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现实批判主义,金庸可以化为浪漫主义,可以这样说吗?

生活记录本


从文化角度出发,鲁迅和金庸是同一类文化人,他们都是基于经验和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来抒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和阐述他们的思想空间,进而构成了他们的文学梦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组合的今天,我们早已超越“主义”时代,更强调人文、科技和未来三个方面的展望。因此,在这个未来已来的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人,要从新维度空间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作品、思想和时代局限。

【一】鲁迅的文学梦想

可以说,只要完整读过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人不认识鲁迅的,那些曾经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作品广泛分布在杂文、小说、散文和一些诗歌中。

杂文有:《论雷峰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小说有:《孔乙己》、《故乡》、《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节选)等。

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

诗歌有:《自题小像》、《自嘲》等。

对上述作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阐述和理解,但无论杂文、小说、散文或诗歌,都是以个人主观思维和文字表达为基础的文学的一种形式。鲁迅从学医转到文学,本身不仅仅是基于在旧社会他对拯救旧中国的一种理想,因为那个年代无数的中国青年、甚至几千年来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至今,我们无数人青年直至老年,都心中犹存拯救苍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使然,而不是独独鲁迅的一个梦想。鲁迅这个转变更是因为他在求学过程中造就了一定的文学功底、期待从事一个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向,就如今天我们有的人选择进入国外公司、有的人选择进入国企、有的人在民营企业里如鱼得水,还有很多人靠自己独立打拼就能潇洒生活,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尽量从自己擅长处、期望处或便利处出发选择的一种生活而已。

而批判现实,就是鲁迅对当时的所看所闻而进行思索、进而放触到笔端的文学梦想,当他写出这些内容,也许有愤怒、感慨、失望、畅想、回忆,都是自身情感的一种寄托和思想表达。当这种情感从思考变成文字流露到纸面上时,就是其精神得到释放、思想得到阐述的过程,鲁迅不是一个研究学者,这首先就表明了他的这种文学表达仅仅一种情感层面的思索,这为当时和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参考和思想延伸,但就决定了它的文学作品和多种思想,不能称为是一种主义,尤其到如今我们回望过去,中国大地上的这种类似的所见所想,很多都没有形成一种逻辑严谨、系统化的内容,更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这跟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最基本的区别。

因此,看了鲁迅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我们还不能称其为现实批判主义,这些作品是鲁迅的内心真实反映、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反映,它们无法有效构成一套逻辑性、批判性、独立性的完备的思想体系。

【二】金庸的文学梦想

相比于鲁迅,只要认识字的人、有一点读书小爱好,那么认识金庸的人就更多了。

鲁迅的作品大多是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金庸的作品则更立体,他不仅仅有一系列的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还有影视、音频等更丰富表现形式,70后、80后、90后、00后,很多人都是看着金庸小说的电视、电影,甚至听收音机讲故事长大的,而不仅仅是看他的武侠小说。当然,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金庸作品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几乎都是基于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创作的小说著作,这些著作有:

50年代:《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等。

60年代:《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其中大部分都是非常经典的武侠小说,被影视导演改编了很多次。金庸的文学梦想是从报社起步,这是一种很职业性的文学开端,再到专栏作家,这是将职业、自身所擅长、生活需要充分结合的一个自然过程,在职业方面、生活经历和自身特点结合后,彻底释放自身特长、奇妙构思和情感抒发,同时给读者带来一个广阔的传统武侠世界。当更立体的影视画面被导演搬到电视画面上后,我们就看到更丰富传统武侠中国文化,这里有亲人、爱人、朋友的悲欢离合和个人、家庭、社会的变迁动荡。

这些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和饱含作者个人情感的内容,通过小说文字、武侠影视相关画面展示了进入的文学梦想,在文学梦想里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样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研究性质的体系系统,他有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家国情怀、个人壮志理想、社会突出矛盾等等问题,作品的各种角色也通过自己看待事物、诉说感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展现自身个性特点,它有鲜明特色,但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情感出发,加上武侠小说和影视画面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和观看过程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印象,这些情感印象是构成所有浪漫的由来。这种让人或激动、或喜欢、或爱慕、或思念、或愤怒、或痛苦、或开心的心理印象,都是对小说人物的在那个场景下的感同身受,但这种印象是一个浅表的感官感受,无法形成个人思想深层、系统性逻辑的体系,所以,我们不能称金庸是浪漫主义的,金庸是武侠世界的造物主之一,同时代的梁羽生、古龙的小说作品,也让我们能感受到类似的情感。

【写在最后】

这种以作品、思想和时代局限为基础的文学梦想,客观上是我们今天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累积,尤其对中国社会的未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而不是学者研究成果,本质上就意味着它们不具备过去那种系统的“主义”的层次思考,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给它带上“主义”的帽子。

而作为未来创造者和引领者的我们,一定不能沉浸在过去这种文学梦想之中,我们要看到科技、人文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现实和未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就要透过很多浅表的文学内容,去思考、实验和推理总结更具有理论性、系统化和前瞻意义的主题。


