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復興的到底是什麼?

用戶5547789917


在小竊看來,復興傳統文化,復興的是態度,也就是費孝通老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所有可以表述出來的都是靜態,低維度呈現,高維度呈現謂之生態。生態,生生不息也,靜態不過是生態的一種呈現,也就是說生態不好,你能靜之,態不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生態一定是美之態,美之美在於在容他中榮己。這就是所謂的君子風範,彬彬有禮,然後君子。傅佩榮曾說過:《儒學》是成就君子的學說、學習《儒學》有成為君子的可能、君子是有成人之美的。從這個邏輯理解“彬彬有禮”是有俠之大者之人是也。中國傳統文化所追尋的禮儀之邦,愚認為就是當下的大國擔當!


戰略工程蝦


這個問題在收藏夾裡放了三天了,覺得必須要表達一下,但又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今天才鼓起勇氣試著回答一下。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答什麼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產生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化,華夏文化就像我們的黃河、長江,從源頭開始一往無前,途中雖有各種支流匯入,有過興衰,但都從未被覆滅,相反在一次一次的深重災難中奮發圖強,越挫越勇。它博大精深、絢爛輝煌。所以,筆者認為這就應該是滲透在我們骨髓中的傳統文化。

那麼,我們要傳承什麼?復興什麼?掌握了水利技術的“大禹”族民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夏”,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的殷人建立了富麗堂皇的“商”,掌握了農耕技術的姬姓部落取代了殷商,開創了800年的“周”。從周公姬丹開始,以“群體可持續發展為本”形成了華夏文化的內核,依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德文化”和“禮文化”就成為兩千多年來華夏名族社會安定和發展的核心旋律。這就應該我們需要傳承和復興的核心內容。

“德文化”和“禮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具體表現又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無論如何回答都會掛一漏萬,但是回答儘管一定會有偏頗,能講出來至少就有了行動的方向。因此,先請大家原諒我的淺薄。

春秋時期的齊大夫管仲提出四維:“禮、義、廉、恥”,以這四維來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宋代大儒們將四維延展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雖然歷經千年,也在近代被不少激進人士視為封建糟粕,但是這恰恰是當今的年輕人需要學習、修為並傳承的文化精神。

“孝“的人一定不會“啃老”,一定會奮發圖強,做到將父母“不擇地而安之” 的至孝。

“悌”的人士不會為了拆遷分房、父母過世後為了遺產跟自己的兄弟姐們大打出手。

“忠”也許是現在社會最難求的精神,師父傳給徒弟本領,企業培養了員工的能力未必有好結果,疫情期間那些“祖國建設你不在,千里送毒你最快”的諸君的字典裡是否還有“忠”這個字。

“信”這個都不需要講了,欠錢的是大爺、招標成為騙方案、拖欠農民工工錢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如果有“信”字當頭,還會發生嗎?契約精神在我們面前顯得多麼的蒼白。

“禮”的核心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時,地位次序關係的處理方式,《三字經》裡是這樣說的: “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這是禮最基本也是最具體的行為表現。

小時候學過三句話至今沒有忘記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個人認為這是華夏文化關於“義”的最高度的濃縮。

“廉”就是“有界限、有節制”。大的咱就不說了,小人物不要成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的人就好了。

“恥”是現在最要命的,我曾今就聽到過天天遲到的員工居然跟老闆說:“我不知道九點要上班”。當然還不止這些,網絡上恬不知恥的事太多了。

寫到這裡,我都覺得自己太“憤青”了。但是,“八德”雖然老的掉牙了,卻真的需要我們去傳承和復興。





騏說


復興傳統文化是復興我們的民族,是復興我們這個民族曾經的輝煌。

我們為什麼要復興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也是最具我們民族凝聚力的根!一個民族想在世界的舞臺有所作為,有所領導,首要的條件是你這個民族自己是團結的,有凝聚力的,而通過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就能找到我們的這個核心。

我們復興傳統文化史在提升我們這個民族的軟實力。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國家現在的硬實力已經強大起來了,她的未來將會更加強大,那麼,在硬實力強大的同時,我們不可能帶著一個不夠成熟的軟實力,所以,我們的國家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復興傳統文化,其本意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軟實力。

當然,我們的復興絕不是照抄照搬,把一切古人的東西都奉為神聖,我們需要取捨,我們需要汲取精華,我們也需要剔除糟粕!我們更需要在精華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古人的思想,讓這種思想不僅光耀當世,還要澤被後世。如果能達到這種要求,那麼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聖經》。

所以說,復興傳統文化史在復興我們民族的精神,復興我們民族的思想,復興我們民族重新引領世界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