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重疾險選擇中,有一點分歧最大——保終身的重疾險,到底要不要加身故?

有人說,一定要加,人終有一死,有了身故保障,就一定能賠;不加身故,如果沒有得重疾,那保費不就打水漂了;

也有人說,一定不能加,重疾身故只能賠一次,如果先患重疾,賠過之後,身故保障就沒有了,不如重疾、壽險分開買,兩次保障都有。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很難說服誰。

那終身重疾險,到底加不加身故呢?今天我給大家說下標準答案。

01

首先要說明一點,大家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任何一種保障都有存在的意義。很多人感覺沒價值,只是沒有需求,產品本身沒有原罪。

現在網上有種不好的風氣,為了博眼球,不問三七二十一,一上來就說,XX是大坑,挺不負責任的。

很多時候,無非是產品便宜點、貴點,保障責任多點、少點,看好合同條款,多對比價格,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了。

百貨迎百客,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要急著否定。

沒了解過用戶的需求,就一刀切的說“XX不行”或“XX好的不得了”,這才是對用戶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02

目前的重疾險,身故責任主要有三種:

身故賠保額身故賠保費身故啥也不賠

對應的價格逐漸降低。

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消費型重疾險,比如健康保2.0,沒有身故保障。如果不是發生重疾,而是意外死亡,就不能賠償。有的可以返還現金價值,但也少的可憐。

但消費型重疾險,最大的優點是,價格十分便宜,很適合預算不足的家庭。

如果想保障更好,加上身故保障,有“賠保額”和“賠保費”兩種可選。

但重疾身故一起買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重疾身故只能賠一次,一旦重疾賠過了,就沒有身故保障了。

為避免這個問題,就又有了兩種產品組合:

A組合:消費型重疾(不含身故)+定期壽險B組合:消費型重疾(不含身故)+終身壽險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即使重疾賠過,身故也能接著賠。

如果是A組合,雖然重疾身故都能賠,但只有60歲前才有身故保障,60歲後就沒有了。

如果是B組合,終身都有身故保障,保障更好,價格也貴了很多。

03

這幾種組合,到底怎麼選呢?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身故保障肯定是要的。

根據泰康人壽2019上半年的理賠報告,身故理賠中,疾病身故佔比76%,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疾病身故賠付中,保險公司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記錄到:

第一,買的是含身故重疾險,重疾沒有賠,身故賠了;第二,買的是壽險,索賠原因是疾病身故。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如果只買了消費型重疾險,沒有身故保障,很可能手握一堆保單,卻一張也無法理賠。

其次,附加身故保障的方式有三種,各有優劣勢。

重疾要不要加身故,這是最接近標準的答案

1.消費型重疾險(終身)+定期壽險(保至60歲)

優點:

價格便宜,整體性價比很高;

重疾身故賠付互不影響,先重疾,再身故,可能拿到雙倍保額賠償;

核心收入階段保障充足,60歲以後,家庭責任減弱,即使意外身故,對家庭衝擊也不大,因預算不足,而捨棄60歲之後的保障,是有可取之處的。

缺點:

如果60歲後,因意外身故,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2.儲蓄型重疾險

優點:

含終身身故保障,不管是重疾、疾病身故,還是意外身故,都能拿到賠償,確定性最好。

缺點:

重疾身故只能賠一次,重疾賠付過後,身故保障就沒有了。

3.消費型重疾險(終身)+終身壽險

優點:

保障最好,重疾身故互不影響,60歲後保障依然存在。

缺點:

價格是這三種選擇中最貴的。

04

很多人在配置保險時,有個誤區,總想找到那個“最划算”的。

但事實上,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人生充滿不確定性,你根本不知道會面臨什麼風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風險。

就拿“消費重疾+定期壽險”來說,雖然60歲前,重疾身故可以賠兩次,價格也更便宜,

但萬一是在61歲意外身故呢?那就一分錢都賠不到。

另外兩種方案,雖然價格貴,起碼會有一份賠償。

保障最好的“消費型重疾+終身壽險”,花的錢最多,就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嗎?

也不見得,如果60歲之前就出險,顯然“消費型重疾+定期壽險”划算。因為拿到的賠償一樣,價格卻便宜一半左右。

當我們討論“最划算”的配置時,有個隱含的前提條件,假設某個時候會出險。

如果知道60歲前會身故,那買個定期壽險就好了;如果知道60歲前,不會身故,那就買個終身的。

但事實上,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既然不知道,就根本不存在“最划算”這回事。

任何一種方案都可能是划算的,也有可能是不划算的。

有人說,看概率,用最少的錢覆蓋最大概率的風險。

算概率你能算過保險公司?年薪百萬的精算師可不是吃乾飯。

為什麼上面三個方案價格相差這麼多,終身的比定期的貴了將近一倍?

因為設計保險時,精算師早就算好了,價格早已反應了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高的,價格貴;風險低的,價格便宜。

配置保險方案時,根據預算調整保障方案就好了,大方向不出錯,就沒啥問題了。

細枝末節糾結,只會讓你陷入死衚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