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不創立漢朝?

我是大孫


劉備的政權就是漢朝,只不過不是創立而是繼承,蜀漢只不過是史學家的說法


暮落流年


劉備的朝廷國號就是“漢”。因為當時劉備地盤比較小,主要是佔領蜀地,所以地盤最大的曹魏對其貶稱為“蜀”;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形象主要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此時出仕於西晉,晉承襲於魏,所以三國中的《漢書》被寫做《蜀書》,後來的史學家對三國的參考資料皆以《三國志》為主,加之地盤狹小,並區之於西漢,東漢,眾多因素所以一般稱呼為“蜀漢”,從“蜀漢”的稱呼來講,還是勉強承認了其“漢”朝的身份。

劉備高祖後人,立志興復漢室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高祖後裔,在真正的漢室宗親,雖然出場時身份地位不高,但其家世並不平凡,遠的不說,其祖父就曾被舉過孝廉,還任過一地縣令,只因為他父親死的比較早,所以才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其“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也是經得起考驗的,並不是自己隨便一喊別人就能承認其漢室宗親身份的。

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身為劉氏宗親,又親身加入過抵抗黃巾的軍隊,之後顛沛流離,輾轉四方,見識到了“大漢”的輝煌已經不再,劉氏威望不存,所以有了地盤,有了基礎之後立志興復漢室,效仿東漢光武帝,意再造強漢。所以在聽聞曹丕篡位之後,在成都稱帝,改年號為“章武”,而且當時並未有“定都於成都”的記載,可見其“章武”之意,希望能奪回二都,平定亂世,大漢再興。只是最終未能如願。

劉備的發家史,多賴漢室餘暉

  • 劉備以一織蓆販履之輩從亂世中脫穎而出,建國稱帝,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但更多的其實更依賴於其漢室宗親的身份。我們把劉備的發家史仔細捋一捋:

  1.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劉備以遊俠的身份參軍,立功得封“安喜尉”,後來數年輾轉好不容易升到高唐縣令,高唐縣又被黃巾攻破,只能投奔公孫瓚,在其麾下任一別部司馬;

  2. 初平二年(191年)劉備與青州此時田凱對抗袁紹有功,領了平原相一職,終於第一次升到兩千石,但依然是在公孫瓚麾下。
  3.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陶謙求援於冀州牧田楷,田楷帶著劉備就去幫陶謙,此時劉備麾下只有千餘兵,以及數千流民,陶謙大手一揮,給了他四千丹陽兵,所以沒有跟著田楷回冀州,留在小沛,陶謙表了他一個“豫州刺史”的有名無實的官職。
  4. 興平二年(195年)陶謙死後,在糜竺,陳登等人擁護下,領了徐州牧,此時才算是真正入了“割據軍閥”的一員。
  5. 建安元年(196年)好景不長,徐州本來與袁術相持,被呂布偷襲得手,雖然後來求和,但二次被攻破,只能投奔於曹操,再次被曹操句為“豫州牧”,成了無根浮萍。
  6.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打敗呂布,劉備隨其還許都,被封為“左將軍”。
  7.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第二次佔領徐州。
  8.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劉備投奔青州刺史袁譚,後來以與劉表結盟的名義告別袁紹,帶了自己集結的麾下兵馬,佔領汝南。
  9.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又來討伐,無奈投奔劉表,鑑於劉備之前惡跡斑斑,劉表並未讓劉備跟隨至襄陽,給了一塊地盤,讓其屯兵新野。
  10.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諸葛出山。
  11.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劉表次子劉琮掌權,並投降曹操,劉備表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聯合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斷了曹操南征之路。
  12.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卒,劉備自領荊州刺史,佔領荊州南部,與孫權結盟共抗曹操。
  13.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引劉備以抗張魯,劉璋表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兩個有名無實的官位,劉備也推舉劉璋鎮西大將軍,益州牧。劉璋自居成都,劉備居葭萌。
  14.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徵孫權,孫權求救於劉備,劉備向劉璋索要一萬兵馬及財貨,劉璋只給了四千兵,以及一半的財貨,劉備於是斬殺軍中劉璋的屬下,佔領了涪城,正式與劉璋決裂。
  15.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圍成都,劉璋求降,劉備自領益州牧,三分天下局勢初成。
  16.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打下漢中,進位“漢中王”。
  17.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位,東漢滅亡。
  18.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
  • 總結,劉備一生坎坷,可其武功並不強盛,打仗敗多勝少,幾次實質性的佔領徐州,荊州,益州,皆是被推舉,或者被同族引狼入室。所以其皇室身份才是關鍵位置,劉備個人能力更勝在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為什麼劉備能以漢室宗親身份爭霸天下,漢室難道沒人了?

