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通常和家人生活。在短暂的3年里,家人和孩子有了最亲密的情感。因此,当孩子被送入幼儿园后,通常会有抗拒的情绪。在入园前的几天内,更是如此。

然而,有些孩子的适宜能力相对较强,很快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则不然,在经过很长一段幼儿园的生活后,依旧没能习惯园里的生活。

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不适应,和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孩子而言,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这个问题,今天从5个方面给予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普通话,帮助孩子融入群体

对于普通话,不仅是成人的一种社交工具,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仅会方言,不会讲普通话的小朋友,会让同学们感觉他有所不同,甚至会因此被嘲笑。这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不利于孩子融入群体。

在这方面,孩子会受到家庭成员的直接影响。比如,有些孩子是由老人带大的,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老人说了一辈子方言,让他们改变说话的习惯,可能会遭到反对。所以,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有意培养孩子练习普通话,是孩子入园前准备的一项交际技能。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当孩子有想法时,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

之前,曾听说这么一件事。有一个5岁的孩子,由于性格腼腆、怯于表达,上课时尿裤子了。这件事在成人眼里无可厚非,老师也给予孩子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但是孩子们因此嘲笑她。这件事让她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其实,胆小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质,在很多孩子身上存在。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更是如此了。如果一个孩子平时总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自己受罚;家长又没有做好相关引导工作,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种性格。

对此,鼓励孩子敢于表达,是孩子和他人交往的前提。当孩子有话想说时,家长积极引导孩子,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亲近感。另外,当孩子讲话时,家长学会给孩子“帮腔”,也有利于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告诉孩子,没有人喜欢满嘴脏话的小朋友

如果一个孩子,养成“满嘴脏话”的坏习惯,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当家长偶尔发现孩子这个问题,往往做出强烈的“禁止”反应:“你说什么,再说就揍你。”可是,这样的阻止方式并没有很大效果,孩子会越说越起劲。

在改善孩子的这个问题时,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改变。首先,家长从自身做起,给孩子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规范。然后,告诉孩子说脏话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如果在改善这个问题时,家长太关注孩子说脏话,可能会引起孩子好奇心。他发现说脏话可以引起家长注意,而家长的反应恰恰陷入孩子的“小圈套”。

处理方法很简单,对孩子的脏话不表示强烈的情绪。可以装作没听到、不接话、不表态,等待孩子这个阶段自然过去,这类语言也会从孩子嘴里消失。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学会分享,友谊的小船就能安稳

分享,是一种社会行为。这是孩子入园后,学会人际交往重要的一课。孩子学会懂得分享,不仅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格,朋友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对于他们友谊的小船,就会更加的安稳。

当然,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自发的,需要家长引导。而孩子则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从而自发地发生分享的行为。在引导中,可以参考这4种方法。

  • 利用食物引导孩子迈出和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 使用玩具,增加孩子之间分享的机会;
  • 在家庭教育中,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 在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分享的乐趣。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如何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乐于助人的孩子,小朋友都喜欢

乐于助人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赢得幼儿园小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如果一个小朋友平时过于冷漠,很难在幼儿园里搭建自己的交际圈。

如何让孩子学会乐于助人,首先让孩子体会到帮助和被帮助的快乐,是他养成习惯的第一步。比如,当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引导孩子帮助对方,问一问小朋友摔得疼不疼。通过这样的教育,也能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商。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多鼓励孩子,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帮助别人。当别人有需求时,孩子可能有帮助他人的冲动,但对自己没信心,便放弃了一个帮助他人机会,也放弃了一个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当然,教育孩子助人为乐,更要懂得量力而行。当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拒绝他人要求的帮助,也是一种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