犄角蜗牛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而且还是一个战斗者。在中国现代文学斗争和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实线的考验。鲁迅的文艺理论是战斗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行动的向导,而不是抽象的"学院派"的空谈。尽管鲁迅主要是一个创作家,他的观点在论述中还有个别不够周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然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披荆斩棘,开山引路,他的文艺理论不仅是克敌制胜的依据,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学丰富的基础上树立起崭新的标准。它所发挥的革新和创造的精神,比之于莱辛的对于德国文学,狄德罗的对于法国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文艺理论是革命文艺理论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长时期具有翼盖一代的现实意义。~~对金庸不敢妄评,因我不爱看他的武侠小说,我认为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版的动画片,这肯定浪漫。


孤竹国人1


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中西方文学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分类是从西方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的,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有分类。

但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中国的作家无法用此分类,而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同样也不适用于这些分类。


严肃文学里,各种思潮呈现齐头并进的姿态

评价西方文学的作品和作家的时候,往往能分得出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类别,因为这些思潮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

在西方社会里,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近代的时候,最开始出现的是古典主义思潮,赞扬贤明君主,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其实是新势力和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双方都退一步,各自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属于“古典主义”。

等到新势力逐渐壮大,取代了古典主义的是浪漫主义,歌颂英雄,规划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呈现这样的特征,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归类为“浪漫主义”。

等新势力取得了胜利,人们发现未来的生活并不如之前所规划的那样,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作品的矛头指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这就是“

现实主义”,或者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现实主义”之后,人们把目光从现实社会收回来,从另一个方向去“批判现实”。不再过于描绘社会的问题,而是着重描写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恶劣影响。

这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征。


我们从这些文学思潮盛行的时间来看更为明显:

  • “古典主义”发展于17世纪前中期到18世纪末
  • “浪漫主义”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 “现实主义”发展于19世纪;
  • “现代主义”发展于19世纪的后期,至今依然盛行

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续一个世纪以上,所以在同一时期的作家,其作品风格是类似的,这样才能用作品的特征来给作家进行分类、

但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中国,这些文学思潮也同样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学没有西方那样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消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传入了中国的。

所以近代的中国文学就呈现出一种各思潮、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异彩纷呈现象。


鲁迅的杂文自然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也是属于此类。

但是鲁迅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同样有着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伤逝》就是意识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这一散文诗集也是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

所以说,当时的作家会接受很多种文学思潮的冲击,并不像西方那样基本上只创作统一特征的作品。

而鲁迅之所以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说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其手中诞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风格跨过了多种思潮的影响,并且有极高的价值。

比如“意识流”手法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于一种新的技巧,刚刚兴起没有多久,在一个缺少了现代思潮影响的国家中竟然出现了《伤逝》这样的极为成熟的代表作。

这就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文学足以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媲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严肃文学上给作品进行分类,但是无法为作者进行分类。


这是和西方文学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派别归类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学里,更多的是继承传统文学的路数

中国的文学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区分,比如诗歌中,“诗”是雅文学,“词曲”就是“俗文学”。

这种分类在小说中其实也存在,只不过容易被忽视了,很多对古代“小说”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这种通俗类作品中。

古典小说中的“雅文学”是想《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这种格调比较高,语言比较醇正,内容比较典雅的作品。

其实鲁迅等人的小说之所以叫做“严肃文学”,未尝不是想和“雅文学”区分开来。

“雅文学”一般流传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鲁迅等人的小说明显是有读者要求的,这样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通俗文学”一直是以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繁盛。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马、狄更斯等人的小说。

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论批判来说,主要还是评价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并不用于对通俗小说的归类。

这也和文学传统的继承有关。

如果说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是在西方各类思潮的传入下才兴盛的,那么通俗小说一类的作品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没落过。

即使在鲁迅等人生活的年代,这一类文学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像“张爱玲”、“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家的社会影响力要比鲁迅等人还要高一些,因为民众比较喜欢看这些人的作品。

甚至当时都有一种说法,说如果哪个书店运营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张恨水写一部小说,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这些作品几乎不受外来思潮影响,主要继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虽然后来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已经不再适用了,但其实只不过是少了一个题目而已。如果为每一章拟一个“章回体”的名目,其实也没什么违和感。

所以从文学传统的承继关系上来说,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种分类方式很难给金庸武侠等通俗作品进行归类。

因为这种文学几乎是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其情节内容、事物元素以致审美习惯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路数。

中国传统文学是不能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方法归类的,即使是诗歌等雅文学同样不行。

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你说它是浪漫主义文学,蕴藏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又是现实主义的;你说它是现实主义文学,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通俗小说,是不能用简单地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分类。


文学的分类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诗歌中分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合适,但是如果分成“骚体”、“古体”、“格律”等就比较合理,分成“边塞”、“田园”、“山水”、“游仙”等等也比较准确。

每一种文学都有各自特征,只有最适合的分类方式,没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