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你认同这句话吗?

用户6153846103


要按照孩子的的道德认知发展心理来决定。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孩子9岁前为前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两个特点是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9-20岁为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两个特点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20岁以后为后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两个特点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一般来说,年级越小,如9岁前,越需要父母的细心管教,9岁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慢慢的适当放手与社会管教(如学校)一起配合了。值得注意的是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对应。道德法则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都发展到了同样的发展水平高度。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孩子年纪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月明飞锡


我基本认同这句话。这句活说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不否认家长是孩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礼仪道德体系基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建立的,这对一个人的规范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守在父母膝下,一但走入社会,很多方面父母已无能为力,主要靠自己的磨练和修为。


杨常有3


子不教,父之过。这话出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农耕社会。它的功效就不能不与这种环境相关。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如果还把子不教的责任全部地归咎到父亲身上是欠妥的。

一是人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子女,尤其是男孩子,与父亲的教诲,言传身教息息相关,负有绝大部分责任。所以,作为父亲,应承担起对孩子第一老师的责任。尤其是表率作用,要用自己的为人,处世,修为感化孩。也是孩子幼小心灵上的第一偶象,是好是坏,影响深远。希望年轻父亲,一定注重个人修为,在孩子面前作好的表率,传好的德行,为孩子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是个点,社会是个面。社会对孩子教育亦不可小觑。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分子,社会风气是家风的集合。二者相互统一,就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整体。既要注重父亲的责任,也不推御社会责任,合力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学校要担起教育的专业责任。克服学校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偏见。教书先育人,把育人贯穿学知识的全过程,孩子认识的第一个字人开始。不可懈待。

三方面结合,父亲言传身教,社会群体素质的引领,学校教育的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子不教,不单是父之过,也是社会群体之过,学校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