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文/张强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作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的很多词作几乎都是像在泪水中浸泡过一样,伤感无比。“文如其人”,这其实是与词人的性格气质分不开的。一方面,秦观才气纵横,在“苏门四学士”中最受苏轼推崇,被苏轼赞为“有屈、宋之才”。

可是,另一方面,作为苏轼最得意的弟子,秦观也受苏轼牵连,屡屡遭遇贬谪,一生都处在失意困顿之中。相对于其他三位弟子(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而言,秦观一生的遭遇和苏轼最像。但不幸的是,面对命运的坎坷,他却没有苏轼的旷达乐观。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于是,在一次次贬谪中,多愁善感的秦观变得愈发忧郁了。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就是“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今天,“文化点心铺”要与大家分享一首秦观的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全词如下: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这首词流传千古,堪称是宋代最伤感的一首词作,词尾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是催泪。公元1097年,将近50岁的诗人因新旧党争,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被贬为监州酒税。不久,又被贬到湖南郴州,失去了所有官爵和俸禄。

即便如此,朝中的奸臣仍旧不肯放过秦观,又将他从郴州贬到广西横州。这首词就是词人离开郴州前写下的。当时,苏轼看了这首词后,哀痛不已,心中涌起一股不祥之感。事实上,写完这首词不到三年,秦观就在满腹忧愁和无限悲愤中去世了,令人扼腕叹息。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秦观死后,苏轼把这首词题在扇叶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不同于苏东坡的达观与自如,被贬郴州的秦观,整个人被迷雾般的忧伤笼罩。春寒料峭的时节,烟锁重楼,月色凄寒,秦观对着一盏寒灯,听窗外杜鹃声声哀鸣。

想必,此时漂泊异乡的词人,一定会对生命的无常、人生的无奈有深刻的体会吧。词作上阕写谪居中寂寞凄寒的环境,融情于景,凄楚迷茫。首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出语便伤感迷离。夜雾笼罩一切,一片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其实,楼台、津渡不一定是词人眼前所见之景,而是由词人内心的无处宣泄的愁绪约幻化而成。而“桃园”一语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表明词人内心离世厌俗的情感。而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又将情景拉入悲凉谷底,写尽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

词作下阙首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是说:远方的亲友不远万里给词人送来安慰,却没有减轻他的忧愁,反而让他心中的离愁别绪愈发深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是古人寄书信表达情意的两个著名典故。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身在他乡的游子,接到远方亲友的安慰,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事情。词人为什么反而更加忧愁呢?因为当时作者身遭贬谪,又临近暮年,自然北归无望。看到亲友的问候书信,他越发回忆往昔,也越发哀叹今日的困苦,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最后,词人悲痛到极点,面对眼前山水,不禁痴痴地问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失神落魄,无人可以倾诉,于是便面对着眼前的郴江说道:郴江啊,你本来悠然自得地围绕着郴山静静地流淌,又是为了什么要向潇湘而去呢?真是多么无奈,多么哀婉!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关于这一句,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词人在自问自叹自己好端端的一个读书人,饱读诗书,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就像郴江本来应该绕着郴山流淌一样。可是,自己却无端被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漩涡中去,陷入绝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百年来,这个千古名句赚取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眼泪,也让秦观这个“千古伤心之人”得到了无数后人的同情。关于一句,亲爱的读者,您是怎样理解的呢?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