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启用“满月”,资深护士感叹经历太多“第一次”

4月16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满月”。迟巍没想到,自己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了,在这里还能经历那么多“第一次”。

有人说,方舱医院里有中国最好的医患情。迟巍觉得,小汤山也是如此。47岁的迟巍是北京儿童医院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她说,在小汤山的每一天,都收获着不同的感动。

事实上,她的全情投入,她的爱心、热心、细心,也感动着跟她接触的每一个人。

小汤山里的“第一次”

3月18日,支援小汤山第3天。下午5点,迟巍该下班了。3—7新建病区的传呼机突然响了起来:“马上有一批待筛查人员要入住!”。迟巍放弃下班,和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洁副护士长、呼吸二科主管护师王华营一起留了下来。

这是病房布置妥当以来,第一次接收待筛查人员,一下就是集中收17个。大家虽然摩拳擦掌,但心里多少有些担心。取咽拭子,这项风险较高的工作,也需护士完成。

“担心、紧张都非常能理解,但我相信大家肯定没问题。我们的防护级别很高,安全性不用担心!”迟巍安抚道。“这次取咽拭子,大家都没有过经验,我先来。”

当晚,和待筛查人员面对面10厘米左右的距离,迟巍操作34次取咽拭子的动作。17位待筛查人员,她一人完成,旁边站着护士姐妹们观摩。

图片

这也是她第一次取高传染性病毒的咽拭子。“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的。但这件事得有人做,这个时候,我肯定得上,”迟巍说,这是让大家安心最好的方式。

“我们当时真的很震撼。她那份的勇气和担当,还有专业精神,真把我们感动了。”张洁没想到,身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的迟巍,不仅病房管理经验丰富,流程一丝不苟,技术操作也如此专业。之后,再没人畏惧取咽拭子。

当天忙完回到驻地酒店,已是凌晨两点。第二天早上6点多,迟巍又收拾妥当,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临走前,她帮队员们领好了早饭,放在房间门口。

这天下午3点左右,迟巍接到另一个病区的“求助”信息:有位3岁女孩,需要抽血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但第一针没成功,想请北京儿童医院的专业护士过去支援。

小女孩一直把手背在身后,听到扎针就大哭,一通乱蹦,踢掉了迟巍的面屏。迟巍一步步,耐心做思想工作,承诺“只扎一针”,终于把小女孩安抚了下来。一针下去,血顺着针管出来了!临走前,小姑娘跟迟巍击掌庆祝。

图片

“这是我第一次身穿防护服,眼戴护目镜,穿着双层手套,为小宝贝穿刺。‘一针见血’的承诺,真的压力山大,能成功太开心了!”迟巍很兴奋。

支援小汤山的31天里,迟巍经历着很多这样的“第一次”: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做支书工作;第一次为别人疏通马桶,第一次穿成人纸尿裤,第一次当“知心姐姐”为客人打开心扉……

迟巍觉得,所有人生中的这些“新增项”,无论大小,都弥足珍贵,终身难忘。

手机里的特殊合影

迟巍平时不爱照相。这一个月,手机里存的照片,比以往1年都多。里面的合影,故事最多。

图片

这是一张隔着观察窗的“比心”照,来之不易。观察窗里的邱女士,50多岁,左手举过头顶,是迟巍和队员们挂念最多的人;观察窗外,迟巍、张洁右手举过头顶,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留观/EICU护士长高京燕半蹲着比“耶”。

邱女士刚到小汤山时,总是躺着床上,不爱说话,一动不动,但每天都追着问检查结果。迟巍看着心疼。“越是这样的人,我就越想接近她。”

“您吃早饭了吗?”“您有什么不舒服吗?”“需要什么跟我说”……迟巍总是刻意找机会去病房里看她。张洁、高京燕对她也是格外关注。

“您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吗?为什么也来支援了呢?”终于,邱女士主动开口了。她觉得,迟巍超出她对一位护士的想象,疏通马桶、送餐等等,怎么啥都会干。

