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刺马案,倾向湘军领袖曾国藩,为什么感觉即使到现在仍是讳莫如深?

堂吉诃德出埃及记


清末四大案之一的“刺马案”曾轰动一时,因为被刺杀的对象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这是清朝历史上被刺杀的最高级别官员。而且在案件侦查当中,疑点重重,慈禧派出的钦差皆以含糊的结案报告呈上,因此让人联想到背后指使者的势力绝不一般。再由利益关系为索引,各种猜测指向了中兴四大臣之首的曾国藩,另外涉及到清末政坛的大佬张之万、李鸿章等。近些年来,此案被作为电影素材拍成了“投名状”,再次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么刺马案的来龙去脉是如何的呢?又是怎么将矛头指向曾国藩的呢?



马新贻的逆袭之路

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初踏仕途时并无亮点,只是于安徽做过知县,在任上中规中矩,口碑倒是不错。所谓乱世出英雄,随着咸丰三年(1853年)的太平军攻打安徽,马新贻开始了文人的军旅生涯,并在战场上找到了展现自我的方向。

当时淮河南北的民众趁着太平军攻打安徽,纷纷起义造反,流寇盗贼也躁动不安,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于地方组织武装力量,编练剿匪官军,成为维稳地方的有效力量。也正是这个亮点,被朝廷看中,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这是他人生走向巅峰的第一次机会。


当时马新贻的任务主要是截击支援巢湖的太平军,在出色的完成任务后,又立刻投入到围剿战中,顺势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成为平定庐州全境的大功臣。当时的袁甲三正受江南提督和春的弹劾,他一面布局剿匪,一面向督察院做着申诉,在这种焦头难额的状态下得此大胜,当然如沐春风,喜出望外。但因身陷囹圄,又不好邀功,所以就从侧面给马新贻请了功,马新贻倒是咸鱼翻身,一下官升三级成了庐州知府。

马新贻也确实治军有方,在任知府期间不忘编练乡勇,加强军备建设。所以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能够带着军队,于舒城击败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袭扰。这一次军功,马新贻再获提拔,成了吏部的记名道员,再往上爬就是巡抚了,说明马新贻此时就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观察对象,或者是储备干部。

果不其然,他于咸丰八年晋为安徽按察使,但随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马新贻在陈玉成攻陷庐州的战役中溃败,还丢了官印(清朝丢失官印为大罪),因此被革职留任。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由袁甲三保举才官复原职。由此开始,马新贻就一路高升,次年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列为候补道员。后经袁甲三请求,马新贻开始协管定远大营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再克庐州,并随安徽巡抚唐训方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次年便升为安徽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抚,因政绩颇佳,于四年后升任闽浙总督、兼通商大臣。

刺马案经过及侦查情况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和往常一样,前往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校阅结束后,马新贻步行回官署,在途中遇到张汶祥拦路,说是有冤情要报告总督,马新贻散去左右,上前搀扶之时,被张汶祥抽刀刺杀,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光天化日之下,大清两江总督当街被杀,此事可谓是前所未有。清廷得知后大为震动,先是追赠太子太保、云骑尉加以安抚,再令护督将军魁玉严立即提审凶手,但张汶祥拒不交代幕后凶手和杀人动机。慈禧太后又以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专办该案,最后呈上的供词疑点重重,未被慈禧认可。继而又令刑部尚书郑敦谨亲赴江宁,专职查案,但最终结果变化不大,然后还是以张之万的说法草草结案,郑敦谨处理完案件后,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辞职报告,从此告老还乡,不再出仕,故而在本就疑点重重的“刺马案”上,增添了更多可疑的色彩。关于“刺马案”的猜测,也留下以下几个流行的版本:

