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爲什麼朝廷重臣都是漢人?

MadingChina


很簡單,長期的圈養。像養豬一樣吃了睡,睡了吃,讓一個出生在馬背上的民族如入關不過50年,連馬已經都不會騎了,三藩作亂時期,就已經是綠營兵在作戰一線了,當時的意大利人湯若望以一個最旁邊的角度字在會議錄裡寫道:滿人已經腐敗了,但他們卻統治著最優秀的民族漢人,這實在最怪異的事情。而他們早要成為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而在晚清時期。滿清階層已經沒有任何優秀的人才出現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滿清自三藩時就已經開始墮落了,越往後越完。自太平軍起事以後,滿清腐化,衰敗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是大白於天下了。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士紳乘勢崛起。等到太平天國剿滅完畢,地方8大總督,十三省督撫漢人幾乎佔全了,軍隊基本上也是地方把持,而當時的新軍,海軍基本上也是漢族把持。慈禧完全是靠威望和政治手腕籠絡住這群漢族士紳,想想看,老太后也真不容易,本事還是有些的而清廷已經完全離不開這些人了。如果將這些漢人罷黜。國家就得停擺,滿人多混蛋,這是肅順當家的時候的口頭禪。當時的慈禧對此大概深有感觸吧。再就是,當時的清廷已經“融入”國際社會。洋務更是離不開這些漢人,又怎能所以說罷就罷,說免就免。

而實際上,滿清皇帝從來就沒有放棄對自身民族的教育,乾隆甚至把聖訓刻成碑文讓宗室學習。有清一代滿臣的地位在一直高於漢臣。滿清甚至把東北封閉起來,當做自己的後路,但結果很可惜。種下去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八旗子弟入關後就一直高官厚祿養著,有著鐵桿莊家。大部分人都成了提籠架鳥的紈絝子弟。鑑賞字畫,好山水風景,這還算好的,高雅的。大多書卻是吃喝玩樂的造糞機器。長期腐化導致能力低下。英國人入侵,滿人翻書應對,居然要看薛丁山徵西。以為英國人的戰船是數百頭牛拉的。糊塗至此可見一斑。太平天國的出現標誌著漢族士紳的雄起, 但漢臣真正權傾朝野就是八國聯軍入京以後。東南各省互保與洋人保持和平簽訂協定。而且決定了一旦清廷崩潰,將會選舉李鴻章為新共和國總理。可以說,實際上滿清已經喪失了他的合法性。

再就是滿清說是滿漢一體,但始終把漢人當賊反,但隨著自身退化,漢人的崛起是必然的。咸豐以後長江以北還好說,南方的實力派崛起已經勢不可擋。革命黨,亂匪基本都是南方人。尤其在八國聯軍以後,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都知道,大清的覆滅就在頃刻之間。但他們沒有必要去當出頭鳥。畢竟歲數都不小,也沒幾天能活了,已經不是自己造反就能當皇帝的時代了。畢竟曾文正公都不敢這麼做。選擇造反搞不好就把一輩子賠進去不說,而且大概會引發外國人干涉。


他們會選一個更穩妥的辦法,不斷削弱滿清的根基,而當時的滿清已經是一個空殼了,(主要還是清廷自己作死的成分居多),最後結局和果實完全可以讓自己兒孫去摘取。李鴻章1901年去世,劉坤一1902年去世,張之洞1909去世,許應騤1906年去世,他們雖然執掌兵權,但他們這個歲數,起兵造反太過分了。現實也不適宜。內心雖然未必忠誠於滿清,但是他們已經不再懼怕滿清的的威儀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已經無法再次啟航。他們即便是最好的裱糊匠,也怕是補不上那麼多窟窿。滿清的根基已經爛透。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清朝後期重視漢人,是從太平天國之後開始的。1851年1月金田起義後,太平天國迅速蔓延,從廣西北上湖南佔領武昌,而後迅速東下佔領南京,撼動了清王朝的東南半壁。

太平天國的迅速蔓延撼動了清朝在南方各省的統治根基,尤其是佔領南京導致江蘇、浙江等賦稅重地陷入敵手,極大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

此時的清朝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加上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成了一個隨時可能沉沒的破船。在這樣的局面下,清朝不得不展開了積極的自救活動。自救的方式就是起用漢臣。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漢臣當國。

為什麼非用漢臣而不是滿臣或者蒙臣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漢臣有素質上的優勢

在清朝的國家體制下,漢臣的綜合素質明顯是高於滿臣的。清朝入關後,雖然沿襲了明朝的上層體制,比如中央保持了六部等機構,但六部官員的設置為復職,即有一漢員,必有一滿員。尚書、侍郎、司官都是一樣。一般說來,司官掌印為滿員,辦事為漢員。

