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寫“家族史”,是學校在“查戶口”嗎?


讓學生寫“家族史”,是學校在“查戶口”嗎?

讓學生寫“家族史”,是學校在“查戶口”嗎?

王營


近日,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佈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這份以“繼承弘揚”為主題的作業共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用樹狀圖的形式寫清至少四代家族成員並註明職業,第二部分則要求寫出“家族中曾經有過的名人、功績或者是誰為社會或家庭做出了重大貢獻,或者誰成為了某一行業內的一把好手”。此項作業一出,立刻在家長群中引發了爭議,有家長認為這是學校在“查戶口”,會導致學生對出身的變相攀比。為此,不少家長選擇讓孩子“放棄”。

讀了這則報道,讓我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我讀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老師曾佈置了一篇作文題“我的家史”。我與父親說起此事,父親向我詳細介紹了本地“王”姓家族的遷徙史、祖輩的創業史以及父輩們當前的生活狀況。第二天的作文課上,我將父親的講述整理成一篇幼稚的文章,沒想到卻得到語文老師的讚賞,作為範文在全班朗讀。說實在的,我的家族沒有顯赫的歷史,也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更沒有出現過彪炳史冊的大人物,我只是寫了幾件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讓我記住了祖先、曾祖父、父輩的名字以及家庭的變遷。

讓學生寫“家族史”,是學校在“查戶口”嗎?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讓學生寫“家族史”,首要意義就在於讓學生記住祖輩的名字。著名作家賈平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曾經問過許多人,你知道你孃的名字嗎?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嗎?一半人點頭。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嗎?幾乎無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憐,人過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處。”也許有人要說,記住祖輩的名字有何意義?遠不如記住一個數學、物理公式對升學有用。提出這類問題的人就和提出“學習歷史有何用”一樣無知。從實用的角度講,記住祖輩名字的確沒有多大用途,但它卻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和精神發育。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個不知道祖輩名字的人,就不清楚他的“根”在哪裡。因此,讓孩子通過梳理家族史,記住一些祖輩的名字,起碼能讓他們瞭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教育,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讓學生寫“家族史”,是學校在“查戶口”嗎?

讓學生寫“家族史”,其重要意義更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回望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譜、續譜是各個家族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把家族的根源、繁衍及分佈詳細記載,並加入家訓、家規、家族名人的光榮史、列祖列宗的畫像及人生事蹟等,集成家譜,供後人閱讀,其目的就是要子孫後代慎終追遠。

讓孩子整理家族史,還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祖輩的奮鬥史,任何一個家族發展到今天,富裕也好,貧窮也罷,都留下了祖輩艱苦創業的足跡,凝聚著他們的痛苦、歡樂和智慧。整理家族史不僅是記下一個個祖輩的名字,更多的是通過這些名字,讓後人回想起他們生前所做過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既有值得後人驕傲的,也有後人不願提及。如果家長挖掘得好,都是對孩子教育的好教材。

由此可見,這份以“繼承弘揚”為主題的作業,是一份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價值的作業,並無不妥。有些家長之所以有不同意見,可能是從保護家庭隱私的角度考慮,或者對第二部分的寫出家族的“名人”“職業”反感。因為不是每個家族都有“名人”,也不是每個家族都有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家族都會有一些值得學習借鑑的勵志故事。家長應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讓孩子通過整理家族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也學會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