  • 张汶祥为报私仇
“该犯供词,尚属可信”——张之万上刺马案折《清史稿》

清政府派出查案的钦差皆是以“私仇”定案,按照张之万与魁玉严的会审报告来看,张汶祥曾是太平天国余孽,兵败后沦为海盗。恰巧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为了维护地方治安,肃清近海航线,大力捕杀海盗,张汶祥一伙就是在这次肃清活动中被打散的,因而丢了谋生之路;而且张汶祥的妻子不久后被人掳掠,他到巡抚衙门申冤,马新贻并没有理会;随后张汶祥办了个黑当铺,想以此谋生时,马新贻又开始整顿“金融市场”,关停了所有黑当铺。可以说马新贻的这些举动,使张汶祥成了无处谋生的孤家寡人,这就造成了张汶祥对马新贻的私恨。


但张之万在奏折中以“尚属可信”结尾,显然有难言之隐。而且照常理想,海盗、黑当铺皆属于违法活动,官府打压是为本职工作,至于不受理申冤事宜,因为张汶祥去错了衙门,哪有巡抚办理民事案件的先例!身为太平余孽、又参与海盗活动,还敢向巡抚衙门申冤,这个也不符合逻辑。夺妻的人是吴炳燮,如果张汶祥就为争一口气,何不杀了夺妻之人,反而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刺杀封疆大吏。张汶祥刺杀成功后还当街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养兵用兵者到底何人,显然背后主谋才是慈禧太后想知道的,所以刑部尚书再赴江宁重审了此案。


  • “投名状”版本

有传闻马新贻死前喊出一句“找着了”,这就是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证据。据说张汶祥本是马新贻的结拜兄弟,咸丰年间,张汶祥与好友曹二虎加入捻军。马新贻在镇压捻军兵败后,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活捉,但张曹二人也并不想一直落草,所以带着马新贻这块敲门砖投了清军。马新贻号“谷山”,所以在袁甲三的召唤下,编成了“山之营”,张汶祥与曹二虎也都成了山子营的军官,并且作战勇猛,马新贻能够扶摇直上,也多亏这两个得力的兄弟。


兄弟三人中,曹二虎先讨了个老婆,据说是个美女,一直随军照顾二虎生活起居。马新贻常年在军中,连个鸟都是公的,所以见了二虎的美女老婆,就不由自主的起了色心。张汶祥发觉之后便告知曹二虎,两人毕竟是匪窝里摸爬滚打的交情,且满身江湖气,兄弟妻不可欺的两湖规矩暗藏于心,怎能忍受马新贻的这种行为,于是商量对策,准备下手了结了他。但消息败露,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了曹二虎,张汶祥因害怕,随即逃之夭夭,并发誓要为二虎报仇。


所以刺马案就是曹二虎为兄弟报夺妻之仇,这与其供词有“夺妻”的重叠部分。而且马新贻死后,其小妾郑氏上吊自杀,当时民间传言郑氏就是曹二虎的老婆。与此同时,民间还有一个传言,说马新贻遇刺倒下后,捂着伤口对护卫交代,不要难为凶手,这说明马新贻被刺的瞬间看清了刺客的面目,心中本就有愧,所以才不叫为难。

而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当时出面为父亲辩解,称父亲是山东人,那句广为流传的“找着了”,其实是山东口音的“扎着了”,父亲和凶手很不不认识。马毓桢还说父亲只有两房妻妾,且都年过四十,美女小妾一说纯属谣言。

  • 曾国藩及湘系买凶

马毓桢为父亲辟谣的同时,也交代了一些马新贻的临终嘱咐,其中有一条比较重要,即“不得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一位两江总督,当街被刺,临终居然让儿子隐忍,说明马新贻心里明白杀他的人是谁,至少猜的八九不离十,而且这个人是两江总督都奈何不了的。由于在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前,这个位置是曾国藩的。曾国藩之所以调任直隶总督,看似升为封疆大吏之首,但实际上是削弱曾国藩的地方实力,将其安排在朝廷的眼皮底下加以监督。换句话说,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马新贻就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棋子,针对的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也并非不懂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当太平天国覆灭之后,他深刻的认识到庞大的湘军会让高层心存余悸。所以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番号,乃有功成身退的念头。而请神容易送神难,其幕僚门生遍布各地,部众虽被遣散,但江宁时称“湘半城”,江南地区还有诸多湘军军官和士兵留守,这些人一时间难以全部裁撤,所以重新组织起来也不是什么难题,慈禧的人事调动很可能也是留了一手,表面上给曾国藩戴上高帽,暗地里安插亲信于江南各地。


