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的戰爭(11)甲午中日戰爭

近代以來,東方各國持續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和日本幾乎是同時走上了改革自強的道路,清政府實行了洋務運動,而日本則是明治維新。

然而洋務運動只是針對器物方面進行改革,在政治,經濟方面並未取得多大成就。這就極大的限制了洋務運動的成效。而明治維新涉及的方面極多,改革成效明顯,但是同樣有大量的封建殘餘保留。同時受本國國土資源限制,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速度受到限制,於是日本將侵略的目光投在了他們曾經的老師,中國。

戰爭一觸即發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日不斷髮生衝突,儘管中方在軍事上一直佔有優勢,但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日本吞併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此後,日本全力擴充軍備,尤其注重海軍發展,等待時機侵略中國。

影響世界的戰爭(11)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農民起義,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清政府派兵入朝。日本以此為藉口,不請自來,出兵侵佔朝鮮,並且不斷增兵。在平息了朝鮮農民起義後,面對日本的挑釁,李鴻章希望中日共同撤兵,但李鴻章既不出兵增援,又未撤兵,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6月21日,日軍成立朝鮮傀儡政權,斷絕與清的關係,並授權日軍驅逐清軍。當天,日本艦隊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23日,日本陸軍進攻駐成歡的清軍,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中日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持續近9個月,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影響世界的戰爭(11)甲午中日戰爭

初戰失利

第一階段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8月16日,日軍分三路進攻平壤。提督葉志超率各部清軍1.3萬人據守,因清軍軍制落後,統籌不當,日軍攻入平壤,葉志超等棄城率軍而逃,撤至中國境內。 在雙方陸軍交戰同時,日軍艦隊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因為“保船制敵”之令,竟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17日,北洋水師護送入朝援軍到朝鮮。返航後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遭遇日軍阻截,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戰鬥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此戰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仍有與日軍相抗衡的實力。然而李鴻章為保其嫡系實力,命令北洋艦隊避入威海港內,不準出海,日本海軍徹底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影響世界的戰爭(11)甲午中日戰爭

致遠艦附近發現北洋海軍將士遺骸 已不完整

遼東慘敗

第二階段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主要戰鬥是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10月25日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奮勇還擊,但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而敗,日軍佔領虎山。其餘清軍各部竟不戰而逃。不到3天,近3萬清朝重兵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為甲午戰爭期間雙方的關鍵一戰。 10月24日,日本第二集團軍用在花園口登陸,而清軍竟未作任何反應。18日,日軍進犯土城子,徐邦道領軍拒敵,將日軍擊退,但清軍總辦龔照璵竟乘魚雷艇逃往煙臺。22 日,日軍佔領旅順,並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旅順大屠殺。

影響世界的戰爭(11)甲午中日戰爭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第三階段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主要戰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1895年1月30日,日軍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丁汝昌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軍司令伊東祐亨致書丁汝昌勸降無果。11日主降將領脅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自殺。14日,雙方簽訂《劉公島降約》。17日,日軍由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戰場僅10日,便以清軍戰敗而結束。

後李鴻章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主和派一次次消極避戰,使得日軍優勢一次次擴大,最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甲午戰爭後日本依靠清政府賠款,迅速發展,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人民開始尋求新的救國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