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然现身在朝鲜战场上,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吃一惊。

然而,志愿军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敌军的情况,以及适应新的战争环境,就匆忙上阵。在经过了一场混战之后,并没有给敌人造成太大的杀伤,反而让敌人得出了一个这样的判断:“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是为了保全脸面而虚张声势”。

美军第7陆战团团长利曾伯格甚至有些满怀期待地说:

“我们渴望会一会共产党的军队,重要的是我们得打赢这一仗。”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中国人民志愿军

麦克阿瑟的总攻势计划被推迟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第一次战役中,给了“联合国军”当头一棒后,又很快向后方撤退,瞬间就消失在了朝鲜的群山密岭之中。这种做法引起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人到底要干什么”的揣测:

  1. 有人说,志愿军因为遭受的打击太大,不得不后退。
  2. 也有人说,这是一个警告,让“联合国军”重新考虑向鸭绿江推进所面临的风险。

坚信中国绝不会出兵的美国人认为:“这支区区几万人的部队,只是他们派来保护向中国提供电力的细湖水电站的”。因此,“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并没有改变他最初的作战计划:

“横扫整个北朝鲜,统一并解放朝鲜全境,把“联合国军”重新进行了部署,分为东、西线两大集团,拟于11月15日发起总攻势,占领全朝鲜,将北朝鲜人民军和(他认为的)几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合围在鸭绿以南的武坪里一带。”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图

为了扫清障碍,麦克阿瑟下令美国驻日本的远东空军全部出动,开展为期两个星期的空中打击,要将整个北朝鲜炸成一片火海。

由于东线的美军第9军受到了北朝鲜游击队的干扰,不能按照总攻势预定的时间赶到前线,也就意味着,麦克阿瑟制定的11月15日发起总攻的计划将无法实施。为了给部队充足的时间做准备,麦克阿瑟只能将总攻势的时间向后推迟了9天。

但也正是这推迟的9天时间,志愿军才有了拉起一张天罗地网的机会。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投降的俘虏

飞虎山争夺战

由于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第38军误信了“美军黑人团”的说法,向熙川发起进攻的计划被推迟一天,导致了丧失歼敌的最佳机会。尽管志愿军司令部对于这次战役的结果很不满意,但美国学者却认为:

“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歼敌数量的初衷,但挫败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计划,也首次获得了与装备重型武器的对手作战的经验。”

矗立在朝鲜中部的飞虎山高地,俯视着通往东南西北方向的枢纽军隅里和价川,是“联合国军”向鸭绿江开进的必经之路,敌人也早已占据了飞虎山制高点。

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在团长范天恩的指挥下,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战斗,就攻上了飞虎山主峰。

随后,南朝鲜军第7师和美军部队联合,对335团占领的飞虎山阵地猛烈反击,誓要重新夺回防守价川的这一屏障。一时间,飞虎山成为了敌我双方必争的焦点。

志愿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在转入坚守飞虎山的阵地防御后,才发现没有携带挖工事的工具,

战士们只能用刺刀和徒手开挖掩体和防炮洞。尽管战士们的手被磨破了,流出的血和泥土混在了一起,但仍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因为志愿军在刚进入朝鲜的时候,正是处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对于部队的装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往往都是在战场上缴获什么,就用什么,对于现代化战争所需要的一系列保障性,认识还不够充分。

尽管这些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在国内战场上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但还从未领教过朝鲜战场上如此猛烈的空中和地面炮火,仅在一个长约200米左右的狭小阵地上,美军就落下了2000多发炮弹。

美军的炮弹如密雨般的轰炸在志愿军的阵地上,连周围的树木都被炸成了光杆,当美军士兵每次冲进阵地时,都会遭到隐蔽的志愿军射来的子弹。战斗进行了五天五夜之后,范天恩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立即脱离接触,后撤30里”的命令。

就在这天,确信“中国共产党对北朝鲜人的支持是关键因素”的麦克阿瑟下令轰炸鸭绿江大桥的北朝鲜一端,以阻止志愿军部队和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向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志愿军战士吹响冲锋号

“后撤”原来只是一个计谋

由于“联合国军”主力已经后撤至清川江以南,并占据了沿江的有利地形,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11月8日,西线志愿军也纷纷撤离了飞虎山、德川等地。

面对突然到来的胜利,让“联合国军”推断:

“志愿军是力量不支而怯战退走的,包括轰炸鸭绿江桥的空中战役,已经成功地迫使志愿军支援部队无法进入战场。”