马新贻其实夹在中间很是难为,一边是功成名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的权臣,一边是大清朝实际的掌门人。在其赴任后,曾国藩的心腹部队长江水师公然在江面掠夺往来客商,马新贻毕竟是新官上任,又明白慈禧的用意,所以就不可能熟视无睹。他向李鸿章的淮军提供大量财政支持,并削减长江水师的军饷,想着淮出于湘,扶持淮军也算得上帮助曾国藩的门生,以此制衡了长江水师,也算给老佛爷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但实际结果是两边都得罪,湘军体系痛骂马新贻克扣粮饷,老佛爷也认为他立场不坚定。


“请飭会国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办理,以释民疑,请飭整顿,以长江水师要紧。”——《清史稿》

而“天津教案”爆发时,英法等军舰开到天津港外威胁清庭,马新贻当时向慈禧提议,调派长江水师防御苏沪沿海,以免南北同时受制。慈禧也就借这个机会,同意将长江水师的控制权交给马新贻,这样等于拆掉了湘系的臂膀。但这个安排对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造成冲击,毕竟长江水师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商贸航运以及走私活动,牵扯很多利益链,且黄翼升本人也是曾国藩培养提拔的亲信。


而马新贻遇刺就是在其整顿长江水师期间,所以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湘系集团为了维护利益链而买凶杀人!在马新贻遇刺后,长江水师的整顿工作停滞,清廷则立刻下令,以安徽巡抚英翰整顿地方治安和长江防务,这个举动很有可能是防范长江水师反叛。

“伪宫,伪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贼库者。除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有。”——曾国藩奏折《清史稿》

另有马毓桢交代的重要线索,说慈禧令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时,还带着一个秘密任务,即查明“天国圣库”。太平天国时期,为了创造所谓的理想世界,是将财富集中于国库,传言这个国库存银一千八百万两。但湘军攻占天京后,曾国藩向朝廷上了个折子,说国库只是传闻,天京城里根本没有国库,只有两个玉玺和一个金印。慈禧很可能是不相信曾国藩所言,而且破城之后,湘军将天京城付之一炬,为国库之谜又增添了可疑的成分。所以马新贻带着这个任务赴任两江,曾国藩会有顾及,选择买凶刺杀不无可能。


郑敦谨虽然是彻查此案的钦差,但通过长江防务的调整,以及搜集到的信息,应该猜出其中的真相。但有些事情看透不说透,一是明哲保身,二是从大局着想,时局牵扯着军队,曾国藩还在天津教案中与洋人斡旋,所以之前张之万的汇报也是一个聪明之举。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人死不能复生,朝廷的抚慰力度已经很大,刺杀的凶手也被控制,那就没有继续查案的意义了。所以郑敦谨也按照张之万的供词写了一个意思相同的折子,以仇杀定罪结案,凶手最终被判凌迟,慈禧算是吃了个哑巴亏!


棍哥观史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什么叫到现在讳莫如深,不要自己神神叨叨的幻想好吗?没有人限制你说话!

你现在在这里讨论有人要抓你吗?有人要杀你么?

