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當前,網絡成癮現象十分嚴峻。《中國兒童的數字化成長及網絡素養狀況研究報告(2016-2017年)》顯示,在網絡接觸上,平均有超過28.3%的學齡前兒童(3-6歲)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5歲時網絡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的兒童,已達到31.6%。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網絡使用時間逐漸增加,到了14歲,已有60.8%的少年網絡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

誠然,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考驗著廣大家長和社會各方的智慧。當然,強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發逆反心理,家長既不要視電子產品如“洪水猛獸”,一點都不許孩子接觸,也不要把它當作“電子保姆”,任由孩子使用,而是應該根據年齡段和學習任務輕重,採取與孩子商量、達成“約定”的形式,允許孩子適度接觸網絡,同時大人也應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因此,作為孩子第一監護人的父母,應當限制孩子使用手機、正確教育孩子適當使用手機、啟發青少年學習慾望,關鍵是幫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網、正確用網,讓手機成為工具而不是沉溺其中。當然,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這個難題,單靠家長的努力遠遠不夠。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唯利是圖無法成為令人尊重的企業,漠視責任終究會受到法律嚴懲。當務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來,把社會責任落實到位。多方發力、齊抓共管,方能讓青少年遠離網絡沉迷的陷阱。

作為國家未來的青少年,過度沉溺於網絡不僅影響身體健康,嚴重者還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專家就指出,網絡成癮人群多數患有其他精神障礙,如網絡成癮者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抑鬱障礙或焦慮障礙也遠高於一般人群。

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在互聯網發展早期,解決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的手段直接單一,那便是切斷其與網絡的來往,但這一手段顯然無法適用現今語境。切斷和這一不斷迭代、不斷推陳出新的事物的溝通,將會使人跟不上社會進步的步伐。現在的青少年屬於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主要娛樂方式必然來源於網絡,因而,來自家長和學校的教育不可缺少。讓家長和學校保持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正確教育引導,並讓家長和老師形成自身示範效應,仍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努力。

當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已成現象級問題,常規的疏導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全社會共治才是首選之策。故而,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在現階段則不能僅僅依賴家庭和學校。

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青少年作為價值觀尚未健全、自控力尚弱的群體,面對來自網絡的誘惑,其抵禦能力無法和成年人相較。但目前的網絡遊戲、網絡直播平臺等,顯然沒有針對青少年群體做單一的用戶人群設定,以避免青少年沉迷網絡,受到來自網絡的負面影響。

比方說,網絡遊戲設計之初並沒有針對青少年群體做單獨優化或預案設計,使得在同一網絡平臺下,未成年人容易同個別成年人的交流中,沾染不良信息影響身心健康。再比方說,網絡防沉迷機制是否真正有效地防住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網絡,從目前現實來看,效果甚微。包括網絡直播等實時性網絡產品,如何確保主播播出內容不存在潛在的暴力、色情等容易引誘青少年沉迷的信息,也應該值得關注。

破解青少年沉迷網絡“迷局”

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網癮對教育秩序和社會穩定的破壞,基礎教育學校普遍禁止手機進校園的事實,促使世衛組織能衝破遊戲利益的重重阻撓作出果斷決定,而國家對遊戲產業規範限制力度的不斷加大,也說明社會的覺醒,並預示著國家意志力量的介入。

當然,民眾的善良也不可能永遠被利用,政府的意志更不可能被輿情亂象所綁架,再多的網癮慘案也不會麻痺社會的痛感神經。

徹底規範遊戲產業,正大光明的發展網癮戒治事業,應該為時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