同樣的皇室宗親,劉備能以微末之出生秉承漢室餘暉,除了個人能力以外,時機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更加煊赫的幽州牧宗正劉虞,兗州刺史劉岱,揚州刺史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這些人卻並未能再興漢室。

  • 宗正劉虞,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曾任幽州刺史,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幽州牧,但初平四年(193年)就死了。不說劉虞有沒有這個心,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都還沒發生,漢室威望尚在,劉虞最多也就只能匡扶漢室,輔佐皇帝,是不可能自己割據天下,自己來造自己老劉家的反的,在重孝義的大漢,他更不可能奪皇位。

  • 兗州刺史劉岱,揚州刺史劉繇,一個死於初平三年(192),另一個死於建安二年(197)這時候,也都死得早,而且正因為他們的皇室身份,加上頗有名望,所以也會被當世頗有勢力的野心軍閥們所忌憚,共同排斥,就算自己身死,其後人也不能繼承他們的地位。
  • 荊州牧劉表,被稱之為守戶之犬,是不太公正的,劉表年少出名,身為“八俊”之一,孤身入荊州,得以自立,並守土有方,所以當時龐德公,司馬徽等有 名之士皆往荊州避禍,可謂是萬里肅清、群民悅服。愛民養士,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然而其並未主動攻伐四方,所以被稱之為“守戶之犬”。其實這個說法也不能說錯,但並不公允,原因有二:其一,劉表出生皇室,天然要尊崇天子,他一個宗親都不尊重天子,誰來尊崇漢室?所以沒有皇命,他不可擅自攻伐,不能離開鎮守的荊州。其二,他不管有沒有野心,皇帝尚在,現在出兵,輸了一無所有,贏了也只是有擁護之功,在“大漢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他就算打敗曹操,也只能還權於獻帝,自己不可能登上帝位,而想要登上帝位,如光武帝一般,只能等到現在的漢室皇帝被他人所廢,然而他並沒有等到這一天,雖然屯兵養士,也只是為他人做嫁衣,死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也正是等到了曹丕篡位,才敢稱帝,不然一輩子最多也就一王位到頂。
  • 益州牧劉焉,劉焉起點比劉表要高,他是在做過宗正,太常之後自請任益州牧,此時才中平五年(188年),所以根基穩固,再加上漢中張魯隔絕交通,使益州屬於半獨立狀態,他死後(興平元年194),政權平穩交接於其子劉璋,劉璋個人能力不足,所以最終也便宜了劉備。

總結,漢室四百年宗親,並非無人,而是有人的時候尚未大亂,大亂之後,各地割據勢力首先就會提防境內宗親,這些人也沒有起勢的機會了,之前有勢力的時機未到身先死。

陳壽出於蜀漢,《三國志》編於西晉

《三國志》一書作者是陳壽,其實《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而其中的《魏書》與《吳書》是魏國,吳國兩個史官本有記載,所以這兩冊主要都是參考這些史料來加以編撰,而蜀漢因為當時並未有史官,所以大部分都是陳壽自己總結編寫。

陳壽本人在蜀漢之時就任觀閣令史,因宦官黃皓之故,屢遭遣黜。三國歸晉之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這才開始編寫《三國志》。所以三國志中有一個比較個性化的稱呼“先主”,就是表示劉備,亦是自認蜀漢遺民的身份,

然而自己身份隨時蜀漢遺民,但當前當政為晉,而晉又是因為取魏而代之,所以欲要自立正統,必先承認魏國之正統 ,所以隨時史學家,但一些比較明顯需要忌諱之事還是得做,比如稱劉備之王朝為“蜀”,這是政治正確性,不容自己發揮。司馬遷的《史記》不也有《陳涉世家》一章麼,陳涉為什麼能獨立出來,還作為“世家”一員,正是因為,他們是反秦先鋒,而漢正是取秦而代之,必須確定“暴秦”的身份,所以肯定了滅秦的“陳涉”為“世家”。這些並不違反著史的嚴謹性,因為這些也是事實存在的。如三國之“蜀國”,在十二州,有十州之人都稱“蜀國”,這麼記載也不錯,一統之後 ,更是官方定名,如“獻帝”,也沒人稱呼其為“愍帝”。


正道者言


劉備所建立的王朝,其實就是漢朝。是對東漢王朝的延續,不過因為在蜀地建國,所以我們習慣上稱之為蜀漢。

蜀漢又被稱之為季漢,按照伯仲季叔來排名,西漢就是伯漢,東漢就是仲漢,而蜀漢則是季漢。劉邦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他原來的名字叫劉季,後來覺得堂堂諸侯沒有個正經名字不行,所以就改成了劉邦。

蜀漢,是歷史上對季漢的一種蔑稱。

蜀漢其實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就是漢帝國。可是因為勢力範圍只有蜀地,所以被戲稱為蜀漢。