之所以你感觉谈论的人少,是因为了解的人少,

中国的文盲还是大多数;历史又绵长,历史盲就更是满地爬。

刺马案说白了就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平了太平天国,江南一带的官员都是他们战时提拔的,战后为了消除嫌疑,曾国藩解散了湘军,曾国荃也是告病还乡。只想安安静静的搞钱,吃手下的孝敬。

但是慈禧老妖婆还是不放心,对江南的政治形态很不满意,想要自己安排个人进别人的地盘。

明面抗命是不可能的,现在手上没兵,曾国藩也不可能造反。

不能明面反抗,那就暗地里下手,就找了个叫张文祥的一刀捅死了这来赴任抢我蛋糕的狗贼;

慈禧看到自己派的狗宝宝被杀,已经明白了,不能过分逼迫曾国藩兄弟;

毕竟官逼民反,别人不敛权,你不能还让人家不搞钱啊。


天晴爱睡觉


“刺马案”是大清四大奇案之一,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是杀了一匹马的案件。这里的“马”其实指的是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他在检阅军队返回府衙时,被当街刺杀,当时震惊了朝廷内外,该案被称为“刺马案”。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案件在最后却以“寻私仇”草草结案,这也是被列入“四大奇案”的原因之一。


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进行例行阅军,在总督府右箭道检阅士卒箭术后,在巡捕和武弁、兵丁簇拥保护下,步行从侧门回总督府。就在他将要进门时,刺客张汶祥突然从旁边隐秘处冲出来,扑向马新贻,一众护卫格挡不及,使得马新贻右肋骨中刀,直透内腹,当场倒下。随后被迅速抬进了总督府抢救,第二天就传出了马新贻命陨的消息。

而奇怪的是,刺客张汶祥在行刺后并没有立即逃走,也没有继续反抗,只是口中不停地说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来有去。""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等话语,呆立原地,束手就擒,官兵们也没有立即上前格杀刺客,只是将他抓捕关押起来。


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两江总督当街被杀,消息已经传出,朝野震动,慈禧太后降下雷霆之怒,着令江宁将军魁玉会同藩台梅启照等人审讯刺客张汶祥,督办查清此案。上谕曰:"亟须严行讯究,即箸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严办。"几天后,朝廷再次加派了漕运总督张之万共同办案。最后还封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携带刑部两名郎中伊勒通阿颜士璋,同赴江宁查案。从这些督办案件的人员我们就可以看出,朝廷对此案的重视态度,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马新贻的为官之路

马新贻字谷山,号燕门,是山东菏泽的回族人,生于道光年间,家境较为优渥,从小展露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对圣贤书有着独特的喜爱。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马新贻高中进士,被分配到了安徽建平县做知县,和他同榜高中的还有以后的辅国大臣李鸿章。

这时候的晚清,社会动荡,吏治腐败,马新贻到任后,凭借自身的精明能干,积极改革地方弊政,深入了解民众疾苦,想方设法改善民生,兴修水利,政绩斐然。也因为他的能干,良好的为官作风,高尚的操守,他不但获得了百姓的拥护,也获得了上峰的认可,获得了“能员”之称。后来他一路官运亨通,在安徽从知县做到了知府,又从知府做到了道台,后来又升任按察使、布政使,最后做到了浙江巡抚,1864年被任命为浙江、福建总督,短短十几年就成为了朝廷的二品大员,牧守一方。


他在任期间,曾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兵平叛太平军,招募乡勇攻占庐州,大败太平军。同时又主持了浙江“减漕”、裁减漕粮浮收之事,改革了盐政,兴修多地水利,使得江浙地区民生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赋税也稳步增加,给腐败了的晚清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1868年8月,马新贻顶替了曾国藩,成为了两江总督,这是职位是比直隶总督低点,但实际权力比他大的职位。在清朝中,这是绝对的顶级封疆大吏,正一品官员。马新贻能做到这个位置,固然有他能力强,精明能干,政绩斐然的功劳,但更多的是朝廷内部集团博弈的结果。


刺马案发生的背景

马新贻能改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军政,这是出乎意料的。因为这个位置原来一直是曾国藩在做,是“湘军”长期与太平军对抗、争夺的前沿阵地,两江也被视为了湘军的“禁肉”,只有他们内部的首领才可以担任此要职。而对于朝廷来说,两江之地又是赋税重地,担负着整个清朝廷1/3的收入,不容有失。这就是朝廷与湘军的矛盾所在,都想占着这块肥沃赋税重地。

