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当前,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中国儿童的数字化成长及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2016-2017年)》显示,在网络接触上,平均有超过28.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6%。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少年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诚然,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考验着广大家长和社会各方的智慧。当然,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家长既不要视电子产品如“洪水猛兽”,一点都不许孩子接触,也不要把它当作“电子保姆”,任由孩子使用,而是应该根据年龄段和学习任务轻重,采取与孩子商量、达成“约定”的形式,允许孩子适度接触网络,同时大人也应当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因此,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父母,应当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正确教育孩子适当使用手机、启发青少年学习欲望,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让手机成为工具而不是沉溺其中。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单靠家长的努力远远不够。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唯利是图无法成为令人尊重的企业,漠视责任终究会受到法律严惩。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多方发力、齐抓共管,方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沉迷的陷阱。

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过度沉溺于网络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还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专家就指出,网络成瘾人群多数患有其他精神障碍,如网络成瘾者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也远高于一般人群。

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的手段直接单一,那便是切断其与网络的来往,但这一手段显然无法适用现今语境。切断和这一不断迭代、不断推陈出新的事物的沟通,将会使人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现在的青少年属于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主要娱乐方式必然来源于网络,因而,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不可缺少。让家长和学校保持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正确教育引导,并让家长和老师形成自身示范效应,仍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努力。

当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已成现象级问题,常规的疏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全社会共治才是首选之策。故而,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在现阶段则不能仅仅依赖家庭和学校。

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青少年作为价值观尚未健全、自控力尚弱的群体,面对来自网络的诱惑,其抵御能力无法和成年人相较。但目前的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平台等,显然没有针对青少年群体做单一的用户人群设定,以避免青少年沉迷网络,受到来自网络的负面影响。

比方说,网络游戏设计之初并没有针对青少年群体做单独优化或预案设计,使得在同一网络平台下,未成年人容易同个别成年人的交流中,沾染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再比方说,网络防沉迷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地防住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网络,从目前现实来看,效果甚微。包括网络直播等实时性网络产品,如何确保主播播出内容不存在潜在的暴力、色情等容易引诱青少年沉迷的信息,也应该值得关注。

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迷局”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网瘾对教育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破坏,基础教育学校普遍禁止手机进校园的事实,促使世卫组织能冲破游戏利益的重重阻挠作出果断决定,而国家对游戏产业规范限制力度的不断加大,也说明社会的觉醒,并预示着国家意志力量的介入。

当然,民众的善良也不可能永远被利用,政府的意志更不可能被舆情乱象所绑架,再多的网瘾惨案也不会麻痹社会的痛感神经。

彻底规范游戏产业,正大光明的发展网瘾戒治事业,应该为时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