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漢四年,劉邦同意酈食其的建議,並讓他出使齊國,試圖說服齊王田廣歸降劉邦,共同對付項羽。酈食其不愧是天下第一辯士,短短一席話說得田廣後脊樑背發涼,於是田廣同意投降大漢。

雙方握手言歡的時候,田廣如釋重負,跟項羽打了幾年,苦苦支撐,如今終於找到組織了。田廣舒了一口氣:撤掉歷下佈防,我們跟漢軍是一家了!擺宴上酒,寡人要和酈先生盡興痛飲。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酈食其時年六十五歲高齡,自稱“高陽酒徒”,生平無酒不歡。此番靠一張嘴,說降齊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歸入大漢,老先生不免幾分爽透的感覺,那幾日,由田廣作陪,日日歡飲。

殊不知,這幾天的酒,竟然是酈食其人世間的斷頭酒!

幾天後,快馬一路風塵跑來給田廣報信:漢軍突然發動進攻,已經攻克歷下,這會兒已經兵指臨曹,銳不可擋!

田廣驚掉酒樽,臉都綠了,他怒視酈食其:好你個老匹夫,竟然使詐,一邊誆我投降,一邊趁機偷襲!

酈食其也愣了,他一動不動默默地注視著田廣,腦子飛轉,然後長舒一口氣,提杯飲下人生的最後一樽酒。田廣咬牙切齒,一字一頓地說:倘若你能讓韓信停止進攻,我讓你活命,否則,烹了你!

酈食其不慌不忙站起身來,冷冷地說:“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

做大事的人哪會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有大德的人哪會害怕別人的責難,你老子我不會替你當說客的!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田廣震怒之下,將鬚髮皆白的酈食其,扔進了大鼎,活活煮死!

不久,韓信率軍,與田廣項羽聯軍在齊地展開血戰,一舉打敗龍且二十萬大軍,田廣兵敗被殺,齊國被韓信佔領。

韓信為了爭功,不顧酈食其已經說降齊王的事實,背信棄義偷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虐殺,受到後世人的譏諷。問題是,酈食其雖然身處險境,也不是沒有生機,只要答應出面斡旋,大不了還可以搬動劉邦協調。只要田廣明白,酈食其沒有欺騙他,就有生還的可能,可為什麼,酈食其拒絕了田廣的要求呢?這不分明是找死嘛!

螻蟻尚且偷生,沒有人嫌自己活得太長,酈食其選擇死,顯然是被逼無奈,他要用這種方式,來捍衛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酈食其。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酈食其在《史記》中留下一個既清晰又模糊的面孔,說他清晰,是我們從他與劉邦的相見中,看到了一個狂放不羈的形象;說他模糊,是因為沒人看得清酈食其狂放的外表下,是一顆怎樣的心。

酈食其請鄰家小哥,替自己引薦劉邦時,讓小哥如此介紹自己:這位酈生六十多歲,身高八尺,別人都說他是狂生,他自己不承認。小哥一頭霧水:沛公最討厭儒生,這麼說豈不是自找黴頭?酈食其說,你儘管這麼介紹就是了。

果然,劉邦一副愛搭理不搭理的模樣,一邊接受者女子的洗腳,一邊衣衫半敞地接見酈食其,非常傲慢無禮。

酈食其劈口就問:你究竟想滅秦呢?還是助秦呢?劉邦火了:你這個腐乳書呆子,天下苦秦,都紛紛起兵反抗,說什麼助秦!酈食其一臉嚴肅:你這幅模樣接見一位長者,哪是聚集天下人才抗秦的姿態?

劉邦一激靈,慌忙起身正衣冠,向酈食其道歉,恭恭敬敬請上座。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酈食其說話的方式,真是狂放不羈,可是內容哪有一點狂的地方?而且明眼一看,即便方式的“狂”,也是設計出來的。先拿出儒生的身份,再拿話搓火,把劉邦的“辣勁”吊上來,然後他再以更火辣的姿態撲火,把劉邦反而辣得一愣一愣的。這叫什麼?叫營造與眾不同的面試環境。

接下來,我說什麼,你都得服服帖帖地聽!

酈食其這麼做,其實是一片苦心:他要慎重地尋找一位值得效命的明君聖主!