在六部的各級官員中,雖然人數一樣,但是漢人官僚地位是低於同級滿人的。

滿漢官員的人數持平就類似於江蘇省和北京市將高考的錄取人數保持一致一樣,由於江蘇省的高考人數遠遠高於北京市,這導致相同的錄取人數,江蘇考生需要經過更加激烈的競爭,滿漢官員皆是如此。清朝時滿人數量最高也就120萬人(1912年),而此時的漢人數量已經超過了4億,這意味著漢人數量是滿人的起碼330倍。

如此巨大的懸殊意味著比同級滿人地位低的漢人官僚,在個人素質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同級滿人官僚。

在這樣的條件下,將更多的權力交給漢人官僚,他們一定能夠想出更多的辦法,激發出更強悍的力量。

因為清朝將滿人和漢人官僚的素質進行了綁定,這就是八旗,早在清朝入關前就已經完成,這意味著漢人官僚不會在羽翼豐滿時革了清朝的命。

漢人官僚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懂得較好就收,所以最終的情況是:邊疆烽煙不斷,清朝需要不斷倚仗漢人官僚,比如李鴻章,這導致清朝下放到漢人官僚的權力遲遲難以收回。

不過最終有了槍桿子的漢人官僚開始逐步與清朝分庭抗禮,比如1900年的“東南互保”。

2、漢臣更能迎合統治基礎

1644年清軍入關後,如果沒有廣大漢人特別是前明降臣降將的死命效力,清朝不可能坐穩天下。

也就是說,清朝的天下,有漢人一半多的功勞。雖然在高層是清朝官員地位高於漢人官僚,清朝也在地方上也實行了“八旗+綠營”的手段管理城鎮。但是在廣大鄉村,清朝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進行全面統治的。

這時候,就需要以漢人為主,或者說基本上是漢人的士紳階層來主持局面了。

士紳階層是比農民階級地位稍高的階層,但不是地主。他們擁有一技之長,不依靠土地來維持生計。因為有知識,他們基本都以科舉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向。

因為科舉超高的淘汰率,導致通過科舉獨木橋的士紳(進士)成為國家官僚,有了皇帝發放的固定薪水。但沒有通過科舉獨木橋的士紳,則成為盤踞在鄉村的底層士紳。

這些人因為基本都是秀才、舉人,最次也是生員,這讓他們備受尊敬。同時他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社會地位謀生,比如到縣衙當差替政府收稅,開設私塾教書等。不過大部分的底層士紳因為沒有固定收入,不得不通過對農民階級的剝削來增加收入,比如給農民當訟師等,這使得他們成為封建社會底層不可或缺的階層。

清朝想要維護統治,就必須爭取這個階層。如何爭取?擴大科舉錄取率嗎?當然不是,你就擴大十倍也趕不上今日高考的錄取率。最划算的方法就是給他們希望,讓他們感覺自己有更大的用處,比如舉人出身的左宗棠最後成了封疆大吏。

這是非常可怕的誘惑,因為從此以後底層的士紳也開始努力了,最直觀的就是很多人紛紛投到當時的湘軍和淮軍中當幕僚,比如劉銘傳等,他們為清朝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以及打擊外國侵略立下赫赫軍功。

可以說,正是因為重用漢人官僚,清朝才得以起死回生,但是也正是因為放權給漢人官僚,導致了清朝統治力的削弱,最終清朝也難逃覆亡的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很簡單 漢人身居高位 都是是替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 朝廷不得不以高官爵位 來籠絡人心,否則還有誰替朝廷買命。

曾國藩迴天之功若 再造社稷 無他清廷咸豐年間就已亡國。

李鴻章 滅太平天國 捻軍 開創洋務運動 坐鎮直隸三十年統籌大清帝國洋務外交事宜。

左大帥宗棠 為人正直 剛正不阿 滅太平天國 創福州馬尾造船廠 平定西北 收復新疆立下不世之功。

張總督之洞 出身清流 翰林院 以文章學識盛名 ,後任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 湖廣總督 以政績卓著有聞名 策劃運籌中法戰爭 是晚清對列強為數不多的勝戰 籌建湖廣鐵路 漢陽鐵廠兵工廠等

總之漢人若身居高位不知道要比滿人付出多少辛勞和代價 若無才無德又想身居高位 則國家危矣。晚清立憲 搞皇族內閣 不久就被革命黨人革命了。







太平天國雖然沒有直接推翻滿清王朝,但是自太平天國以後, 晚清的滿漢官僚勢力已經開始顛倒過來了。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平定內亂中逐漸掌握地方大權,南方漢人軍政集團開始慢慢形成。不過由於朝廷對此還是非常擔憂的,因而皇族開始空前干政,最有名的“親王政治”。

