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擁有率超96%,人均超40平米,房價真要下跌了?

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央行發佈的城鎮居民家庭資產。

結論其實是可預期的,只不過當大家看到具體數據的時候,還是有相當多的感慨:

"又被平均了"、 "為什麼大家還在搶房子"、"為什麼房價還不跌"……

先來看央行這份"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的跟房子有關的幾個關鍵數據:

1、房貸佔家庭總負債的75.9%。

2、房產佔家庭總資產比重為59.1%,美國僅為30.6%。房產佔家庭實物資產佔比近7成。

3、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擁有率為96%,有一套房的佔比58.4%,有兩套房的佔比31%,有三套及以上的佔比10.5%。

4、戶均擁有1.5套,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米。該項指標也遠遠領先於美國。

以房住不炒的思維來判斷,中國的住房已經完全夠了。

住房擁有率超96%,人均超40平米,房價真要下跌了?

但我們同時看到,在深圳,在上海,在杭州等地,依然需要搖號,即便在北京遠郊區的順義,近期的一個共有產權房項目,一共1000多套房,也有超過3650個家庭申請搖號。

在深圳,據財聯社的報道,為了遏制樓市過熱,深圳住建局將於本週嚴查各中介門店,並就房間熱傳的"二手房指導價"開展研究,此舉可謂直指一大批炒房客的"七寸"。

而在其他城市,比如江蘇淮安熱傳的外地人不限購政策被闢謠,湖北荊州的三條"公積金貸款提額,契稅優惠,降首付比例"均隔日被撤回。今年以來,撤回相關政策的城市還有駐馬店、包機、海寧等城市。

這種不同城市截然相反的政策,正好能回答大家對央行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調查報告中的疑問。

住房擁有率超96%,人均超40平米,房價真要下跌了?

戶均住房1.5套,人均住房超過40平米,並不意味著住房真的就夠了。

這裡面最大的原因是房子供應和需求是背離的。如果把住房供應細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你會發現,一二線城市遠遠不及三四線城市。根據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的研究成果,截至2018年底,一二線戶均住房均不及1套,而三四線戶均住房超過了1.1套。

在部分熱點城市,比如深圳戶均住房更是遠低於平均水平。

俗話說,人要往高處走,這個高處,當然指的是個人事業,跟房子沒太大關係,但符合大家預期的城市也就那麼幾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但問題是,所有的城市都依賴房地產,依賴土地,即便是那些收縮型城市,房地產仍然在擴張。

這也給了我們以信號,房地產市場在繼續分化中,那些中小城市的房子,即便房價不跌,也依然是跑輸平均水平的。這還僅僅是估值的差距,如果要進入流通環節,真正到了要把房子換成錢的時候,差距會更明顯,人都走了,房子賣給誰呢?

人均住房面積越高,戶均住房套數越高,買房越得慎重。

所以你看到,相當多的城市突破"三限"的意願十分強烈。無人問津,只能自己來。

未來10年,是他們最後的機會。

201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是60.6%,每年差不多增加1個百分點,未來10-15年要把城鎮化率提高至70%以上,這些人會以何種方式進城,去往哪裡,最關鍵。

這裡壓力最大的當然是小城市,能否留住未來2億進城人口,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對於大中城市來說,壓力也不小,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想買房子,怎麼辦?

一方面,置換土地建設指標,把更多的耕地指標交易出去,換來建設用地指標,拓展供應潛力,但難以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開展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讓更多的老破小煥發"第二春",那些曾經無人願意買的老破小入市,帶來了更多的二手房供應,進而穩住房地產。

住房擁有率超96%,人均超40平米,房價真要下跌了?

房價有沒有可能下跌?

不漲就是跌,現在依然適用。

住宅的背後是土地,土地決定了城市的收入,土地價格難跌,住宅價格也不大會跌。但能漲得有價值城市不太多。在領漲的城市中,唐山、中山、佛山、南通、嘉興等城市,這裡的唐山是最尷尬的,領漲的結果就是迅速透支未來的購買力。

特別是疫情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值得買,那些避險購房需求都集中在個別城市。這方面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根據價值線的統計,一季度深圳、杭州、佛山和蘇州的本外幣存款總量增幅分別達到了17%、17%,15%、13%,領先其他城市。

本輪寬鬆之後,只有個別城市房地產獲得利好,這與2015年那一輪完全不同。由於沒有大規模棚改和貨幣化安置,資金流向完全代表了人們對城市的信心。


住房擁有率超96%,人均超40平米,房價真要下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