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要專項整治網際網路金融風險了,P2P、比特幣還有前途嗎?

gzye


致力於知識轉化力量,讓財經問答幫助更多的人,歡迎各位關注,點贊,諮詢。

整治金融風險,是國家面對目前的金融市場出現的各種狀況而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監管機構能夠負起責任,在事前、事中、事後都能夠實現有效監管才是控制風險的重要因素,依靠誠信和自律就目前市場的狂熱和盲目的狀況,是無法規避道德風險的。

但是監管不代表取締,我們講究去偽存真,也就是這個意思,將好的、合理的繼續發揚,將不好的,惡意的及時發現,整改,不要等到爆發時再想補救措施。

就P2P來講,它是好東西,它改變了傳統銀行的手續難,不透明的問題,縮短了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距離,可以由出借人自己的風險喜好來選擇借款人,而平臺掙取管理費或者手續費。這個不錯的模式卻讓道德風險給徹底擊敗,不是沒有好的平臺,確實太多平臺面臨著道德變化而出現的虛假標的,資金池,自融等問題,導致資金沒有實際借出而是流入到不應該流入的地方。所以,整治風險更多的是道德風險,其次才是市場風險和系統風險等等。

而虛擬幣這個東西我個人是一直不看好的,當初懷著想代替貨幣的夢,但沒有政權和國家經濟的支撐的貨幣都是假幣,最後淪落成了只是一種可以炒賣價格的互相可以交易的一種“有價證券”了,還不是國家允許發行的,是自發設計的。(詳見我其他問答),但其核心的技術區塊鏈技術是值得肯定的,它讓分佈記賬,校驗方式都發生質的變化,將來如果國家層面的虛擬幣的出現,會改變虛擬幣的地位,也許會發生改變吧。

以上為個人想法,可以參考。


你的理財師張帥


可以說前途相當渺茫。國家層面政策頻頻出臺,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所存在的種種非法亂象;而這種種亂象實際上對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也是不小的打擊。

其實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從2016年4月就啟動了。自那以後,大量機構退出互聯網金融活動,存量機構違法違規業務規模明顯壓降,比如,截至2018年5月末,各地尚在運營的從業機構2902家,專項整治以來共有5074家從業機構退出;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在新領域亂象方面,去年央行出手清理取締虛擬貨幣市場亂象,國內88家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85家ICO平臺全部退出。

目前人民幣比特幣交易全球佔比不足5%。此次會議主要是制定下一階段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工作方案,重點強調了要研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強化監管制度的支撐。可見,互聯網金融將迎來更加常態化、規範化的監管。另一方面,幣圈“割韭菜”的說法層出不窮,而最近流出的李笑來的講話,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啻往幣圈投下一顆重磅炸彈。許多圈內人士都表示,李笑來的話雖然粗魯,但基本上是明眼人所謂不能公開的常識。

比特幣首富的話,算是揭開了幣圈的玩法,傷透了一眾被割韭菜的心,大概會有一部分人會痛定思痛遠離幣圈吧。所以說,現在人們一說P2P和比特幣,都會聯想到“騙局”二字,前景黯淡啊。


盤和林看經濟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昨天央行在官網發佈了公告,稱要堅定不移,堅決打贏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攻堅戰。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幫你解讀一下:

1、互聯網金融存在巨大的風險!(不然央行也不管)

2、央行要出手整治互聯網金融的亂相了。

3、化解存量風險,有問題的平臺要被幹。

4、消除風險隱患,審批從嚴。

互聯網金融前幾年爆炸式增長,魚龍混雜,說白了許多都是龐氏騙局。P2P看似很美好,通過互聯網把錢借給需要貸款的人,獲取高收益。

但是這些打著普惠金融旗號的平臺借款利率高的嚇人,36%是起步價,更有50%以上的,能從這麼高利率的平臺借款的用戶, 他們的信用等級會很高嗎?絕對不會!

有些人註冊多個平臺,拆了東牆補西牆,欠款越滾越大。如果央行不出手干預,這個包袱會繼續變大,要化解存量風險,意味著沒有機會繼續拆東牆了,於是。。。結果可想而知。

至於比特幣,筆者很早之前就寫過一篇問答,認為虛擬貨幣一定會崩盤。我把理由再貼出來一下:


當時很多人罵我,說我不懂,蹭熱點。

然而從那天到現在,比特幣又跌了2000多美元,跌幅遠超咱們的垃圾股市。

互聯網金融現在要謹慎參與,最好等央行整治結束後在選擇正規平臺投資。如果說數字貨幣,我勸你永遠都不要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