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徐州地鍋雞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徐州地鍋雞是一道江蘇徐州的漢族名菜,四周是生面鍋貼小餅,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裡面是草公雞塊和其他蔬菜佐料。天寒地凍之際,圍著這東東喝酒小餐,妙不可言。地鍋的由來是過去徐州人都在自家小院裡用石頭壘灶,放上大鐵鍋,擱了菜,貼上鍋貼,圍爐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稱為地鍋。地鍋是蘇北徐州、魯南地區流傳甚廣的一種民間名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色光潤紅亮,其香濃郁滑爽,其味醇厚,其形純正自然,其器古樸,實為漢民族美食文化的民間代表之一。地鍋菜的湯汁較少,口味鮮醇,餅借菜味,菜借餅香,具有軟滑與幹香並存的特點。吃的時候湯濃餅酥,色澤鮮豔,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歷史文化:

地鍋菜起源於蘇北和魯南交界處的微山湖地區。以前,在微山湖上作息的漁民,因船上條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爐,爐上坐一口鐵鍋,下面支幾塊乾柴生火,然後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鍋菜,鍋邊還要貼滿面餅,於是便產生了這種飯菜合一的烹調方法。地鍋菜的湯汁較少,口味鮮醇,餅借菜味,菜借餅香,具有軟滑與幹香並存的特點。如今,有廚師將傳統地鍋菜的製法加以改良,從而推出了地鍋雞、地鍋魚、地鍋牛肉、地鍋三鮮、地鍋豆腐、地鍋龍蝦等地鍋佳餚。

東坡回贈肉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東坡回贈肉,是徐州州傳統名菜。這是先用五花豬肋條肉,切成大方塊,經焯水刮洗乾淨後置砂鍋中,配以多種調味及鮮湯,先用旺火燒沸,後轉小火燜至酥爛。原汁鮮香醇厚,食之回味無窮。

歷史文化:

相傳,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時所創。據史料記載: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在剛上任不到四月的蘇東坡,當年正碰上黃河決口,洪水順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這時,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荷畚鍤,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蘇東坡曾在《答呂梁仲屯田》詩中雲:“黃河西來初不覺,但訝清泗奔流渾,夜聞沙岸嗚甕盎,曉看雪浪浮鵬鯤。”又云:“故道堙滅瘡痍存,明年辛苦更應甚。”真實地記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動情景。抗洪勝利後,城裡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羊,擔酒牽羊,敲鑼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蘇東坡並不拒絕,一一如數收下,並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羊肉,分別改刀烹製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後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美味,無不叫好。據民國初年的《大彭烹事錄》對回贈肉曾以詩云:“狂濤淫雨侵彭樓,晝夜辛勞蘇知州,敬獻三牲黎之意,東坡烹來回贈肉。”這就是記述此菜的來源出處。歷代文人為回贈肉題詩不勝枚舉。其烹肉之法,後經廚師不斷改進,採用純五花豬肋條肉為主料製作,烹技精益求精,使這一傳統美餚更臻善美。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 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時它自美。”

桂花山楂糕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桂花山楂糕是江蘇徐州漢族名點,是以山楂、白糖和桂花醬製成。據徐州《銅山縣誌》載:"士人磨楂實為糜,和以飴,曰楂糕。"《徐州文史資料》第三輯詠楂糕詩云:"紅如硃砂透如晶,色似珊瑚質更瑩。金桂飄香果酸釅,味回津液兩頰生"。

八股油條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八股油條,是江蘇徐州著名的漢族小吃,已有100多年曆史,以水面團制條,八條合攏,炸制而成,故稱八股,脆香可口,成形別緻。

徐州煎餅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煎餅,在徐州是不可或缺的主食,煎餅做法很簡單,用麵粉加水調成糊狀,然後放在專門烙煎餅的(當地人叫敖子)容器上均勻滾動,使其受熱均與,來回幾圈,這個大圓狀的煎餅就算好了,速度很快的,因為它很薄容易熟。把烙好的煎餅取下來然後折成四方的一般,夾家常菜就可以吃了。徐州人一般煎餅夾的菜有自制的鹹菜,像鹽豆,辣菜等等,也可以夾炒菜吃,看個人喜好。

徐州烙饃

盤點那些徐州美食,剛聽名字就流口水!

簡介:

徐州烙饃是江蘇徐州著名的漢族小吃,在徐州眾多的麵食中,這是一種看似極為平常卻又頗為獨特的,也是令徐州人百吃不厭的麵食。烙饃是徐州民間特有的麵點,歷史悠久。徐州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裡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烙饃製作的炊具是直徑尺餘的鐵鏊子、一根棗核式的擀麵軸、一根扁竹劈子,用未發酵的面烙成,厚約0.1釐米,直徑約30釐米,吃到口裡,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以有健齒作用。烙饃的食法多種多樣,不僅可卷葷裹素,還可用蔬菜或其他餡料做成菜合。若用兩張烙饃,中間放上蔥花油鹽、雞蛋做成油饃更是美味可口。如在和麵時加進芝麻,放入糖或鹽烙成半熟的饃,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吃起來更加香脆可口,別具風味。用綠豆麵做成烙饃,用羊肉湯或丸子湯煮饃,則是徐州一帶別具特色的吃法。

歷史文化:

烙饃,在正宗徐州方言讀“裸摸”,諧音其實是“捋摸”(有典故)烙饃來自於江蘇徐州,烙饃作為一種源自徐州的麵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清代順治年間,方文來徐州做客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徐州的烙饃:“白麵調水烙為饃,黃黍雜豆炊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隨風俗。”從這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麵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途中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一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麵食——烙饃。


好了,先介紹這麼多,有興趣的朋友有可以到徐州來,小編請你們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