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提到甲午戰爭,基本沒有人不知道黃海大戰,而發生在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和威海衛的陸戰往往被人們忽略掉。相對於北洋海軍在大東溝的表現出的戰鬥屬性,清國陸軍的表現,似乎只能用“一瀉千里”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不過查閱資料會發現,並非所有的清國陸軍都那麼不堪,更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篇是關於威海保衛戰陸戰方面的故事。

威海的防務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威海衛炮臺分佈

從威海地圖可以看出,威海南、北海灣猶如一個巨人伸出的兩支臂膀,擁抱著劉公島。在劉公島和南岸海岬之間,橫出一個日島。清軍依託威海灣的地形地貌,在南、北海灣構築了南、北幫炮臺,駐守這裡的是淮系綏、鞏軍。

整個威海衛的防守框架,便是由北洋海軍,再配合南幫炮臺、北幫炮臺、劉公島炮臺、日島炮臺,以及設置在東、西海口的水雷、鐵鏈等防材組成。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清軍士兵軍衣上衣

綏、鞏軍原有8營1哨,甲午戰爭爆發之後又招募了三個營的新兵,總計11營1哨,5000人左右。按照責任劃分,綏、鞏軍的駐防地分別是南、北幫炮臺、日島炮臺(鞏軍後移交薩鎮冰部)。劉公島炮臺則由前身是淮軍親兵護衛營的北洋護軍駐守。

曾經的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認為,“威海衛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貌似固若金湯,其實問題很多。陸上各炮臺兵力薄弱,戰鬥力低。大口徑火炮是打擊遠距離目標的利器,而缺乏近戰所需的機關炮,根本應對不了敵人從陸地上發起的進攻。所以,最好的情況是阻止日軍登陸,至少阻止日軍靠近炮臺。因此,東軍(山東軍隊)的協防很重要。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認為,只要各炮臺能夠堅守,日本海軍就沒有可能從正面攻入威海灣。如果“兩岸全失”的情況出現,劉公島上的海陸軍也只能“船沉人盡”了。

威海衛外圍戰

1895年1月20日凌晨5:30,日軍登陸先遣隊在海軍大尉大澤喜七郎指揮下,換乘舢板船在榮成灣龍鬚島登陸。北風呼嘯,大雪無痕,這裡彷彿是第二個花園口。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綏、鞏軍統領戴宗騫派出的300綏、鞏軍士兵,在雪地裡靜候已久。看到日軍登陸,海邊的松林裡很快傳出了密集的槍聲,日軍登陸先遣隊狼狽的逃回到舢板船上。“筑紫”、“赤城”、“天城”等戰艦,立刻用壓倒性的火力反擊中國軍隊,綏、鞏軍潰散,海灘上再也沒有了中國軍隊。接下來的幾天,34600名日本軍人(含伕役)在這裡陸續登陸。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李秉恆像

事實上這裡是東軍的防區,由於山東巡撫李秉衡和李鴻章分屬兩派(帝后兩黨),加上兩人早年間的私人恩怨,李秉衡對他負責的威海外圍防務,一直持能敷衍就敷衍,能忽悠就忽悠的態度。李秉恆派駐榮成的3營河防軍,不過是共用幾把抬槍的1000餘名河夫。如此一來,對於威海外圍防務,本應專心守衛威海炮臺的綏、鞏軍不得不“親力親為”,“摻和”了進來。

派出300名綏、鞏軍後,綏軍統領戴宗騫又命劉澍德率三營綏軍,前去炮臺外圍戰場助戰。1月24日,劉澍德部在橋頭鎮,會同東軍的孫萬齡部、李楹部、閻德勝部(主業是清理河道),對日軍左路縱隊進行阻擊。

1月26日,應鞏軍統領劉超配的請求,劉澍德部撤到虎山口,這裡是南幫炮臺的前哨陣地。聽說前來幫忙的綏軍要撤,山東巡撫李秉恆立刻命令和日軍對峙的東軍撤退,全然忘記了這是他們的防區。在和日本軍隊短暫交火後,東軍一路狂奔逃離了他們的防區,速度堪比朝鮮半島上的“葉跑跑”(葉志超)。

從這一刻起,東軍協防威海衛的可能性不再存在。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威海南幫炮臺之戰

日軍左路縱隊通往南幫炮臺的路上,只剩虎山口一個關隘。日軍如果不想牽著馬,抬著炮,扛著輜重翻越威海南部陡峭的群山,虎山口是他們的必經之地。

戴宗騫在虎山一帶佈置了5營4哨(含北洋護軍)的清軍,總兵力不到3000人。而他們的對手是日本陸軍第二師團,還有山東作戰軍軍部直屬部隊。腦補一下雙方人數和戰鬥力上的巨大差距,結果毫無懸念。對於虎山及鳳林集一線的守軍,日軍參謀本部這樣記錄道,“勢頗猛烈”。