當天下兵戈四起,草頭王們來來往往於酈食其的家鄉高陽縣時,他沒有急三火四加入任何一方,而是冷靜地觀察這些頭頭腦腦們。結果,沒有一箇中他的意。當劉邦來了後,他四處探聽,覺得劉邦是個有大志向的人,這才有了託身的心思。

原來這一切不光是酈食其的自我推銷,也是一次酈食其對劉邦的面試考核!

這種審慎的態度說明什麼?說明酈食其很愛惜自己的羽毛,愛惜羽毛的人通常很忠心,擇主之前要看清,一旦選擇了絕不動搖。狂,是外表,它包裹的是酈食其的一顆忠心。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一個對“忠”愛惜到如此程度的人,必有瘋狂舉動,面試如此,結局也是如此。

劉邦大軍西進挺進關中的時候,受阻於嶢關,進退不得。酈食其以張良計策,攜大批財寶進山,兩片嘴皮子說服了嶢關守將投降,還自願與劉邦合兵一起進攻咸陽。

劉邦很開心,張良卻潑了一盆冷水:這群人不可靠,萬一途中生變可不得了,應該趁他們不防備,剿滅了他們。

酈食其驚愕:怎麼可以這麼做?人家同意投降,說好了一起進攻咸陽,我們又從人家背後動刀,這豈不是背信棄義!

劉邦為了保證安全,還是採納了張良的建議,趁秦軍懈怠之機反動偷襲,攻克了嶢關,打通西進的征途。

張良和酈食其的分歧,張良贏得了結果,酈食其卻贏得了一個“義”字。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酈食其的一生,都是為“忠”“義”二字活著。這兩個字恰恰是當時的稀缺品,即便劉邦身邊的功臣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這方面的詬病。比如張良,先跟著韓王,後改投劉邦;比如韓信,先跟了項羽,再投劉邦;陳平則先投魏王,再投項羽,最後又投了劉邦。

恐怕在酈食其的心目中,這幾位都是忠道缺失的人,義道殘損的人。很懷疑,酈食其在漢軍中,是一種孤獨的存在。

那麼,面對田廣的質問,酈食其究竟是怎麼想的呢?我們再來看他的那句話:“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誰是舉“大事”者?誰是“盛德”之人?他究竟想說什麼?

我認為“大事”有兩層意思,既指劉邦,也指獲得齊地這件戰略結果。那麼前半句的意思也就有兩層:其一,劉邦忙著大事,忘了關照韓信停止對齊國的軍事行動這個小細節;其二,相對於齊地的戰略地位,酈食其這條命就是小細節!

第一層意思好理解,第二層怎麼理解?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韓信的軍事行動雖然是背信棄義,但是它帶來的結果卻是劉邦更想要的。酈食其說降的齊國,其實並不靠譜,劉邦不能實際掌控,今天可以投降劉邦,明天就可投降項羽。而韓信打下來的齊國,則十拿九穩地落入劉邦的袋中。

所以,韓信的行為很可惡,結果很可愛。由於“舉大事”的劉邦,疏忽了止停韓信軍事行動這個“細謹”,反而意外佔有了齊地這個“大事”,雖然犧牲掉了酈食其這個“細謹”,但是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當酈食其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心中既悲涼又滿足。

悲涼的是,自己被韓信害了,還無處伸冤,劉邦也不可能為他出頭。滿足的是,自己的死為劉邦贏得了齊地,沒有自己,韓信不可能成功,沒有自己,那份勝利裡沒有血染的風采!

所以,他說“盛德不辭讓”:我是有大德的人,為了實現劉邦的目標,難道還怕被你田廣指責?還怕身後責難?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那麼,我酈食其之死,豈不是生命的禮花?燦爛絢麗,光耀史冊!

這就是酈食其的忠義觀,以最壯懷激烈的方式釋放。他當然可以選擇不綻放,替田廣和自己,在劉邦面前跟韓信打官司,可是這麼一來,酈食其的忠和義就是發了黴的煙花,未來和他的軀體一起腐爛。


劉邦帳下第一辯士為何被烹殺?高陽酒徒的悲愴:我的忠義你不會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