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民小編說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說的是當下很多優秀孩子的共性,成功做成某一件事卻一點看不出來興奮,但發揮失利卻難以接受讓自己難堪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家長的不當做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暑期的時候帶領了一個兒童青少年團體,20人被分成兩個小組,期間會有很多團隊之間競爭的環節,7天下來最大的感觸是: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每當團隊取得勝利時,從他們幼小的臉上很難看到興奮,喜悅之情,似乎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可每當失敗之後,團隊之間除了尋找外因,便是互相之間的拋棄和被拋棄,以至於兩個小組一聽到有PK環節,瞬間便喪失了繼續活動的興趣。

01

成功不喜悅

小楓是一所重點初中的學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他是一名非常認真刻苦追求上進的學生,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他還是來到了諮詢室,他的苦惱是:並不認可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放假一回到家裡,就不想學習,對自己的這種狀態非常焦慮,理智上非常清楚回家可以休息一下,但對自己學不進去的狀態感到內疚,甚至是一種厭惡。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當人還是一顆精子的時候,他就需要和其他的同伴發生競爭,成功的結果便是順利地來到了這個世界,然後從父母眼中感受到愛和喜悅。因此,成功之後感受喜悅便是最自然和本能的一種反應,也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動力。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模式卻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當幼兒園的小朋友自豪地把自己的傑作拿給父母看時,“不懂欣賞”的大人總會指出一些不足之處;當孩子把自己的進步呈現給父母時,為了避免孩子可能會有的驕傲,父母在認可的同時也會提出以後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當孩子滿心歡喜地把第一名的的獎狀遞到父母手中時,強忍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反倒成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

剝奪孩子成功後的喜悅是父母很容易犯的錯誤,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也感受到相同的激動,興奮,喜悅之情,便會懷疑和壓抑自己的情緒反應,因為他們需要忠於父母,久而久之,成功便不會帶來成就感體驗,更多的是一種應該完成的任務。

與此同時,快樂也是不被允許的,不僅是需要和父母同步,也是一種防禦,防止可能會有的進一步的要求和任務。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大量優秀的青少年,他們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和成績,可是他們並不快樂,甚至是抑鬱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不斷努力上進更多的成為了一種滿足外界需求的手段,反而會忽略甚至喪失作為人本身該有的競爭本能與競爭所帶來的樂趣,同時我們傳遞給孩子的競爭是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階段性的,到達目的地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難,但到達之後何去何從卻很少有人能講清楚,於是,很多孩子在進入大學或社會之後就迷失了自我。

02

失敗不接受

失敗不接受的情況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考試前的頭痛,拉肚子,考試後的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看似每天奔波在求職的路上,但總會有不滿意的理由和藉口;頻繁地更換工作,甚至工作一段時間又回到考研的大軍,其實都是社會競爭失敗的不接受;包括孩子眼中的“世界上的第三種鳥”(自己不飛,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帶領兒童青少年團體時,任務失敗後,他們先是尋找理由,互相埋怨和指責,之後便是拋棄,不僅拋棄隊友,同時拋棄給他們帶來失敗的對方。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孩子考試不理想回到家裡,先是尋找一些客觀原因,之後便會引起父母的憤怒,一旦父母憤怒,其實就在減輕孩子內在的負疚感,他們就能避免考試失利所帶來的挫敗感和痛苦感,因為他們已經為此承擔了父母的憤怒和指責。顯然,相比直面和承認自己的不行,接受一頓批評要容易很多,於是,孩子們便從這樣的模式中獲益了,每當考得不理想時,拿著成績就等著父母發火了。

我們知道,“不接受”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否認。但失敗後不僅僅是否認,還會有壓抑、退行、情感隔離,引誘攻擊者......問題是父母很容易就完成了認同的過程,於是,失敗之後不接受便成為了常態。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在面對失敗時都很難接受,憤怒的父母不僅是在完成孩子投射性認同的過程,也是在隔離和否認自己情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共情能力,在面對孩子失敗時,和他一起去面對,體驗由此帶來的挫敗和痛苦時,也是自我修通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正確認識,接受和處理失敗,然後不否認,不懼怕失敗,唯有這樣,失敗才能成為成功之母!

不要剝奪孩子成功後的喜悅,他才能不斷成功下去!

也不要打斷孩子失敗後的負疚和痛苦,完整的體驗成功和失敗之後,他才能更好地從失敗走向成功!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文章來源 | 轉自微信公眾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編輯 | 魏夢瑤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成功不喜悅,失敗不接受,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