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跟你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
“犯了错说你几句,你还不耐烦了?”
“写个作业,催你几次了还没写完,你怎么就这么墨迹!”
这些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在教育中,当孩子出现在同一个问题上屡次犯错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忍不住会对孩子怒吼或者“念经”,以为苦口婆心的劝导会帮孩子改正错误,而实际上,总是徒劳无功。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上初中的鹏鹏,三番五次带手机上学。这一天,鹏鹏再次因为上课玩手机游戏,被老师抓到了个正着。

老师把妈妈叫来谈话,想要给他停课一周的处分。

回到家,怒火中烧的妈妈自然是非常严厉的训斥地儿子,她说:

“为什么跟你说过多次,你还是把手机带去学校!你难道不知道学校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吗?”

“别人认真上课,你在手机,这么不思进取,以后你怎么考大学!怎么能有出息?”

“我整天工作赚钱,回家还得给你洗衣做饭,我这样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谁,你怎么就一点不体谅父母呢?”

……

没想到,妈妈的话非但没有让鹏鹏认识到错误,反而激怒了他。

鹏鹏对着妈妈哭喊着:“我是差生!反正也是给你丢脸!干脆你不要赚钱养我,我也不用再去上学!”

说完,鹏鹏摔门就跑了出去。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明明犯了错,却还理直气壮!

鹏鹏为什么会如此自暴自弃?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还屡教不改?

不管父母怎么批评教育,似乎孩子的听觉对我们设置了自动屏蔽功能,无论是严厉的批评还是耐心的开导,都对他丝毫不起作用。

其实,孩子的这种“叛逆”,都是父母过度管教,引起了“超限效应”导致的。

一、警惕“超限效应”引发的“无效沟通”

1、马克·吐温捐款变“拿”钱

“超限效应”其实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很感人,于是打算捐款。可是10分钟过去了,牧师仍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在讲,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却气愤地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马克·吐温之所以不捐反“拿”,就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过长,让他产生了极为厌烦的情绪。

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超限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结合上面鹏鹏的案例,就上学带手机这个问题,鹏鹏妈妈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管教孩子了。但是她将“不学无术”与“不感恩父母”这两个毫无关联的问题勉强捆绑在一起,这种过度的说教,最终引发了鹏鹏的强烈抵触。

其实,犯了错的孩子都是会感到内疚的,可若是在这个时候,父母揪住这个错误不放,反复说教,或者直接把问题上升到一个孩子无法认同的高度,这就引起了孩子的不耐烦。最初的内疚,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讨厌和抗拒。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2、无效沟通

不管妈妈给与多少劝导和管教,都无法让鹏鹏有效的改正错误,鹏鹏母子俩的这种沟通状态,就是“沟而不通”。

其实所谓的“无效沟通”,是针对“有效沟通”提出来的。

人们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以会见、对话、讨论或者书信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自我想法或态度,让对方接受。这种就叫“有效沟通”

若是沟通的对方无法理解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不肯接受,这种沟通就是无效的,也被叫做“无效沟通”。

当父母多次尝试与孩子建立连接,但是孩子不愿做出回应,或者拒绝接受的状态,就被叫做无效沟通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

二、为什么“超限效应”会让孩子屡教不改

1、小心“超限效应”引发的“大脑逃生机制”!

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

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怒气冲天的大喊大叫,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将这种“管教”识别成为一种危险信号。

这时,大脑的逃生机制形成,他们会想:“这种责骂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而此时如果父母问:“以后你还这样吗?”孩子就会立刻回答:“以后再也不了。”

这种在“大脑逃生机制”的引导下产生的“认错”,往往没有经过孩子深刻的反思和认知。

更多的时候,孩子只是被父母这种恶劣的态度或者情绪震慑住了,并不一定是真的明白以后要怎么改正错误。他们只是想迅速从这种“威胁”中逃离出来,自己就能松一口气了。

也就是说,这种过度批评并不能让孩子有效的改正错误,反而会引发“超限效应”。

这种情况下,孩子连错误本身都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何谈改正错误呢?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2、超限效应会让孩子对批评免疫

那么有的父母又说了,我们没有大喊大叫,为什么孩子也感到不耐烦?

这是因为超限效应不仅会引发“大脑逃生机制”,还会让孩子对批评产生免疫力。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小凯上学经常迟到,每次迟到都会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起初小凯还会觉得有些难为情,次数多了以后,每当同学问他:“今天又来晚了?”他也只是苦笑着说:“那就罚会站呗!”

后来,小凯被老师当做了迟到的“典型”,每当规劝同学们要守时上课,不要迟到的时候,总是不忘加一句:“不要像我们班小凯这样啊!”

