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最近電視劇《我是餘歡水》憑藉精巧的劇情贏得大家關注。劇中人到中年,一地雞毛的生活,真實到讓人心有慼慼焉。令人難過的是,在他確診出癌症、事業受挫時,老婆也帶著孩子回了孃家,朋友欠錢不還,親生父親還來找他要錢,身邊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他。

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在餘歡水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銀行卡里的餘額只剩下一百多,偏偏又收到銀行催繳房貸的信息。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喜歡他,老婆走了,朋友坑他,徒弟嘲諷他,領導算計他……夜風中,他一個人站在陽臺上,不知腦海中是不是翻湧著縱身一躍的衝動。

絕望的時候,不知餘歡水有沒有想過,他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原本有機會改變。心理學中,有一個研究領域是“印象改變”,關注的就是如何修正人們的印象。

1. 扭轉壞印象,一定要矯枉過正

朋友的單位之前有個實習生,開會總是遲到。朋友作為他的領導,雖然不好因為一些小事當場發作,私下裡也總是會跟我吐槽,覺得這人不靠譜。直到有一次,一位重要的客戶到訪,讓他去接機,誰料實習生又遲到了,加上路上堵車,生生讓客戶在機場等了一個多小時。

我本來以為這麼一位不靠譜的實習生,估計到時間就會被辭掉,誰料,劇情峰迴路轉。沒過幾個月,朋友開始誇獎起這位已經轉正的實習生,甚至讓他在組裡進行工作分享。

原來,自從上次的客戶事件後,實習生痛定思痛,不僅自那天起再沒有遲到過,每次開會,還主動承包了會議記錄的工作。不僅如此,他還在會後及時將重點明晰的會議記錄抄送給相關人員,並利用工具按照會議內容設置的任務deadline給相關成員發送提醒。

誰還會將現在這個細心、負責的員工,與幾個月之前天天遲到的實習生聯繫在一起呢?

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在印象改變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如果你已經給人留下了冷漠、不友好、謊話連篇的印象,下一次,即使你變得好了一點點,大腦也不會注意到[1]。這就是負面印象的根深蒂固。因此,想要扭轉壞印象,一定要給出大量、充分的證據,這樣才有可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回到劇中,謊話連篇的餘歡水為何在最後收穫了欒冰然的芳心?

在二人的交往中,一開始餘歡水也曾撒謊,他謊稱自己生病,讓欒冰然進行臨終陪伴。但是在整個露營途中,不僅是兩人聊天時,餘歡水坦誠相告,自己想要換個活法兒,在保全生命的關鍵時刻,餘歡水甚至捨命相救,並且機智地拯救了大家的生命。在欒冰然心中,餘歡水無疑塑造了一個迷途知返的光輝形象,曾經的說謊,也順理成了難言之隱、不便說出的苦衷。

這樣的餘歡水,當然讓人喜歡。

2. 巧妙利用“補償認知”,讓別人理解你

補償認知(compensatory cognition)是指當人們想起自己曾經遭受過的不公待遇時,就希望現在能夠更加公正公平地對待別人。

在心理學家海蒂·霍爾沃森的書中,曾經提到“講一講你自己曾經怎樣帶著有色眼鏡判定別人”就可以“激活他自己的公平目標”。

人非聖賢,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存在著對別人的偏見。即使是領域內的專家,也不能免俗。

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美劇《良醫》講述了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天才醫生肖恩的故事。在美劇《良醫》的第一集,醫院董事會對於聘請一位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作為外科住院醫生充滿質疑。只有院長舌戰群儒:“他確實有自閉症,但他也有學者綜合徵,在多個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能力……這是對醫生來說無可爭辯的優勢!”然而,這個理由無法說服在場的專家。

直到院長拋出了“多久之前,這家醫院還拒絕僱傭黑人醫生?多久之前,這家醫院還拒絕僱傭女醫生?”引發了在場專家的思考,逐步激活了他們的公平目標。


最後,院長說“我們給肖恩一次機會,就是對有侷限性的人給予希望,這些侷限性並非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告訴他們仍有機會!”一錘定音。

在場的各位,又有誰敢說自己沒有任何侷限性,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能傲視群雄?沒有人。又有誰不希望當自己面臨侷限時,有人能為幫自己一把,給自己一次機會?每個人。所以,他們被院長說(套)服(路)了。

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喚醒他人的補償認知,可以讓別人更加理解我們此時此刻的處境——當下的說謊是迫不得已,請給我一點理解,一點寬容。

3. 做錯了,該如何道歉?

在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得知自己還有明天的餘歡水想要給大壯的家人道歉,給他們一些補償。從銀行取了6萬元,找到大壯家,才知道大壯的媽媽已經去世。深受觸動的他,決心換個活法。給領導三人組機會,讓他們自首;跟父親和解,希望父親修葺母親的墓地。他又找到呂夫蒙,那個他和大壯共同的朋友,跟呂夫蒙說對不起。

假如餘歡水懂點心理學:不用成為英雄,也能讓別人喜歡你


當我們做錯了,該如何向別人道歉呢?雖然有人說,如果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什麼?但更多時候,我們沒有爭取到別人的諒解,是因為道歉的方式不夠真誠。

(1)不要找理由

很多人讓事情變得更糟,就是因為道歉的時候各種找理由。你一定見過類似的道歉:“我當時不是這個意思……”“我當時這樣是原因的……”“我覺得……”

作為道歉者,請擺正自己的態度。既然知道自己錯了,就不要找各種蹩腳的藉口,先說對不起。你的道歉不是為了澄清當時的想法,而是希望讓別人知道你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是嗎?

(2)換位思考

你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對方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對方有什麼感受。試想一下如果有位穿著高跟鞋的女士,不小心在地鐵上踩傷了你的腳趾(痛……),以下哪種道歉是你更能接受的呢?

  • 第一種:我很抱歉踩傷你了。這完全是我的責任,是我沒有站穩。
  • 第二種:很抱歉踩傷你了,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來。

看到第二種道歉方式的你,此時是不是有種想打人的衝動?伊利諾伊大學Robbennolt教授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認為第一種更能接受。因為第一種道歉方法充分表現出道歉人的遺憾,並且承擔了責任;而第二種道歉方法,則缺乏換位思考,沒有思考受傷的人到底想聽到什麼,甚至比不道歉還要糟糕。

真誠的道歉,是要確保對方相信:你知道自己錯了。

寫在最後

在當下社會,沒有人能夠只依靠自己就生活下去,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與形形色色的人溝通交流。如果我們能在溝通中給人留下好印象,自然兩全其美。如果因為種種原因,給別人留下了壞印象,也不要沮喪難過,更不能像餘歡水一樣破罐破摔、越做越錯,扭轉壞印象,你還有很多能做的。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未來可期,你會更好的!

願你依然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Shen, X., Mann, T. C., & Ferguson, M. J. (2020). Beware a dishonest face?: Updating face-based implicit impressions using diagnostic behavior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6, 103888.

此文為Kris心理時間原創,如需轉載請私信獲得授權。

Kris,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專業的解讀與分析,用心理學知識指導育兒與職場,講心理,我是認真的。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