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美國遭遇真正的對手,實力比中國還強大


北大教授:美國遭遇真正的對手,實力比中國還強大

最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開始出現製造業企業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的案例。

而隨著中美貿易再平衡的壓力強化,有關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格局中地位變遷的討論,格外引人矚目。

而今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的一波三折,全球產業鏈變遷動向,再次引發關注。疫情過去之後,全球產業鏈將如何演化?維持現狀?還是在重視生產本地化背景下出現全球產業鏈收縮?

作為一次試金石,疫情也考驗各國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地位的穩定性。

本文摘編自何帆所著《變量:推演中國經濟基本盤》

作者:何帆

編輯:黎陽

來源:正和島

01

美國遇到了比中國更強大的對手

孟晚舟事件至今尚未了結,中美貿易摩擦仍是懸在全球供應鏈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分析貿易摩擦的時候,你要記住這一點:千萬不要低估全世界的企業家聯合起來一起賺錢的決心和智慧。

為什麼美國就是搞不定中國呢?因為美國在挑起貿易摩擦的時候,它想象中的對手是中國,結果卻遇到了一個比中國更為強大的對手。

就是全球供應鏈。

這個鏈條不僅連成了一體,還越拉越長,把生產的各個環節都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是中國的企業和美國的企業互相對壘叫陣,而在真實的世界裡,全世界的企業都想安安心心賺錢。

要是讓他們站隊,他們都要站在全球供應鏈這一邊,沒有人願意站在特朗普這一邊。

美國企業很難離開中國。如果蘋果離開中國,價格會大幅上漲。同樣,如果中國離開了美國,也會出現各種生產和貿易的困難。

全球供應鏈不會被貿易摩擦打斷的真正原因是,大家都坐在一艘巨輪上。

那麼,中國是怎麼坐上這艘船的?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全球分工的新形態,也就是說,這才有了船。

任何一個產或者行業,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有勞動密集型的環節,這些生產環節就可以被外包到像中國這樣的勞動力相對便宜的國家,這樣一來,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就會變得無窮無盡。

我們迅速地向產業鏈的兩端擴張。於是,中國很快就變成了“世界工廠”。

第二個是地緣政治的因素。當時,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不再存在。

那個時候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以拉攏為主。船來了還不行,還得有人給你一張船票。

中國獲得的不僅僅是進入美國市場的邀請券,中國想要的是登上全球經濟這艘巨輪的船票。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候就是加入WTO之後的那幾年,而在入世談判的時候,中國談得最為辛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也莫過於跟美國的談判。

第三個是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上了船,並不意味著就能實現經濟騰飛,畢竟,能夠上船的乘客很多,有的只能到就甲板下面坐三等艙。

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意味著美國把自己的船艙讓出來,中國才有了升艙的機會。

02

世界變平了嗎

我們想知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如果上升了,今後還有多少上升空間?如果下降了,那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為什麼會下降?

我們考察了5057種產品,把它們按照技術密集度從低到高排序,分為4組。也就是說,排名最低的25%的產品組記為第一類產品,即技術密集度最低的產品。第二類產品是技術水平中下等的,第三類產品是技術水平中上等的,第四類產品是技術密集度最高的。

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有多大?我們觀察了OECO(經濟合作發組織)國家在4類產品方面的出口結構,發現相當穩定,第三類和第四類產品的出口佔比最高,分別在16%和10%左右。

當前,中國第一類和第三類產品的出口佔比已經和發達國家基本一致,但第二類產品的佔比偏高,第四類產品的佔比偏低。

所以,中國未來的出口結構很可能會出現兩個變化:第二類產品出口佔比繼續下降,降幅為8%~10%;第四類產品出口佔比繼續上升,上升空間與第二類產品的降幅相當,約為10%

這就帶來了一個嚴峻的挑戰。如果比較美、日、德、中四國第四類產品的出口規模,中國已與美國和德國相當。

那就意味著,如果中國想繼續提高第四類產品的出口佔比,就必然要擠佔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份額。這是一場硬碰硬的角逐,中國製造業出口升級會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

