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故事

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出自《史記》,是西楚霸王項羽臨死前的最後一番感慨,現在經常用來表示失敗之後沒臉再回家面對親人,那麼這句話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

自秦末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爆發後不久,隱居江蘇的項梁就帶著他的侄子項羽在吳中發動了起義。

項梁由於時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燕曾為抵禦秦國而力戰至死,深受楚人的尊敬,因此項梁在吳中很有威望。

而項羽因為身材壯碩、本領過人,也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崇拜,很多青年子弟都願意與他結交,聽從他的指揮。

因此項梁叔侄二人起兵之後,便立刻得到吳中士人和百姓的紛紛響應,平時與項羽來往的年輕人,這時也在項羽的號召之下聚集到了一起,總共八千餘人,號稱“江東八千子弟兵”,成為西楚義軍的主力部隊。

項羽正是以這“八千子弟兵”做為基礎,帶領部隊一路披荊斬棘,不僅在鉅鹿擊敗了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他本人也成為了四方義軍的統帥,並且逐漸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然而秦國滅亡之後,割據一方的諸侯尚有數十人之多,其中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就是身處漢中地區的漢王劉邦。

在秦國滅亡後不到三個月,劉邦就帶著部隊從關中出發,為了和項羽爭奪天下,在中原一帶與項羽展開了數次交戰。

期間雙方互有勝負,但誰都沒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戰爭的形式逐漸進入膠著狀態,並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兩軍在廣武山附近僵持了下來。

這樣的局面在鴻溝河協議簽訂之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兩軍達成盟約之後,項羽便帶著部隊轉回彭城準備休整。而劉邦原本也打算回咸陽,卻遭到了張良的阻攔。

“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故事

張良告訴劉邦說:“與項羽議和原本就是緩兵之計,豈能就此罷休,如果與項羽平分天下,將來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眼下正是擊敗項羽的最好時機,大王應立刻將韓信、彭越等人全部召集回來,集中力量圍攻項羽,不愁霸業不成。”

劉邦對張良向來言聽計從,而且張良的建議也很合他的心意,於是劉邦一面讓張良立刻去向韓信等人傳令,一面自己帶領部隊追擊項羽,並在河南淮寧附近再次與項羽展開決戰。

項羽見劉邦背信棄義,十分惱怒,立刻將自己率領的幾十萬大軍就地展開,對劉邦進行反擊。

劉邦在項羽的強攻之下節節敗退,並在成皋遭到項羽圍困,形勢岌岌可危。為了挽救局面,劉邦只得採納張良的建議,向韓信等人許以封侯拜相的承諾,讓各路諸侯前來救援。

韓信等人得到許諾之後,果然率領軍隊前來與劉邦匯合,恰好此時遠在咸陽的蕭何也派人運來大量糧草,漢軍頓時間聲勢大振。

而此時項羽卻被燕王斷了糧道,逐漸陷入困境,但項羽認為,漢軍雖然人多勢眾,卻只有駐紮垓下的韓信對他構成威脅,因此只要將韓信擊敗,其他幾路諸侯必定不攻自破。

於是項羽便率領軍隊直奔垓下,然而此舉卻正好中了韓信誘敵深入之計,項羽剛到垓下,立刻陷入到韓信設下的十面埋伏之中。

“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故事

到了夜間,張良又以四面楚歌的計策,瓦解了楚軍的士氣,包括項伯在內的很多楚軍將士,都趁夜逃離了楚營,向漢軍投了降。

絕望的項羽只得帶著僅存的八百餘名將士連夜突圍,卻又遭到漢軍的圍攻,渡過淮水後又走錯了路,來到一片沼澤地帶,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個人。

而漢軍又再一次追了上來,危難之下,項羽對手下進行了一番慷慨陳詞,然後帶領士兵與圍攻的漢軍展開了決戰,在損失了兩人的情況下,衝破了漢軍的包圍圈,一路來到了烏江邊。

恰好此時烏江亭長駕著一艘小船前來接應項羽,他告訴項羽說:“江東尚有千里

沃土、百萬子民,您回到江東之後,仍可割據為王,與劉邦分庭抗禮。”

“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故事

然而項羽卻說:“想當初江東八千餘名子弟跟隨我南征北戰,如今卻只剩我一個人回去,就算江東父老不怪罪我,我又有何顏面再去面對他們呢?”

項羽最終拒絕了亭長的好意,在烏江邊與漢軍戰至最後一刻,在手下士兵全部陣亡之後,他自己也拔劍自刎,年僅三十一歲。

而他的那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感慨,後來也成為一句俗語流傳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