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你認同這句話嗎?

用戶6153846103


要按照孩子的的道德認知發展心理來決定。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孩子9歲前為前習俗水平,這一階段的兩個特點是懲罰服從取向階段和相對功利取向階段;9-20歲為習俗水平階段,這一階段的兩個特點為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和遵守法規取向階段;20歲以後為後習俗水平階段,這一階段的兩個特點為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和普遍倫理取向階段。一般來說,年級越小,如9歲前,越需要父母的細心管教,9歲後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慢慢的適當放手與社會管教(如學校)一起配合了。值得注意的是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完全對應。道德法則的順序是固定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樣的年齡都發展到了同樣的發展水平高度。事實上有許多人永遠無法達到道德判斷的最高水平。孩子年紀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月明飛錫


我基本認同這句話。這句活說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不否認家長是孩的第一任老師的說法。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和禮儀道德體系基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嚴格要求下建立的,這對一個人的規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一輩子守在父母膝下,一但走入社會,很多方面父母已無能為力,主要靠自己的磨練和修為。


楊常有3


子不教,父之過。這話出自封建社會制度下的農耕社會。它的功效就不能不與這種環境相關。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如果還把子不教的責任全部地歸咎到父親身上是欠妥的。

一是人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家庭對子女,尤其是男孩子,與父親的教誨,言傳身教息息相關,負有絕大部分責任。所以,作為父親,應承擔起對孩子第一老師的責任。尤其是表率作用,要用自己的為人,處世,修為感化孩。也是孩子幼小心靈上的第一偶象,是好是壞,影響深遠。希望年輕父親,一定注重個人修為,在孩子面前作好的表率,傳好的德行,為孩子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是個點,社會是個面。社會對孩子教育亦不可小覷。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分子,社會風氣是家風的集合。二者相互統一,就是良好社會風氣的整體。既要注重父親的責任,也不推御社會責任,合力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是學校要擔起教育的專業責任。克服學校只教知識不育人的偏見。教書先育人,把育人貫穿學知識的全過程,孩子認識的第一個字人開始。不可懈待。

三方面結合,父親言傳身教,社會群體素質的引領,學校教育的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子不教,不單是父之過,也是社會群體之過,學校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