湘军,这是一支在清末时期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是曾国藩在1853年以吏部侍郎的头衔回乡创立的。他起初是为了对抗太平军所,采用的是"营官自招"的方式,所以这支部队人员比较“纯正”,也很团结,创立之初就给予了太平军重创。起初应朝廷要求,湘军只招募了17000多人,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湘军也不断地扩军,最后扩展到了十几万人,与太平天国的军队恶战多年,转战广大的南方世界,成为了清朝当时最强悍的战斗部队。


后来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的“天王”们,在南京定都,开始大肆享乐,并把大量军队用来守卫南京,减缓了北上的攻势。紧接着天国内部内部,又爆发了严重的内乱,搞出了了“王杀王”的闹剧,多位高级将领被杀,石达开等有识之士被逼出走,从此太平天国屡屡败退,全无抵抗之力。

1864年,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天京(今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灭亡。当时太平天国为了创造所谓的理想世界,让所有人将财富都上缴,集中于国库。并且命名为“天国圣库”,传言这个国库中存银一千八百万两,各种珍宝、玉石玛瑙、宝石等不计其数。在湘军攻破南京后,这个国库的所有财宝都不翼而飞,并没有上缴一两银子给朝廷。


当慈禧太后问到财宝去向时,曾国藩也只回答说“军队攻破南京前,洪秀全在宫殿里放火自焚,整个宫殿与宝库都被付之一炬,并没有留下什么。”朝廷对此回答当然不信,内外交困的慈禧太后也急需这笔巨款来充实国库。可曾国藩是大功之臣,又手握重兵,不可能跟他来“硬”的,只能暗中查访的办法,只待掌握真凭实据后再反制于他。

于是,干练又清廉的马新贻就被朝廷任命为了“两江总督”,成为了秘密查探这笔巨款去向的人选,而曾国藩则被调去做了直隶总督。马新贻明着是去治理两江之地,实际上担负着查清太平天国圣库的巨额财富的去向。为此,在马新贻准备赴任时,曾被多次召回面见慈禧太后。有一次面见完慈禧出来后,马新贻汗如浆下,面色惊恐,可见慈禧应该给他交代了什么秘密任务。而他出宫后,就假借回家祭祖急匆匆地走了,回到家马上把两位兄长招致密室,反复对他们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

由此我们不难猜测,他对此次的上任已经知道是“凶多吉少”,他作为朝廷一方的人被派去彻查势力庞大的湘军?如何能有好下场?


慈禧卧榻之旁的湘军

在太平天国被平叛后,数量庞大且战斗力强悍的湘军,一下子就成了王族眼中的“祸害”

。这支强大的军队一直盘踞在两江等南方富庶地区,让大清朝廷深感担忧。并且时不时有人传言曾国藩有大野心,其部下也曾劝说他起兵造反,谋取帝位,毕竟十几万能征善战的湘军全都为曾国藩马首是瞻,起义的话完全可以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这就使得慈禧太后更加寝食难安了。

于是,慈禧太后一面让李鸿章的淮军、皇家的八旗军等军队向湘军靠拢,给曾国藩施压,一面下令封赏曾国藩,并把他调到了直隶。曾国藩一走后,慈禧再次马上下令裁撤了近半的湘军,遣送他们回老家。


但是,朝廷没想到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湘军在战后已经变得不那么纪律严明,逐渐呈现了他们的劣性根,经常像土匪强盗一样肆意抢劫,调戏良家妇女。在朝廷裁撤了这几万的湘军后,他们很多并没有回乡,而是到处肆意游荡掳掠,有的加入的“哥老会”,大多数成为了“散兵游勇”,与当地黑帮势力合作,为非作歹,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害。