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開始,漢人便是其重要的利用對象。范文程、佟氏家族、洪承疇、吳三桂等更為滿洲定鼎中原及鞏固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由於祖宗家法,“首崇滿洲”及“不令漢人掌權”,漢人政治地位其實並不高。比如乾隆年間,八旗制度出現危機,漢軍旗首先被迫出旗為民。早期,清軍入關之時,矛盾非常尖銳;之後,在朝廷長期的統治下,矛盾開始緩和。不過隨著朝廷統治的衰弱,漢人的勢力開始明顯上升。

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成了滿漢官僚勢力的分水嶺。清政府對湘軍集團始終是既利用又防範,特別是當天下出現督撫湘系十九的時候,朝廷憂懼到了頂點。特別是雙方的矛盾極大的影響的國家的命運。比如光緒親政,頗有改革雄心,但是依靠的人皆是漢族大臣,這種改革極大的威脅了滿清舊貴族的利益,所以有了“保中國不保大清”的惶恐,甚至有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高論。


歷史是什麼


但太平天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鴉片一戰,昏聵無能的琦善在南京所犯下的奇恥大辱讓滿漢皆為切齒;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旗下大爺們的表現更是讓統治者和人民集體失望。清朝倚重的官軍中,最精銳的僧格林沁都在八里橋一戰被打的全軍覆沒,還能指望那些除了鬥雞走狗什麼都不會的大爺兵嗎?八旗都指望不上,那些比警察都不如的綠營兵就更不用說了。

長毛的崛起,讓清政府被迫允許南方的漢族士大夫自行回鄉辦團練。湖南的曾國藩、左宗棠,安徽的李鴻章紛紛拉起了自己的父老百姓,組織了一支實際上屬於私人武裝的軍事力量。正是靠著湘軍、淮軍,太平天國才能平滅,金陵才可以克復。

在這裡必須要肯定肅順和慈禧。身為顧命八大臣,儘管肅順確實跋扈,但他卻對漢人將領非常看重,對八旗子弟的無能更是有著清醒的認識。儘管與肅順是不共戴天的政敵,但慈禧同樣贊同肅順的看法,即旗人已經無力迴天,要中興必須靠漢人。再加上這些漢將手裡有兵有槍,如果一味地排擠、孤立,誰能保證不會再來一次太平天國?因此在當時的環境下,大規模重用漢臣是最正確的選擇。

只可惜隨著慈禧的年歲逐漸增大,其意識也逐漸保守,逐漸不再如以往那樣重視漢臣。庚子之變非但不能讓無能的皇族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變本加厲地開始染指最高權力。再加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紛紛離世,漢人在皇族的排擠下又逐漸地淡出了權力中樞,直到1911年10月10日的一聲槍響。


青言論史


首先這種判斷就是錯誤的。晚清時期,地方高級官員當中,漢族士人佔了主導地位,但在中央層面,滿人依然具有決定性的優勢。例如,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欣,之後主持朝廷事務的慶親王奕劻這些宗室成員,他們長期把持中央事務,佔據權力中樞。還有榮祿、端方這樣的滿清貴族,他們在地方事務上也很有影響力。

其次,漢人在地方官層面上的優勢,並沒有能夠徹底動搖滿清貴族的統治。慈禧依舊把持著中國的最高權力。晚清時期,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確實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總體趨勢來看是中央權威逐步喪失地方權力做大。但就整個晚清時期而言,只有在慈禧去世以後,局勢才開始真正失控。在這之前,慈禧還是能夠控制住局面的。東南互保之後,李鴻章等人並沒有藉機要廢除慈禧,反而積極出面維護慈禧。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據。中國近代軍閥割據的局面,確實可以最早追溯到曾國藩的湘軍時代,但不意味著曾國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完全獨立,不受清廷制約。事實上,根據曾國藩的日記,他在面對朝廷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從來沒有因為功勞而自大,更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學生,基本上沿襲了曾國藩的處事方式和對待清政府的態度。孫中山曾經遊說李鴻章推翻清廷,但被李鴻章嚴詞拒絕。而作為當時漢族士人當中權力最高的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從來沒有能夠進入滿清的權力中樞。

