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片來自網絡

“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不大會兒,失去了國土、自由與主權。”老舍在《斷魂槍》開篇便交代了國家危難的背景。且“有了火車,穿墳過墓破壞著風水……今天是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資本主義文化霸道地打破傳統秩序。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支持“野店荒林”中的俠義風氣。冷兵器已成為歷史,長槍不抵洋槍,人體束展發力的炮不抵洋炮,國之間戰爭之勝敗取決於經歷力與工業力,短兵相接的戰鬥方式只存在於彈盡糧絕時。
亂世滄桑,中國在日新月異的大世界裡,在外強內亂的形勢下,破敗飄搖。且“走鑣已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有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哪還有武者施展拳腳的地方?他們曾經為徽商晉商保鏢護院,而那時中國內部經濟早已被蠶食殆盡。而且就算有生意做,沒有熱兵器的鏢師再厲害,也敵不過有槍的土匪。在老舍筆下,時代洪流如此,武林也終將逝去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片來自網絡


武者何去何從?習武還能如何餬口?老舍筆下,神槍沙子龍選擇封拳,讓前塵往事成雲煙,老實地過清貧生活。而那些奉沙子龍為師的小輩,王三勝等人,選擇街頭賣藝:“踢兩趟腿,練套傢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雖不完全是坑蒙拐騙,主要憑本事吃飯,但終究是對一個門派的不恭敬,也是對一種拳術的不恭敬――拳法在傳統道德觀念的習武人心中就是一種信仰。神槍沙子龍就是這種人,所以他寧可跟過去一刀兩斷,不收徒,把“那條槍和那套拳都跟我入棺材”,也不願苟且地用功夫媚俗。
那些小輩的轉變也證實了他們確實對拳術無信仰。王三勝等人曾經一直對外吹捧沙子龍,只為抬高自己,也為引來挑戰者讓沙子孔出手,他們便可見幾招高術。某次賣藝時,王三勝遇見了一位功夫深的老者,於是向之挑戰,被打敗,遂引之見沙子龍,正合之心意。不管老者如何費口舌,還練了幾趟查拳,沙子龍都客氣著不應戰,也鐵了心不傳藝,使得老者悻悻離去。而後王三勝等人轉而吹捧老者,貶沙子龍,同樣為了抬高自己――至少他跟老者分了勝負――不像沙子龍不敢應戰也不敢放狠話。

揭示這種無信念、無原則的,追名逐利的人性弊病,也符合老舍一貫批判現代都市文明病的創作主旨。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沙子龍到底還是碰上了個對拳術有信仰的人,即那位老者,但他仍然堅定地封拳,做得這麼絕,也是對時代的絕望。正如小說結尾描寫的,沙子龍在夜闌人靜的晚上一口氣刺完六十四槍,拄槍望著星空,摸著涼滑的槍桿微笑說“不傳,不傳”,老舍淡淡的筆調渲染了主人公深深的寂寞和絕望。


不能不說沙子龍對時代的絕望是狹隘的。世事無常,宇宙萬物都在演變,因為習以為常的世道變了,就要把先人智慧的積澱塵封,這是很淺薄、不透徹的思維。若如此,那麼現今中國武術人挖掘傳統武術實戰精髓的意義何在?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為尚派形意拳傳人韓瑜 圖片來自網絡


沙子龍表現出的絕望,大概源於老舍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不信任乃至排拒,這其中也包含著,當時人性在現代都市文明的弊病中而腐敗的真實現象。對這種現象的批判與剖析在《駱駝祥子》裡尤為深刻,在老舍其他的短篇小說中也有體現。而與那個時代別的優秀的寫鄉土都市的作家不同,老舍挖掘了武林這個特殊社會結構在新時代下的沒落,因為老舍也是習武之人,他有武術情結。

而老舍通過展示這逝去的武林,更主要的目的是以傳統文化的一角來揭示在現代都市化文明中,優秀的、純樸的傳統文化與道德風尚被消磨、扭曲、湮沒。因此,《斷魂槍》的基調是失意的、悲涼的、絕望的。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為薛巔 象形術 圖片來自網絡



於是可以說,老舍1935年發表的《斷魂槍》所渲染的武林命運並非真實的全貌,那個時代也沒有那麼不堪。

天津的中華武士會1912年成立,同時代的南方還有精武體育會,都是民間拳師的聯盟。他們一直傳承和借鑑著祖先的拳術精髓,正如李連杰電影《精武英雄》裡船樾文夫所說“把體能推到極限”。整個民國,出現了不少武技入神品的民間拳師。1933年國民黨抗日的喜峰口戰役中,前期的肉搏戰,中國軍人用大刀擊潰了日軍。傳授軍隊刀法的,就是當時的形意拳門人。

讀老舍《斷魂槍》:武林雖逝,武魂不滅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斷魂槍》旨在文化批判,但在中國現代小說初期的發展過程中,它把武林、國術的一個側面留在了文學世界裡,留下了老舍,一個文人,對國術的感情。因此,我們很應該感謝老舍。而且,既是練家子又可稱為語言大師的老舍,深知槍術是國術的根,唯有日久苦練才能功深,於是為國術留下了金句――小說中那位查拳老者說的“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現仍在傳武人口中耳熟能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