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安憶《長恨歌》映像最深的地方是什麼?

nicetomeetyou7668


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書香方木


大家好,我是左國曹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看到《長恨歌》這個名字,難免讓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絕唱,然而再看王安憶的這篇小說,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說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情感天動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恨綿綿無期,那麼王安憶所展示給我們的則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語嚶嚶,雖沒有感天動地的震撼,但也有餘音不絕,細長綿延的深遠。

翻開《長恨歌》,恰如展開一幅舊上海生活的畫卷。背景是不見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燈光,而畫面正中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瑤,光芒四射,擁有著上海女人獨有的美麗姿態,矜持又有著自己的生活哲學,一生坎坷,卻始終為自己而活。蔣麗莉,對愛情執著堅持,即使結了婚還是對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壓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設的心袱。程先生,對王琦瑤一往情深卻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沒有娶妻,默默守護著王琦瑤。《長恨歌》沒有寫大上海的繁華、氣派,沒有寫此中的燈紅酒綠,有的只是平淡無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瑣瑣細細。在這裡你很難看到高樓大廈,而隨處可見狹窄的弄堂,潮溼的平安里。在這裡你難覓款爺、大腕,卻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長恨歌》是鍋碗瓢盆奏出的小調,《長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來香。《長恨歌》更是留聲機裡周旋永遠的四季調,是唱針劃過的點點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魂靈。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生活的場地、背景。而對於這些,王安憶是極盡描述之筆墨,給人以最真切最生動的印象,濃湯是主角,遍地都是。如果剔除生活期間的人,弄堂簡直就是一部活的歷史,一扇門,一壁牆,一盆鳳仙花,全都是流動的生活,蒙塵的燈盞,積垢的後窗卻是最真實的人生。上海的弄堂不同於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是潮溼的、是陰黑的,然而上海的弄堂又是自在的,一如生活期間的人們。沒有弄堂,上海人就會失去依託,一如牆上蒼白的人影,弄堂就是上海人生活的見證,成長的見證,是情,是恨,是怨,是悲,是苦,是樂,是一切一切的支撐,也是一切一切的停靠。

其次是主人公的旗袍。旗袍是道具。凡是寫到上海,寫到上海女人,都會提到旗袍,沒有了旗袍,上海的女人恐怕都要失寵。小說的主人公“滬上淑媛”王琦瑤也不能例外。粉紅的,翠綠的,湖藍的,碎花的,刺繡的,五彩斑斕。一件旗袍便是一種心情,一件旗袍便是一種身份。就像粉紅的旗袍只能是王琦瑤而不是蔣麗莉、吳佩珍,一件旗袍便是一個真實的女人。

除了旗袍,王安憶還用了一個道具——鏡子。不管先前的弄堂,還是後來的愛麗絲公寓、平安里,鏡子都是一直伴隨著主人公。也許一面鏡子才可以窺見心靈的秘密,才可以刻畫生活的痕跡。還有留聲機,如影隨形。留聲機,是留生機麼?留住生命的腳步、留住生活的腳步。留聲機裡的歌聲慢慢吟唱,唱過昨天,唱走今天,唱來明天,悠悠的情,悠悠的恨,悠悠地滑過,滑過。

最後主人公王琦瑤也是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她的一生可謂是多姿多彩,主要有三個階段,即風頭正健時代、隱居時代和“叔叔的故事”時代。她遭遇著種種事情,遭遇著形形色色的人,然而卻始終是孤獨的。沒有一個男人影響到她,即使是致愛的李主任也只是匆匆過客罷了,空留一腔餘恨。而至於程先生,毛毛孃舅,老克臘之流則完全是一點配色,他們永遠也無法瞭解王琦瑤,明白王琦瑤。孤獨是王琦瑤註定的結局,儘管她苦心經營,儘管她敏銳聰慧,然而卻無法逃脫,該來的還是要來,一如王琦瑤般的女子又如何呢?也許這就是生活為王琦瑤彈奏的長恨歌,也許這就是命運為王琦瑤譜寫的長恨歌。情綿綿,恨綿綿,藏於心底,鎖在眉間,獨自落淚,黯然神傷。

王安憶是高明的。她像一個不厭其煩的老媽子,跟我們講著一個關於別人的故事,瑣瑣碎碎,嘮嘮叨叨,讓你不能不聽下去,不忍不聽下去。而她的講述又是帶著情感的。一種同情,一種憐憫,一種喟嘆。她站在智者的高度講述著,而內心是一副大慈大悲的心腸,與慈悲為表裡產生深廣的同情,不流於膚淺的感傷。看這部作品,讓人不禁聯想到四十年代上海才情女作家張愛玲的傳奇筆法。《長恨歌》綿長細膩的文字像極了張愛玲。而把大量的筆墨耗在主人公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極其細碎的心緒上也是張愛玲慣用的方式。但是王安憶又是不同的。張愛玲是寂寞的悲涼,王安憶是對人類孤獨進行溫厚的溝通。她的敘述是含蓄而不是外露,是理智的清晰而不是心靈的糾纏。在《長恨歌》中,王安憶是懷了溫暖的情懷,鐵了心要以這首俗世的“長恨歌”吟出人間情感的體積與質量,唱出這份情感在城市的堅硬與社會的滄桑中委婉曲折然而卻柔韌綿長的潛滋暗長。


左國曹


讀王安憶的《長恨歌》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今天看到這個問題仍能感覺到主人翁王琦瑤的無奈,寂寞和蒼涼。特別是文章最後一章節,她為了乞求老克臘的陪伴,竟拿出了自己珍藏一輩子的老底。但年輕的老克臘一直以來只看到她光鮮亮麗的外表,只知道她有過四十多年的羅曼蒂克,卻不懂得她的孤單,無助和寂寞,當看清真實的她時,不能面對,選擇了逃跑。可她仍希冀著他,在長腳從香港回來後照料她身體稍有好轉後,就決定再辦一次派對,並請長腳替自己邀請老克臘,哪怕明知道人家不可能來。

有時我回想,人一生中什麼最重要?特別是對女人而言。

生活中會遇到各個階層的女人,但最滿足,最快樂的往往卻不是最有錢的,也不是工作最好的,而是那些掙錢不多,忙忙碌碌,為人坦誠,心地善良,有著疼人的老公,懂事的孩子的女人。

這些女人的特點是∶獨立自主,隨遇而安,不和別人攀比,只努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抱怨,不算計,心存感恩,寬容他人。

也許正是因了這些簡單的性格,她們才有自己簡單的生活,青年時碰到和自己同樣性格的老公,中年時陪伴老公努力奮鬥,老年時享受天倫之樂。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大富大貴也罷,窮困潦倒也罷,,只要每個階段都是跟著自己的心走,不委屈自己,也不滿足自己的虛榮,平靜,安寧,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