  1. 在曹魏那邊,壓根就不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帝國,所以一直稱之為蜀,久而久之,蜀漢就這麼傳下來了。
  2. 其實劉備所在帝國內部,壓根不可能有人叫自己的國家為蜀漢,因為他們心中只有大漢,而且有恢復中原的想法,哪裡可能這麼稱呼自己呢?
  3. 還有就是吳國那邊,當時諸葛亮和孫權簽訂了協議,支持兩帝並存的局面。所以說吳國也是承認漢的存在的,也不會稱他們為蜀漢,畢竟是盟友。

只不過最後一統江山的是晉王朝,而晉王朝的基礎是曹魏,所以司馬家族當然要把曹魏描述成正統王朝,從正統王朝禪讓得來的江山,才能是正統王朝。

為此劉備建立的漢王朝,在司馬家族眼裡,可不就成了一個小小的割據政權了嗎?這是一個成王敗寇的世界,失敗了,那就任人抹黑,成功了,那就可以隨意抹黑任何人。

劉備立志匡扶漢室,建立的自然是漢王朝。

劉備是漢王朝的子孫後代,他的祖先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所以說劉備建立的帝國,當然是漢帝國。

劉備是漢皇室的血脈,又恰逢漢王朝滅亡了,那麼他自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那個人。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更改一個國號。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三國志》

漢獻帝還在的時候,劉備所期望的,本就是輔助漢室重奪天下,這也是當時益州境內臣民之所以佩服劉備的地方。

天下諸侯都在紛爭天下,誰也沒有考慮過漢室江山的未來。唯獨劉備這個亂世梟雄,至今都沒有忘記過漢朝的江山。

這些諸侯們的祖先,過去全都是漢王朝的臣子,他們吃著漢朝的飯,拿著漢朝的俸祿,享受著漢朝的地位,可是到頭來卻要推翻漢朝。

這在當時來說的確是有些無恥的,為此那些心向漢朝的大臣們,自然是更加願意跟隨劉備,因為劉備是希望恢復漢朝聲望的。

當年不少人投降劉璋,進入蜀地做官,其實也是因為劉璋是漢室血脈,能夠繼承大漢江山,所以才會下此堵住。後來劉璋弄不過劉備,而劉備也是漢室血脈,他們自然還是會臣服於劉備,畢竟當時姓劉的諸侯,只剩下劉備了。


漢朝這塊招牌,其實還是管點用的。

劉備為什麼始終打著恢復漢室江山的招牌?答案很簡單,那是因為劉備明白,他自己資源有限,只有靠口碑才能贏得人才前來投靠。

而最好的口碑當然是漢朝這個金字招牌了。這個招牌已經用了400年之久,在吸引人才方面,絕對是最管用的。

當年曹操挾天以令諸侯,其實目的也是為了打著漢王朝的旗幟,給自己的集團招兵買馬。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此前和曹操素未蒙面,曹操當時實力又小。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三國志》

他們全部都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這才從袁紹那邊投靠過來的,因為曹操再怎麼說,所代表的,那是漢王朝正統。

劉備靠著這個招牌,吸納了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和黃權等人,也靠著這個招牌,讓自己的兩個兄弟為他出生入死。

在自己沒有政治資源的情況,儘可能利用可以利用的上的資源,這才是高人。劉備啥資源都沒有,就只能靠著漢朝這塊招牌跑江湖了。

什麼漢朝不漢朝,其實大家心照不宣。

說到底,三國就是一個爭奪地盤的過程。誰的拳頭大,誰就能做老大。顯然曹操的拳頭很大,所以他做了三國之中的老大。

  1. 其實漢朝這種正統思想,是劉備所用的一種道德武器,他就是要讓大家不斷回想漢朝的好,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2. 相同的道理,曹操和孫權都在用。在天下人都拋棄漢獻帝的時候,曹操不顧一切地將他弄到自己手裡,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
  3. 孫權看似沒有為漢朝做什麼貢獻,其實他一直不稱王甚至不稱帝,那就是為了避免遭到那些支持漢朝的大臣們反對,繼而成為眾矢之的。畢竟袁術的榜樣在那裡,袁術可是孫家的老主公啊。

這三個諸侯心裡都知道,爭奪地盤和人口才是首當其衝的大事情,至於漢朝不漢朝,就看你怎麼去用了。

總結:偏安一隅也就算不上朝代了。

劉備建立的的確是大漢,但是絕對不能稱之為一個朝代。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在歷史學者們眼中,正統始終是強大的曹魏。

為什麼呢?因為曹魏拳頭硬,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不管你有多少道理,都比不上拳頭的強大。魏晉南北朝,對三國的統稱,其實就是魏朝。

為此劉備集團偏安一隅在蜀地,所以怎麼都談不上是一個朝代。因此蜀漢也就沒辦法和西漢與東漢相提並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