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際合作與創新,提升全球糧食系統韌性

2020年9月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處召開了主題為“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的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絡視頻會議。在本次會議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兼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康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樊勝根,以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盧邁,共同就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展開了研討和解讀。

  • 疫情威脅,為全球糧食安全帶來新衝擊

近年來,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仍有很大不足。這體現在全球糧食供需的不均衡,糧食種植的可持續性較低,以及對災害等突發因素應對不足等方方面面。今年以來,疫情對全球糧食供應鏈、貿易及相關就業的影響,則進一步對糧食系統的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盧邁首先概述了當前的宏觀環境。他談到:“糧食安全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近年來,中國糧食的供給能力逐步提升,實現了主糧自給,對於肉類及其他食品的進口,也促進了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但縱觀全球,世界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的趨勢,以及今年以來的新冠疫情,都對糧食的安全產生了衝擊。因此,有必要積極探討和研究對策,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

推進國際合作與創新,提升全球糧食系統韌性

對此,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指出,在疫情之前,全球已有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飲食,而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帶來8300萬到1.3億的新增營養不良人口。而且,疫情帶來的封鎖已造成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IMF預計全球GDP將下降4.5%,由此衍生的營養問題、食品加工行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不容忽視。

推進國際合作與創新,提升全球糧食系統韌性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樊勝根教授談到,在疫情後,雖然不少國家食物的供給側已經恢復穩定,但來自供應鏈、失業和收入下降等方面的衝擊,問題轉向了需求側,從而面臨價格不穩定、低收入群體飲食質量和標準下降、營養不良等不利影響。以上現象,均反映出全球糧食安全系統的韌性仍有待提升。對此,樊勝根教授指出:“為了應對未來更多的衝擊,糧食體系的韌性必須成為重要考量因素,因此,需要將短期的救助和長期的發展相結合,在更好地預測和防範衝擊的同時,為低收入群體和社區提供更多普惠的保障。”

  • 拜耳觀點:以合作與創新提升糧食系統韌性

推進國際合作與創新,提升全球糧食系統韌性

為提升全球糧食系統韌性的挑戰,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兼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康德(Liam Condon)主張,通過促進國際合作、推動研發創新等途徑,積極促進糧食系統的發展和轉型,從而有效地改善供需失衡及農業可持續性問題,提升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

康德指出,全球各國應保持大局觀,盡最大努力保障糧食供應鏈的多邊合作,推動生產和貿易的跨界流動,從而避免因糧食運輸及分配的阻礙而加劇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僅如此,拜耳將幫助全球小農戶視為提升糧食系統韌性的重要途徑。在為各地小農戶提供扶助時,同樣需要通過多方廣泛合作來構築生態系統,從而為小農戶提供資金、培訓、氣候信息及市場準入等方面的支持。作為拜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拜耳致力於到2030年為全球1億小農戶提供幫扶。

康德談到,提升糧食體系的韌性還需要依託更多的創新,例如通過研發新的育種技術大幅提升產量,減少耕作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消耗,使糧食生產更具可持續性。同時他也指出,

要使決策者及公眾提升對創新成果的接受度,還應建立高效且基於科學的監管體系,切實保障創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這方面,康德認為中國在農業數字化方面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他談到:“在中國,植保無人機的應用正在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惠及了很多小農戶。使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噴灑植保產品,不但能夠顯著減少藥劑用量、保護環境,同時也更加高效。這種來自中國的創新有望給全球帶來積極影響。”

  • 集全球創新能力,傾力服務中國農業

一直以來,拜耳致力於增強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並與合作伙伴攜手克服糧食供應、食物安全、抗性管理、新的病蟲害、環境影響、創新成本與可持續價值轉化等方面的挑戰。

在中國,拜耳多年來則持續開發和引入滿足不同需求的農資產品與服務,以五大類約80款植保產品,7類約200個蔬菜品種服務中國市場,並在中國定製推出一系列全程作物解決方案和服務,提升植物健康,減少病蟲草害及不良環境的影響,並積極探索中國的數字農業與數字化運營路徑,更好地服務中國種植者。今後,拜耳也將繼續助力中國農業提質增效,為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乃至構建富有韌性的全球糧食系統持續貢獻力量。


圖片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微信官方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