這又一次提醒我們,國內市場很重要。用高水平的產品跟發達國家搶奪國際市場,這條道路會越走越難,但用高水平的產品滿足國內需求,對中國製造業來說是一條康莊大道。

世界變平了嗎?沒有,世界還是崎嶇不平的。互聯網技術曾經使得製造業的分工鏈條越來越長,但現在這種趨勢放緩了。分工更細,效率會提高,這沒錯,但分工過細也會導致管理成本提升。兩相權衡,全球供應鏈有一個最優規模。

最近10多年,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供應鏈的擴張速度已經大大放緩。這或許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的擴張已經快到頭了。

後冷戰時期出現的“中美合作紅利”也在消退。美國覺得中國崛起的速度太快,不再把中國當成隊友,而是把中國當成對手。

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中美“脫鉤”的速度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美國已經意識到製造業空心化帶來的弊端,但如何才能扭轉頹勢,他們並沒有考慮清楚。特朗普想出來的對策是另起爐灶,重新制定規則,把原來的記錄都清零,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做法。

供應鏈不會乖乖聽一個美國總統的命令,它會改變自己的形態。

那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最佳的策略是跟著它一起變,幫著它一起變。所以,最重要的是瞭解全球供應鏈今後會出現什麼變化。

03

中國消費者是創新企業的最大福音

能夠影響到全球供應鏈變化的三種新的力量是:需求、技術和信任。

先說需求。隨著消費者對品質和個性追求的升級,未來全球供應鏈會變得離消費者更近。這對中國企業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未來的需求會來自哪裡?一個最大的變化當然是中國消費者的崛起。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性格,市場的性格會影響到生產的佈局。美國市場的特點是同質化程度很高,麥當勞和漢堡王可以開到任何一個小鎮。

日本的市場走的是另一個極端,產品追求極端的精細化,有很多細分市場、小眾產品。

中國市場很可能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一方面,中國的市場規模足夠大,絕大部分產品都能夠達到量產的規模;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區域化色彩濃厚,呈現出梯度分佈的特點,可能還得算是“快”。

中國的消費者願意嘗試新生事物,口味變換更快,這對創新企業來講是最大的福音。

於是,中國創新企業的最佳策略將是:首先,迅速捕獲一個瞬間出現的需求變化:然後,把這個需求變化放在一個小趨勢裡來觀察和培養;

接著,把這個小趨勢轉化為一個有穩定需求的小市場,事實上,需求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能找到穩定的需求,就能建立起供應鏈;

再進一步,考慮把這個供應鏈對接到一個更大的市場中,比如,可以是從非主流市場進軍主流市場,也可以是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最後,你就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並不斷對外開疆拓土。

再說技術。過去的生產過程是從一塊礦石開始,到一件產品終止。未來的技術會從頭到尾改變生產過程。未來的製造業會更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

於是,你可能看到的就不是從起點到終點的這一條線,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圓圈。

這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挑戰呢?過去,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加入一個分工體系,專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現在,我們要明白過來,製造和研發之間是互補的。沒有研發,就沒有先進製造,同樣,沒有製造,也沒有先進技術。

美國的企業,吃虧就吃虧在只做研發,沒有配套的供應商。中國的很多製造商越做越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過去只做貼牌生產。

這些只會做外銷的企業是很難轉型的,反而是那些一開始就要自己一邊生產一邊賣貨,既要搞開發又要鋪渠道,狼狽得很,結果咬牙挺過來的企業,現在成了全能冠軍。

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地把行業的生態做全,把企業的產品做全。

針對這次疫情對中國製造業的衝擊。具體可以從三個維度分析:

1、企業所處上游還是下游

上游經歷的供應鏈更短,那麼疫情衝擊就會更小,下游風險更大。

2、行業的勞動密集度程度

如果行業勞動密集程度更高,那麼受到衝擊會更高。

3、比拼大家的現金流

哪個行業積累的現金流更多,能夠創造出來的現金流更加平穩,那麼勝算也就更多些。

04

結語

近兩年,美國在加速製造業迴歸本土,新興市場也在迅速發展。針對外界質疑的疫情對中國供應鏈地位的影響,中國的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在提高。

遇到這個病毒我們該怎麼辦?引用法國作家伏爾泰《老實人》結尾的一句話:我們必須照顧自己的花園。我們的身體、家庭、社區是我們的花園。只有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花園,才能在遇到更多風險的時候度過風險,過得更好,更有意義。

參考資料:

《維持現狀或生產本地化?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大概率收縮》 原子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