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項羽兵敗垓下與三軍士氣有關嗎?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孫子兵法》中土氣理論的核心。所謂“士氣就是將士的勇敢精神。

在軍爭中,最終決定勝負的不是單純的數量對比,精神上的勇氣也起著重大作用。將士是軍爭的根本,而將士則以志氣為根本。軍事爭戰中可以遭受某種挫折,但士氣不可以頹敗。士氣也可能因環境困絕而低落,而必勝於敵人的信念不可受挫。具有必勝之志,果敢善戰,則無戰不勝;具有昂揚之氣,剛毅不屈,則無徵不服。


楚漢爭霸,項羽兵敗垓下與三軍士氣有關嗎?

項羽兵敗,虞姬自刎


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漢議和,劃鴻溝為邊界,“中分天下”。一個月後,項羽領軍東歸。劉邦也想回西部去。謀臣張良、陳平動諫道:“天下三分之二已歸我們所有,目前楚軍糧草不足,士兵疲乏,正是滅項羽的大好時機,豈可養虎遺思。”劉邦突然醒悟:剛訂和約,項羽引兵東撤,一定疏忽麻痺,確實是天賜良機。他火速彙報會人令韓信、彭越同時出兵,自己親率大軍追擊楚軍,合力滅楚。但是韓信、彭越均未發兵。劉邦孤掌難鳴,於固陵追上項羽,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無奈,只得採用張良的計策:裂地分封。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使者一到,韓、彭二人果然領兵來會師。

楚漢爭霸,項羽兵敗垓下與三軍士氣有關嗎?

劉邦像


公元前202年十ー月,漢大將劉賈渡準河入楚地,誘降九江守將,兵圍壽春。韓信西進佔彭城,項羽四面受敵,轉戰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南)。劉邦軍緊緊跟來,四面圍上。

劉邦將會合後的30萬大軍統統交給韓信指揮,韓信佈下十面埋伏,將項羽重重包圍在垓下。但項羽此時尚有十萬人馬,八千子弟兵,他堅守大營不出戰,韓信一時也無法取勝。

楚軍被困日久,糧食漸漸吃光,隆冬之際寒風凜測,飢寒交迫,軍心不穩。這一天晚上,夜深人靜,突然從漢營飄來一片楚歌,且伴有簫聲甚是淒涼哀怨:“寒夜深冬兮,四野悄霜。天高水固兮,寒雁悲愴。最苦成邊兮,日夜彷徨……”項羽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漢軍難道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他們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楚人?”

楚歌仍不斷地傳來,聽得清清楚楚:“雖有田羅兮,誰與之守?鄰家酒熱兮,誰與之嘗?白髮倚門兮,望穿秋水。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

楚軍將士不禁潸然淚下,這悲涼悽苦的歌聲使他們想起了家園,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與妻兒……歌聲徹底動搖了項羽的軍心,三三兩兩的楚軍士兵開始逃離楚營,到後來竟整批整批地逃跑,大將季布、鍾離昧等也相繼溜走,連項羽叔父項伯也去投奪張良。眼見敗局已定,誰也不願意再在這裡等死了。一夜之間,數萬大軍剩下一千多人。

楚漢爭霸,項羽兵敗垓下與三軍士氣有關嗎?


項羽無計可施,借酒澆愁,唱起了一首悲涼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驩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夫人十分悲痛,持劍起舞作歌,歌畢自刎,其兄大將虞子期也引劍自刎,死在妹妹身旁。項羽率八百餘騎突出重圍,又於烏江邊被漢軍追上,項羽自刎而死。

其實,項羽不知,那晚在漢營中唱楚歌的不全是楚地人,乃是張良佈置的“攻漢心奪氣”之策。張良把在楚地的英布的和江士卒全分散到各營,讓他們教所有的漢軍將士唱楚歌,目的就是瓦解項羽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