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迎來人工智能“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迎來人工智能“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迎來人工智能“宇航員”

人工智能宇航員西蒙,長方形顯示屏是它的臉,能顯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 視覺中國

首名人工智能“宇航員”6月29日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獵鷹9”型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將協助人類宇航員完成多項任務,以檢驗它們能否充任人類探索太空的可靠助手。

被稱為“飛行大腦”

這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全名是“宇航員交互移動伴侶”,小名“西蒙”。它由德國航天中心委託歐洲空中客車公司開發,採用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人工智能技術。

它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29日5時42分(北京時間17時42分)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是首個進入國際空間站的人工智能“宇航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把一個名為“機器宇航員”的人形機器人送入空間站。它有手有腳,能抓東西能攀爬,但不具備人工智能,今年5月返回地球。

西蒙由金屬和塑料以三維(3D)打印技術製成。它沒有軀幹和四肢,只有一個大小與籃球相近的圓腦袋,獲稱“飛行大腦”。一個長方形顯示屏是它的臉,能顯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西蒙裝備多部傳感器和十多部驅動風扇,能識別人臉和聲音,依靠風扇移動位置、調整臉的方向,從而與人類宇航員面對面交流。

會是個“友善的同事”

西蒙進駐空間站後,主要協助德國宇航員亞歷山大·格斯特工作。它在地面接受訓練,熟悉格斯特的臉和聲音。格斯特與西蒙將用空間站的工作語言英語交流。西蒙也可為空間站其他5名宇航員服務,只是它最聽格斯特的話。

西蒙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宇航員完成預定任務、提高做事效率。它存有空間站的任務計劃和操作程序,當宇航員做實驗時,可按照語音指令,在顯示屏上顯示宇航員所需信息,解放宇航員的雙手。它還是一臺移動攝像機,能拍攝宇航員的工作過程,供實時觀看或事後分析。

具體而言,西蒙將執行3次任務:協助宇航員完成一項晶體實驗、拍攝記錄一次醫學實驗和玩魔方。在玩魔方任務中,宇航員不用參看紙質玩法指導,只需看著西蒙的“臉”。它會播放玩法錄像,還能夠按照語音指令暫停、倒回和重新播放。

美國廣播公司播放一段由IBM提供的錄像,顯示西蒙與這家企業人工智能項目主管馬蒂亞斯·比尼奧克之間的互動。它微笑著回答多個問題。比尼奧克解釋:“西蒙的任務是當友善的同事。”

除了工作,西蒙能為宇航員提供生活方面的幫助。IBM說,按照設計,西蒙可成為宇航員的知心朋友,“如果宇航員說‘我想家’,西蒙會報以更加同情的語氣,而且能幫著出主意”。

不會“劫船”

西蒙的使命是檢驗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向宇航員提供有效幫助,從而伴隨人類前往月球、火星及更遙遠的宇宙空間。美國航天局說,過去10年間,人類的太空任務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今後深空探索過程中,面對航天器內越來越複雜的設備和操作活動,宇航員壓力巨大。西蒙類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可協助宇航員執行更多任務,讓他們有更多時間休息,緩解飛行過程中的壓力。

航天局項目主管柯克·希爾曼說,在長距離太空探索中,一旦宇航員突發疾病,向地面控制站求助,來回通信可能要40分鐘。沒有人願意等這麼久,而人工智能“同事”可以現場提供救助。

西蒙這次太空之旅沒有時限。明年,意大利宇航員盧卡·帕爾米塔諾將成為它的新“主人”。在空間站期間,西蒙會持續學習、更新知識。

憑藉它的智力,西蒙會不會“劫持”空間站?“它是友善的傢伙,”這一項目德方主管克里斯蒂安·卡拉斯告訴美聯社記者,“而且,它身上有一個‘硬關機’鍵。”

為什麼把它設計為球形、而不是人形?設計人員認為,圓球沒有稜角,能降低損壞設備、碰傷宇航員的幾率,而且能減少嚇著宇航員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