就这样,迟到罚站成了小凯的“家常便饭”,他也逐渐对这样的惩罚习以为常,更别提改正了。

虽然老师并没有对小凯进行严厉的训诫,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相同的方式对小凯进行刺激。就算刚开始的时候,小凯会感到内疚或者难为情,经过这种反复刺激,他已经对老师的惩罚产生了免疫力,又何来改正之说呢?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3、施教者的共性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因为“超限效应”而对惩戒免疫,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施教者身上。

总结起来,这样的施教者往往会具有这样四个共性。

a、多以自我为中心

正如文首的彭鹏鹏妈妈,她将孩子犯错与“不感恩父母”强行捆绑,并没有及时理智的让孩子懂得,不良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影响成绩,而是让孩子产生一种“学习是为回报父母”的被动理念。

比如被老师批评“妈妈会没面子”,不好好学习就难报“父母养育之恩”等等。这些都是施教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

b、没有注意批评的方式

很多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忍不住大吼大叫。这样的施教者往往觉得自己的方式很奏效,实则不然。

孩子被激发的大脑逃生机制,会令他们为躲避“危险”而迅速寻找出口,所谓的“我知错了”或者“再也不敢了”,其实只是应付当前“危机”的一种缓兵之计。

c、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力度

常常迟到的小凯,并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迟到会带来的影响,他只是形成了“迟到会被惩罚”的单一思维。当他不再惧怕惩罚的时候,迟到对他来说自然不算大事。

如果老师可以改变惩戒方法,进行深入思想的谈话,或者直接问责他的监护人,请他们一起来监督,那么小凯迟到的问题也许就能顺利解决。

d、期望值过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越是对孩子给予厚望,越是无法接受失望的落差。

就像之前的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学霸乔英子和妈妈宋倩那样,妈妈对成绩优秀英子给予厚望,一心希望英子考清华北大。可是当英子后来告诉妈妈,自己的理想是南大的天文系时,妈妈崩溃难以接受。

最终,宋倩发现女儿患上抑郁症,险些自杀的时候,她才醒悟,自己过高的期望值早已让孩子如牛负重,这才导致孩子拼了命也想要反抗。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三、善用“南风法则”,四个步骤有效避免“超限效应”

毋庸置疑,“超限效应”会让教育产生阻碍作用,那么,怎样有效的避免“超限效应”,令施教者与受教者畅通无碍的交流呢?

1、少说多听,了解心理诉求才能对症下药

美国著名的教育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对孩子而言,聆听他们的心理诉求,其作用远远大于指责。

正如医生诊病,只有先了解病情,才能给与针对性的治疗,对症下药。

比如,父母催促孩子写作业:“这么久了你作业还没做完!”“快点写,再写不完罚你抄三遍!”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见了长辈要问好:“每次见人都不爱说话!胆小鬼!没礼貌!”等等。

诸如此类。

父母在一味地发泄不满情绪时,没有思考孩子究竟为什么“写作业磨蹭”,为什么“见人不爱打招呼”。

只有父母能够多倾听孩子这些原因,并给出相应的纠正方法,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聪明懂事,人见人夸。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图片来源于几米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2、简明扼要,步骤明确才能有效解决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最忌“借题发挥”。

就像上面鹏鹏上学带手机的案例,妈妈指责鹏鹏不懂得体谅父母就是在“借题发挥”。

倘若我们换一个处理方法。首先询问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带着手机去上学,充分了解原因后,在提出几个帮助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比如玩手机只能在周末,或者假期;

玩手机的时间限制在1-2小时,不能因此而耽误写作业;

手机不允许再带去学校。

如果不遵守约定,那么就以“本月失去玩手机的资格”为惩罚。

如此简明扼要地帮助孩子明确改正错误的方法,相信孩子一定也乐于听从。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3、善用“南风法则”,宽容比批评更有效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

北风和南风想比试谁更有威力,他们相约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得寒风入骨,结果行人们却将大衣越裹越紧,为了抵抗北风的侵袭。

而南风,却选择了与北风截然不同的做法,它只是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暖和,于是开始解开纽扣,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让人脱下大衣,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求。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的心理反应,被称作“南风效应”,也就是“南风法则”。

教育孩子,恐吓甚至棍棒式的“北风式”并不可取,而“南风式”的温情教育、表扬教育,才能培养孩子自觉向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4、承担后果,亲身经历才能印象深刻。

都说做一个好妈妈,不如做一个懒妈妈。

当孩子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况时,很多父母都会难掩气愤,忍不住大吼大叫,甚至直接开打。比如,孩子贪玩,总是完不成作业,每次都要父母三番五次的催促,而这种“催促”对孩子来说就是“无效沟通”。

这时,不如我们换一个方法,变“催促”为“提醒”,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及时完成作业,那后果就是老师的批评。

当孩子能够懂得“不好好吃饭会挨饿”,“不起床会迟到的时候”,他就一定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心理学:摒弃超限效应带来的无效沟通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

好的教育,应该适当“留白”,亦如中国绘画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了空白,才能存有美感。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适当“留白”让他们自己去反省,去思考,对待错误也不要穷追不舍,保持与孩子良性的沟通,并帮助他们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法则,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愿意接纳教育,认同教育。

关于作者:

我是@曼青育儿说 :家有三个宝宝的全职宝妈。生活终将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前行的人,愿我的诗酒,能慰你一路风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