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之唐宋

信阳茶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茶业历史,息息相通,因其跌宕而沉浮,因其衰兴而哀荣,一路走到了今天。

信阳毛尖之唐宋

唐代茶浇

唐代是我国茶业大兴的时代。当时全国分为8大茶叶产区,涉及到河南在内的14个省区。同时信阳还被列为全国官办的13个重点山场之一。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全国”八道四十州”的茶产区,河南信阳一带属 港的茶叶为最好,信阳与罗山交界处的钟山往南山谷的茶叶也是好茶叶,备受青睐。

信阳毛尖之唐宋

宋代茶铫

唐代,信阳茶已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唐《地理志》载:“义阳(即信阳)土贡品有茶。”当时全国的贡茶地区计有16个郡,其中有义阳郡。据传,义阳西部车云山的茶叶品质极优,曾作为向朝廷的贡茶。武则天饮过此茶后,久治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精神大畅,称赞不已,赐银在车云山头敕建了一座千佛塔。据说千佛塔所用白石是从洛阳运来的,现在仅可见到塔门的残迹及塔内石佛身上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 修复的铭文。历经一千几百年后,千佛塔虽已破败,但仍屹立在山头之上,成为信阳茶历史的一种独特标志。据唐代史料,公元782年开始征收茶税,可见当时饮茶之风之一斑。茶叶由不税到税,从国用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从一种自在的地方经济,正式被认定为一种全民性的社会生产或社会经济。

信阳毛尖之唐宋

宋代,由于饮茶之风更盛,因而使信阳茶区茶叶面积、产量也大量增加。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南当时有信阳、光州、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935799斤,占全国13场卖茶总量的五分之一。茶叶的制作比唐代更为精湛,仍为贡品;茶具也 更为讲究。据史载: 北宋信阳茶为官办山场,垄断采制。”宋时,淮南区茶叶为散茶,进贡茶叶的主要品种也是散茶,包装一般都与龙凤相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