最後,清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滿清貴族是他的統治核心基礎。因此兩者之間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不可能通過削弱滿清貴族的權力來強化滿清的統治。這也就是晚清時期多次政治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歷史發展需要消除滿清貴族特權,但是這樣一來又會使得清政府的權力基礎喪失,從而顛覆政權,所以改革只能止步於經濟層面,而不能涉及到政治層面。百日維新之所以受到守舊勢力反撲主要原因也就在於此。之後的新政雖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推進,但也不可能深入。從這個角度上看,滿清滅亡和滿清貴族權力的喪失,必然是同一個歷史過程。


zyb38537240



晚清時代,清政府面對一個很無奈的問題,二百多年的嬌生慣養下來滿人基本上都是爛泥扶不上牆,而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以後,以曾國藩為代表被壓制二百多年的漢人開始崛起,擁有了兵權,清政府面對這種情況鎮壓不了只能順勢而為大力起用漢人,並且分化漢人集團以期以漢制漢,這才是晚清朝廷重臣都是漢人之因。

1644年滿清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國內的滿漢之分成為一個大問題,起初是剃髮易服還有興文字獄打壓漢人,後來就開始拉攏,如順治五年設六部漢人尚書及其都察院漢人左都御史各一員,也就是說這些重要部門的首腦都是滿漢各一員,當然主事的還是滿人。康熙十八年的博學鴻儒科就是主要拉攏起用漢人的。雍正帝時期,漢人張廷玉更是配享太廟。

清前期雖然通過一系列政治制度還有皇帝個人來拉攏漢人,為了統治鞏固提倡滿漢一家,但當時清政府的核心思想還在於防漢,漢人雖然地位逐漸提高,但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什麼實權,被牢牢的壓制。

清入關以後,滿人受到很好的待遇,但是溫柔鄉亦是英雄冢,像八旗子弟在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迅速墮落。


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滿人已經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人才,太平天國派出兩位將軍幾萬人馬象徵性北伐,都打到天津郊外,在這種情況下,咸豐帝說出了平生最豪氣的話”平太平天國者封王”,並且放權於下,鼓勵地方自辦團練以鎮壓太平天國。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人曾國藩靠著辦地方團練起家,一發不可收拾,成立了湘軍,並於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國。1865年清廷最後的武力依仗僧格林沁平定捻軍時戰死。湘軍徹底一家獨大,清朝之後幾十年的國防都被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分支左宗棠楚軍和李鴻章淮軍承包了。

面對漢人的崛起,清廷統治階層還沉浸在原來的政治格局中,主張打壓,所幸清廷還是有一些明白人的,比如咸豐帝時期的寵臣肅順還有之後相繼掌權的恭親王與慈禧太后,都主張重用漢人。

正所謂堵不如疏,漢人崛起已經打壓不下來,清政府就大力起用漢人,雖然清廷食言沒有封曾國藩為王,但是封為一等毅勇侯,默認湘軍體系對於江南的發展控制,死後更是獲得當時官員中最頂級的諡號文正。


1866年左宗棠與曾國荃彈劾官文,導致其被革去湖廣總督職,此次政爭過後,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真正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的標準性事件,從此清末全國各地的巡撫、總督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這也是辛亥革命時清廷敗的一塌糊塗的原因之一。

清朝後期,漢人掌握了兵權,而且的確有能力,比如中興四臣都是漢人,滿人經過二百多年嬌生慣養多是爛泥扶不上牆,清政府控制不住漢人的崛起,索性重用漢人,慈禧太后也通過這種方式以權術來分化漢人集團,再憑著個人威望達到一種中央朝廷對於地方掌控的脆弱平衡。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漢人崛起,滿清已經無人可用。慈禧太后大膽啟用漢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力挽狂瀾,在最後中興了清朝,否則亡於太平天國,維持不到1911年辛亥革命。



持天之翼


不僅後期重臣是漢人,整個清朝其實都有這個現象!但是一些重要職位卻把握在滿人手裡,漢人掌權一般都是文職,滿人掌權都在武職,這主要是制度問題!

清朝入關後採取的制度基本延續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蕭規曹隨!而延續漢文化就成了重點,比如,清朝的科舉制度!科舉是當時清庭面向漢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對滿人卻不是!在當時,漢人想當官就得考科舉。滿人卻不用,滿人可以採用補員方式,即世襲職爵。比如,和珅,他就直接給了一個侍郎的職位。完全不用過科舉場。這種選拔制度的差異性使得漢人在當時其實更重視文墨讀書,所謂十年寒窗說的就是漢人儒生,整體漢人的文化水平更好。當然,儒家經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反之,滿人一直都處於養尊處優狀態,誰有那閒工夫去讀書,每月固定有俸銀,年紀到了就進宮當差,當副職,正牌靠科舉的才能當正職。這也就能看出差距了,漢人考科舉當正職,滿人不用考科舉當副職。在官員重臣上自然漢人多餘滿人了!


優己


不用不行啊,滿蒙貴族有能用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