“疫情期间,不分成人儿童,我们都想出一份力,”迟巍说。话一打开,两人就聊了很多。她的焦虑、遗憾和海外经历,一股脑儿都跟迟巍倾诉了。

邱女士很担心CT上的结节。“医生说了,这不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只是说明您的肺部以前有点小毛病。就好比咱们的手被划了一刀,会留下疤痕一样。”“您这样一说,我就听懂了,也就放心了。”

两人熟了之后,邱女士告诉迟巍:“我就知道您会来找我,我也特别想见到您。”

得知自己可以出院了,邱女士提出:“我真的挺想抱抱你们的,但条件不允许,我们就隔着窗户拍张合影吧!”于是,有了这张特殊的照片。邱女士还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深深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不仅医治身体更是医治心理,我深感有幸遇到儿童医院如此棒的医护人员”。

就这样,迟巍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融化着归国人员或轻或重的紧张、焦虑。领待筛查人员去做CT的路上,送他们出院的走廊里,等待120到来的病房楼前……都留下她和他们的合影。她感觉自己护士的身份里,多了一份心理抚慰的角色。

图片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病房护士长刘静对此一点都不意外。她与迟巍共事14年,知道她一直擅长“话疗”。“再不好沟通的患儿和家长,迟巍都能打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配合治疗。”

迟巍体会到,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多用心一点,他们都能感受到。他们也把对迟巍和队员们的感谢放在双手抱拳里,放在深深的鞠躬里,也放在感谢信里。“隔离匆忙,身边只有一盒巧克力比较看得过眼,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她们已经来了三周,不能回家,见不到亲人,可她们却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您们才是这和平年代最美的逆行者”……

平时就敢啃“硬骨头”

“作为医疗队长,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帮我们打理得井井有条。”高京燕说,“迟巍经验丰富,不是病区的护士长,但她一方面非常谦虚,一方面又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一门心思只想跟大家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

而在王华营看来,迟巍就是大家的定盘星、主心骨。“最难最危险的事儿,她都抢着干,真的是亲力亲为,言传身教,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其实,迟巍在平时,就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拼命三郎。通过一个个假阳性个案追踪,她曾“复盘”制定了一套儿童血培养的护士采血规范,并被写入相关专家共识。

担任感染内科病房护士长时,危重病人来了,她都是主动参与抢救,坚守一线并做好每个细节;传染病患儿来了,她主动去抽血打针;满身皮疹的患儿来了,她没有丝毫犹豫,从头发到脚跟给他抹润肤霜……在迟巍的心里,从来就没有“退缩”“畏难”这两个词。

3月15日,医疗队出征那天,是迟巍女儿的生日。她感到抱歉,不能陪女儿,女儿笑着回了一句:“我以前过生日,您也老不在呀”。有一天,迟巍看到女儿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她的报道,配文是“榜样就在身边”。她心里暖暖的。

来之前,迟巍没敢告诉母亲。4月3日,清明节临近,要去给父亲扫墓,她瞒不过去了。老人家听完说:“我就知道你一定有事瞒着我。这是好事儿,我支持!”4月23日,是父亲去世一周年忌日,她还是回不去。她计划定一束花,让爱人带过去,替她跟父亲说几句话。

图片

“其实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这是我们国家伟大的地方,”迟巍说,她还记得给维修工人小杜把国旗贴在他左胸上,他说的那句“您这是为了让祖国离我的心脏更近吗?谢谢您!”“我们医护人员逆行是责任,但小汤山还有很多了不起的维修工人、保洁大姐、外卖小哥,他们靠的是勇气,更值得敬佩和尊敬。”

总有人对迟巍说:看着你个头不高,怎么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迟巍觉得自己是“真没干够”。“我今年47岁,党龄7年。来小汤山也好,平时也罢,都绝不是心血来潮,就是内心的一份执念。”

这份执念的名字,叫“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