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村行|壩壩會上話脫貧說發展:土坯房變身“感恩奮進村史館”

11月13日午後,涼山州美姑縣龍門鄉塔哈村,吉克阿爾家的老房子裡,初冬暖陽從一處處土牆裂縫中投射進來,讓原本漆黑的房間有了光。凹凸不平的室內,火塘居右,全家人煮食、吃飯、睡覺、會親都在這裡,人畜混居。

這個塔哈村唯一保留下來的土坯房,現在是村裡的“感恩奮進村史館”。村史館裡,記錄著塔哈村曾經的貧瘠,也成為當天壩壩會與會者話匣子的觸發點。

彝族年來臨之際,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走進塔哈村。縣委書記、鄉黨委書記、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與30多名群眾圍坐一起,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話脫貧、說發展。

“以前的日子太苦,沒水沒電,洗澡只能用溼帕擦擦。”吉克阿爾的妻子吉朵爾伍第一個發言。丈夫在外打工,身懷六甲的吉朵爾伍仍要獨自爬山背水的故事,喚起村民的傷心回憶。

塔哈村坐落於美姑縣海拔2130米的二半山區,位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全村151戶771人,全部為彝族人口,貧困戶78戶45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9.3%。去年9月,塔哈村易地扶貧搬遷、村小及幼兒園、村級多功能活動中心和村道新建改建等項目全部建成。所有村民搬入花園式兩層小樓。“現在不僅有自來水,還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洗澡、用水都不愁。”吉朵爾伍說。

“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大家要懂得珍惜。”美姑縣委書記馬小寧說,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應隨之而變。

如何變?馬小寧說,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撬動基層治理槓桿,治理成效積分化並落實到每戶家庭,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壩壩會上,鄉黨委書記曲比阿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康健講起村裡的產業發展。塔哈村已形成以肉牛養殖基地為主導、光伏扶貧村級電站為支撐、美姑紅花椒產業為特色、大棚蔬菜種植為試點示範的產業發展格局。“去年村‘一低七有’全部達標,去年底順利退出貧困村。”康健說,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將達40萬元,股均分紅將達162元,貧困人口人均分紅將達195元,戶均分紅1000元以上,帶動貧困人口勞務增收將達近20萬元。

發展集體經濟鼓了錢包,也讓基層治理有了基礎。“我們按照村民大會通過的成員受益分享管理規定,對每戶家庭打分。”村裡“彝色阿莫”巾幗先鋒隊隊員吉克爾子分享了她的新工作,“打分項為個人衛生、屋內衛生、房前屋後衛生、公共衛生,建立家庭積分檔案。”

“年度積分不達標的家庭,不享受一切分紅資格。”康健說,塔哈村將集體經濟組織股權量化一次性配置到人,只設個人股,不設集體股,個人股配置按“成員股+惠民股+貢獻股”進行劃分分紅。

現在的塔哈村民重視教育、自主就業創業、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更濃,內生動力更足。20歲的阿者伍哈,初中畢業後外出務工兩年,去年回村裡創業。一年來,阿者伍哈養殖雞3000只、羊100只,純收入達7萬元。“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為我們規模養殖戶發放產業獎補資金,我共領到17萬元補貼,相當於零投入。”今年初,美姑縣實施脫貧奔康產業獎補資金措施,截至11月13日,該縣對規模養殖戶已發放獎補資金1900餘萬元。

四川在線記者 錢國康 王雲 丁寧 陳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