这些人仗着曾经的功勋在身,又上过战场,人多势众,一般的官府衙门都不敢轻易招惹。朝廷让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让他惩治这些裁撤下来的兵将,肃清黑势力。

马新贻到任后,点名保奏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两人到总督府任职,成为他的左右手。孙、袁两人具是颇有才干,又性情耿直,嫉恶如仇,用来惩治这些散兵游勇正是合适不过。他们采取了最严厉的手段,一旦发现这些散兵游勇做下不法事,抓到马上就是就地正法,都不需审判,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让他们不敢再动弹,还了百姓一个太平社会。


马新贻之死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督府侧门被张汶祥以利刃刺入右胁,次日陨命。这仅仅是马新贻任两江总督的第二年。

马新贻死后,朝廷担心两江的湘军发生兵变,再也无人可以弹压,于是急令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稳住局势,而曾国藩则是推脱病重,不便再担任此要职,还上了请辞的奏折。朝廷驳回了他的请求,依然要求他去赴任,但是曾国藩一直推脱病重,没有去,直到几个月过去,“刺马案”结案了,他才慢吞吞地动身赴任。

同时,朝廷先是派了魁玉会同藩台梅启照查办此案后来又派了张之万,最后连号称铁面无私的郑敦谨都出动了,就是为了找寻一个真相,一个可以扳倒湘军的真相。


可惜,凶手张汶祥一直说是“私仇”,拒不交代幕后凶手和杀人目的。只说他原来是太平天国余孽,在太平天国覆灭后沦为海盗,本就落魄的他在浙江被马新贻打散团伙,差点被抓,他的很多兄弟海盗都被捕杀。后来他的妻子被人掳走,张汶祥去巡抚衙门找马新贻伸冤,但是马新贻并没有理他。后来他办了个黑当铺,又被马新贻以整顿金融市场给关停了。所以新仇旧恨一起,就成了张汶祥杀马新贻的动机。

再有一个版本,跟电影《投名状》的故事一样:张汶祥本是马新贻的结拜兄弟,咸丰年间,张汶祥与好友曹二虎加入捻军。马新贻在做安徽建平县知县时,曾被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活捉。两人起了悔改之心,于是就带着马新贻投靠了清军,三人结拜成了兄弟,共同编练成了“山字营”。马新贻也因两个兄弟的作战勇猛而得以扶摇直上,官越做越大。

后来曹二虎讨了个美女老婆,一直随军生活,但是却被马新贻私下勾搭了去,张汶祥偶然发觉,正想着商量对策,杀了马新贻。不料却被马新贻先发觉了,他先下手杀了曹二虎,待想与张汶祥解释时,他已经逃之夭夭了。于是,多年以后张汶祥再次回来找马新贻,为结拜兄弟报仇,最后杀了马新贻。


这些说法都有比较大的漏洞,加上张汶祥在杀马新贻后所喊的话,都说明这是一起有预谋,有目的的谋杀。而这么多大臣审理此案,都只得出了个“为私仇杀人”的结论,是他们真的查不出来么?还是迫于压力不敢查?

很明显是后者,我们试想下,马新贻做两江总督是分了谁的蛋糕,对谁最不友好,就大概知道幕后凶手是谁了。毕竟一个人要刺杀一个朝廷一品封疆大吏,基本是没可能成功的,光是他的行踪就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何况和知道的那么准确,路线也一点不差,还单枪匹马,万军中取首级,这简直就是万分之一的几率。不巧的是,这么小的成功几率,张汶祥居然成功了,没有大人物在后面操控是不可能的。要不然那么多大臣审理的案件,都投鼠忌器,不敢深究,显然幕后有着他们也不愿触碰的巨大力量。


而马新贻的死,湘军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是警告朝廷,不要再派人来查他们“老底”,一方面是抢回两江总督的位置,牢牢握住肥沃的两江之地。这应该是湘军高层经过长久谋划的一起政治谋杀,且应该不是远在直隶的曾国藩谋划的,出自曾国荃之手的可能性更大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