在虎山激戰的同時,一路未遭遇任何抵抗的日軍右路縱隊,沿今成大路一線抵達南幫炮臺防守區域。

南幫炮臺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鞏軍4個營1600人,沒了……就這點人還得佈置在若干個炮臺、要道。日本右路縱隊人員構成是這樣的,日本山東作戰軍第六師團以及部分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對戰雙方的兵力之懸殊,比虎山之戰還要大。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整個南幫炮臺的制高點是摩天嶺炮臺,所謂的炮臺也不過是臨時搭建的一圈胸牆,再配上8門80mm行營炮。這裡居高臨下,可以俯視南幫其餘各炮臺、日島炮臺。

1895年1月30日7點,日軍陸軍在火炮的掩護下,首先對摩天嶺炮臺發起了進攻,守備摩天嶺的是一營新兵,從戰鬥素養上來說是整個南幫炮臺最弱的,面對漫山遍野的日本軍隊,摩天嶺守軍還是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上世紀50年代,戚其章(歷史學家)走訪了大量的甲午戰爭親歷者,威海皂埠村張玉秀受訪時說道,“五指山的新亮子的營官是週三麻子,他真是好樣的,堅決不退打到底……掛彩以後,爬到壁子村西夼凍死了。

五指山就是摩天嶺,新亮子是士兵的意思,週三麻子是指摩天嶺鞏軍新右營營官周家恩。

1895年1月30日8:30,摩天嶺炮臺成為南幫炮臺第一個陷落炮臺。接著龍廟嘴炮臺、鹿角嘴炮臺、楊楓嶺炮臺、謝家所炮臺、趙北嘴炮臺相繼失守。北洋海軍不得不調轉軍艦的炮口,炮轟南幫炮臺。

這些炮臺失守的原因大致相同,守軍戰鬥力不高,各炮臺兵力薄弱,缺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步兵的協同保護。例如龍廟嘴炮臺只有40名守軍,要求他們擊退日軍中隊,甚至大隊級別的進攻明顯過為苛刻。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即便如此,有的炮臺守軍也死戰不退。謝家所炮臺是最後陷落的陸路炮臺,駐守炮臺的幾十名清軍拒絕撤退,幾乎全部陣亡。

日軍攻擊南幫炮臺的主力部隊,是第6師團第11旅團,旅團長大寺安純少將正站在剛被佔領的摩天嶺炮臺,擺出了不可一世的姿勢,讓記者遠騰飛雲為他拍照留念。遠騰飛雲還未來得及按下快門,北洋海軍的炮彈便在摩天嶺炸響,大純安寺成為了日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幫炮臺即將全線潰散之時,丁汝昌派出了北洋海軍紅衣槍兵(海軍陸戰隊)。300餘名紅衣槍兵乘坐舢板船在威海灣南岸搶灘登陸,向龍廟嘴炮臺發起進攻。面對十數倍於己的敵人,紅衣槍兵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曾一度佔據了上風,最終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日清戰爭實記》中記載,“清國水師槍兵都有拼死之決心,是最為囂張的清國士兵。”

在北洋海軍陸戰隊員與日軍激戰之時,福龍號魚雷艇上的敢死隊隊員,冒死攀巖登上了實際上已經被棄守的趙北嘴炮臺,並引爆了彈藥庫,摧毀了趙北嘴炮臺。

甲午戰爭期間,“固若金湯”的威海衛要塞,是這樣陷落的

1895年1月30日下午2點20分,日軍完全佔領了南幫炮臺,威海陸戰實際上已經結束。書生氣頗重的戴宗騫,在李秉衡的忽悠之下,將綏軍主力盡數南調。此時,北幫炮臺只剩1營新兵和北山嘴200餘名學生兵,還有丁汝昌派來的援兵吳敬榮部(200餘人)。

1月31日,目睹了南幫炮臺戰事慘烈的綏軍新兵營潰逃。在黃海海戰中和方伯謙組團逃過一次的吳敬榮,也再次率部逃往煙臺。

2月1日,海軍提督丁汝昌來到了空蕩蕩的北幫炮臺,面對即將到來的兩個日軍師團,丁汝昌勸戴宗騫“毀臺棄守”,以免再出現龍廟嘴炮臺調轉炮口的情況。戴宗騫表示,“守臺,吾職也……他何言哉”。丁汝昌不再與他爭論,幾名水兵一擁而上將戴宗騫架到船上,北幫炮臺剩餘的200餘名守軍全部撤入劉公島。當夜,戴宗騫吞金自盡。

次日,北洋海軍自爆了北幫炮臺全部炮位,“兩岸全失”!這是丁汝昌最不願看到的一幕。與此同時,東軍全部西撤遠離威海衛。外省援軍也被山東巡撫李秉衡截留在了黃縣、萊陽、海陽一帶。

北洋海軍已陷入孤立無援之中,被整個國家所遺忘,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