担任西线作为诱饵的志愿军第38军112师边打边撤,给“联合国军”带来一种“因守不住而被迫撤退”的假象,引导敌军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其实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一个计谋,美国学者在评价这一事件时说:

“毛泽东给麦克阿瑟挖了一个大陷阱,并非常自信地引诱这位最高司令官一步一步地往里面跳,这个大陷阱是:“将西线之敌诱致大馆洞、温井、妙香山、平南镇一线歼灭之。将东线之敌诱至旧津里、长津线歼灭之。””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战士们吃饭

庆祝胜利,为时尚早

11月21日,美军东线第7师的先头部队“库珀特遣队”长驱直入,顺利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挺进。“联合国军”东线指挥官兼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不惜驱车近50公里的路程,特意赶到这里对“库珀特遣队”进行嘉奖。这个消息让位于东京的“联合国军”指挥部里一片欢腾,兴高采烈的麦克阿瑟致电阿尔蒙德:

“最衷心的祝贺,请转告戴维.巴尔的第7师中了头彩。”

华盛顿的官员和指挥官们也都开始大喜过望,就好像听到了朝鲜战争已经结束的钟声,甚至在讨论“朝鲜战争结束后,如何与中国人谈判,在边界设立中立区”的问题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实际上,朝鲜这口大锅里的水此时刚刚开始沸腾起来。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雪地中睡觉

酝酿第二次战役

面对迅速已经撤退到清川江并建立起防线的敌军,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深知“攻坚战将会付出的代价”,他利用敌军还没有摸清楚中国出兵朝鲜的真正意图和部队规模,设计了“在东、西两线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围歼敌人”的策略。

身在北京的毛泽东迫切志愿军能够打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他满怀希望地向彭德怀发来电报:

“争取在本月至12月初的一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两次仗,共歼敌七、八个团,将战线推至平壤、元山间铁路线区域,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

只要我军多打几个胜仗,歼灭几万敌军,整个国际局势就会改观。”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战斗中的志愿军

对阵的双方都拉开了貌似最终大决战一般的架势,麦克阿瑟已经在媒体前向世界宣称:

“中国军队是不堪一击的,而且也不会有胆量来和强大的美国军队对抗,“联合国军”的军队将在鸭绿江封冻之前赶到那里,结束这场战争。”

对于刚进入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来说,如果无法迅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会随时面临着被“联合国军”赶出朝鲜的可能。

只有尽快打碎麦克阿瑟那把砍过来的战刀,才能打破笼罩在志愿军战士心头的“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扭转朝鲜战场上的危局,从而在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二次战役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也是事关朝鲜战争走向的一次关键之战。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即将打响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军的一名前线作战士兵,就有13名后勤兵提供支持,而志愿军的一名后勤兵却需要支援上百名前线战士。这种在战场上后勤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志愿军多次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当时志愿军的后勤人员都知道,部队战士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无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

为了减少志愿军战士们的担忧,每次在战役发起前,一名战士往往要负重六七十斤的重量上战场,而且还要完全依靠体力行军上百公里,对于志愿军来说,这无疑也是一场考验体能的极限战。

11月24日,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麦克阿瑟向记者们发表了一个致联合国和全世界的特别公告:

“美军马上要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一个一举结束战争的总攻势”。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志愿军

这一消息瞬间就被世界各大媒体报纸上刊登,英国报刊评论说:

“这恐怕是世界战争史上极少有的一位高级指挥官,将自己的进攻计划像公布旅游日程表一样泄露给敌方,这显然是一种最奇特的打仗方式。”

在西线战场上,东起宁远、德川,西至云山、泰川、纳清亭之间地域内的“联合国军”共有7个师,彭德怀集结了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和第66军,总计6个军18个师的兵力。而在东线战场调集了新进入朝鲜作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3个军共12个师,用来对抗“联合国军”的第10军。

单从东、西两线战场双方的对抗兵力上来说,志愿军占据了绝对性的压倒优势。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志愿军如此庞大的部队频繁调动与集结,而且都是在美军飞机空中盘旋侦查的情况下进行的,“联合国军”竟然毫无察觉。

抗美援朝:毛泽东急需一场真正胜利,布下陷阱,麦克阿瑟果然中计

抗美援朝纪念塔

写在最后

在11月底的朝鲜半岛上,已经是处于零下十几度的寒冷低温,数十万穿着薄衣薄鞋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忍受着饥寒交迫和越来越严重的冻伤,按照战役的原定计划穿行在异国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联合国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又极度缺乏装备、弹药、食物和防寒用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顽强地执行对敌人的进攻任务。日本的一位军事专家在战后分析认为:这也许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