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北洋水軍就此覆滅

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本陸海軍侵犯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的戰役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佔旅順後,日本大本營鑑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路配合攻佔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日陸軍以第2集團軍第2師和國內的第6師組成山東作戰軍,共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錯誤的判斷,集重兵於奉天(今瀋陽丶)遼寧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北洋水軍就此覆滅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北部,隔海峽遙對旅順丶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基地由北洋大臣李鴻章直轄的海陸軍防守,其中北洋海軍尚有大小軍艦28艘:港區陸上築有炮臺25座,配備各種口徑火炮140餘門,守軍16個營1哨8000餘人。在威海後路有山東巡撫李秉衡節制的部隊20營約1萬餘人,分散駐紮在煙臺至威海的90千米防線上,榮成至威海百餘里之遙卻只有少量駐軍。中國方面以預料日軍下一步進攻威海,並有跡象表明其陸軍可能在榮成灣龍鬚島一帶登陸,然後抄襲威海後路,但山東巡撫李秉衡始終沒有準確判斷出日軍登陸地點,仍堅持分散駐紮軍隊,僅從煙臺抽點2000人駐紮榮成。李鴻章期初指示威海守將:守臺陸軍固定炮臺不得遠出迎剿:海軍在劉公島及南北岸炮火力範圍內於炮臺合力迎擊,不得遠出大洋決戰,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意見相左,聚訟不休,致使海陸協同作戰受到嚴重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北洋水軍就此覆滅

1985年1月20日,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衛下,于山東半島榮成灣龍鬚島登陸,不戰而下榮成。21~23日,清廷名北洋海軍乘間出擊李鴻章則要求北洋艦隊在力不能支時拼戰突圍,但丁汝昌均以不切實際而拒絕執行。25日,日軍兵分兩路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日聯合艦隊在海上協同作戰。30日,日軍右縱隊進攻威海南岸的制高點摩天嶺,守軍頑強抵抗,北洋艦隊派出“定遠”等艦抵岸發炮助攻,擊斃日軍第11旅旅長大寺安純少將。當天,日軍右縱隊攻佔楊楓嶺及威海南幫的龍廟嘴丶鹿角嘴丶皂埠嘴等全部海岸炮臺,日軍左縱隊奪取威海北幫炮臺間至虎山。2月1日,日軍第2師在孫家灘擊敗孫萬齡丶閻得勝指揮的山東防軍,控制了威海以西丶以北之後路。2日,日軍輕取威海衛衛城,隨機攻陷北幫炮臺。至此,威海衛沿岸全部失守,北洋水師陷入日軍水陸合圍之中。

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北洋水軍就此覆滅

5日凌晨,日軍魚雷艇如威海港內,將“定遠”號鐵甲艦擊成重傷。6日凌晨,日軍魚雷艇再次偷襲,將“來遠”號巡洋艦,“威遠”號練習艦及“寶笩”號佈雷艦擊沉。7日上午,日聯合艦隊在司令長官伊東佑亨的率領下列陣於威海港東西兩個出口,準備向威海港及劉公島發動總攻,突然,北洋水師的13艘魚雷艇及2艘汽艇自威海西口衝出,全速向西逃去,結果在日艦的追擊下8艘被擄,其餘擱淺被毀。由於外省援軍遲遲不到,加之魚雷艦出逃,劉公島軍民士氣開始崩潰。10日丁汝昌下令將“定遠”丶“鎮遠”兩艦炸燬,以免資敵。當晚“定遠”號管帶劉步蟾自殺。12日上午8時“廣丙”艦管帶程壁光將投降書送至日艦“松島”號。丁汝昌服毒自盡。同時自殺的還有護理“鎮遠”艦管帶楊用霖和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14日下午,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昞和程壁光再次到“松島”號上,由牛昶昞和伊東佑亨分別簽下降約11條。17日,日聯合艦隊進入威海港,佔領劉公島,並俘獲軍艦10艘。

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北洋水軍就此覆滅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陸,成功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終遭全殲。威海衛基地陷落和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最終鑄成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