影響每個城市的發展。

廣深的國家政策定位都很高,但又有很突出的差異。廣州是廣東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確認的超大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駐華領事館最多的城市。深圳則是國家設立的經濟特區城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計劃單列市,擁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財政上不受廣東約束;擁有特區立法權,立法上不受廣東約束;去年深圳又被中央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最新城市定位。

從國家政策投放看,廣深的政策定位是有明顯差別的,廣州在廣東及華南地區的綜合管理服務屬性更加明確,而深圳則充分體現出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改革創新試驗屬性;廣州的政策屬性偏向引導區域穩定發展,深圳的政策屬性偏向引導全國創新發展。一個是“區域穩定”,一個是“全國創新”,這種不同的政策定位必然對兩個城市的長期發展帶來明顯的差異化影響。

差異點四:區域城際關係的差異

廣東之所以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中走全國前列,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毗鄰香港。40年來香港向內地的投資佔到全國外商投資的大約54%,其中有一半以上投在了廣東。

如果從廣東內部看,真正毗鄰香港的地方只有深圳,目前香港和深圳之間的陸路口岸有6個,此外,香港通過港珠澳大橋與珠江口西岸的澳門和珠海也形成了一個陸路通過口岸,而廣州和香港之間隔了深圳和東莞,這使得廣州與香港的關係沒有深圳與香港的關係那樣更近更緊密。

香港是著名的國際城市,其金融、貿易、地產、旅遊等產業十分發達,對深圳的影響非常大。國家批准落地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試驗區就是深港之間推進深度合作的典範,還有河套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也是借地利之便形成的深港特別合作空間。而廣州由於缺乏這種地利優勢,也就缺乏和香港的深度合作空間。

改革開放前,香港北面的深圳以及東莞還都是農村地區,最近的大城市就是廣州了,然而那時內地還實施閉關鎖國,廣州的大城市優勢無法發揮。改革開放後,廣州可以放開來吸納香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了,卻不得不面對獲得了更大開放政策的深圳經濟特區對香港投資的正面“攔截”,客觀上降低了香港對廣州發展的推動和影響。

差異點五:城市發展動能的差異

推動城市發展的力量主要有兩大基礎動能,一個是市場動能,另一個是政策動能。廣深地處華南,從歷史看,是中國市場動能最強的地方,無論是千百年的華南領袖城市廣州,還是40年來改革開放的標兵城市深圳,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是市場化成長的典範。當然,40年來,廣深都不同程度獲得了國家以及廣東省給予的各類政策的強力扶持,例如深圳的經濟特區政策、計劃單列政策、特區立法權政策等等,廣州的沿海開放城市政策、國家中心城市政策等等。

如果仔細分析過去40年間廣深之間在發展動能上形成的差異,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廣深之間在客觀上形成的城際競爭中,深圳藉助各種政策動能的推動,儘可能內化到強大的市場動能中去,讓市場動能成為穩定的、持續的、主導型的驅動力,形成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市場機制。這使得深圳形成了“小政府、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強大的市場力量有力推進了深圳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新經濟體系的快速成長和一大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民營企業,如華為、騰訊、平安、大疆、比亞迪等等。

廣州的發展道路則與深圳有所不同。廣州的市場動能基礎原本十分雄厚,然而,在多年的競爭發展中,廣州通過政策扶持獲得的優勢形成了某種穩定性的沉澱,比如華南地區大交通樞紐門戶城市地位,再如以廣交會為核心的中國商貿之都地位,又如以大型國企為基礎的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產業體系,等等。這些政策動能極強的發展格局向市場動能的傳導力度並不突出,使得廣州在整體發展上的市場動能弱於深圳,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就弱於深圳。問題在於,市場動能越弱,廣州本能地對於政策動能的依賴性就越強,長此以往,廣州歷史上形成的市場化優勢也改變了。

但就政策動能看,廣州又達不到像北京和上海那樣的國家級政策直接、長期扶持的力度,廣州的政策動能更多是來自廣東省,這樣的結果是,廣州在政策動能上弱於京滬,在市場動能上弱於深圳,這樣的發展動能格局顯然對廣州城市的合理成長和升級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廣深兩大城市由於上述發背景上的差異點影響,必然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格局,也形成相應的發展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