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陳勝、吳廣點燃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終於摧毀了曾經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立即派蕭何把秦朝的檔案、律令、戶籍等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為以後奪取江山,重建封建王朝準備了必要條件。同時,為解脫“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的現狀,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讓秦的地方官繼續留任以維持社會秩序。而後,劉邦接受樊噲、張良的建議“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劉邦入關後所採取的系列措施,對迅速穩定社會秩序,避免滅國之後的屠殺與混亂,起了積極作用。因此“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從而為劉邦在日後的楚漢相爭中最後戰勝項羽,奠定了基礎。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相反,項羽卻恃其強,倒行逆施,不顧人民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是這種原因,在楚漢相爭中,出現了劉邦由弱而強終即帝位;項羽由強到弱,直至兵敗垓下,自刎而亡。這一結局之出現並不是如項羽所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恰恰相反,劉邦能審時度勢,順應人情,而項羽則自恃其強,剛愎自用,殘暴不仁,不顧客觀的歷史規律,一意孤行。劉、項的興亡,由此可略見端倪。

那麼我們來談談項羽兵敗垓下

一、項羽破壞統一,製造分裂,在政治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秦末農民起義,只是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而不是反對統一,相反,人民在飽嘗諸侯混戰之苦後,迫切要求統一。正因為秦始皇及二世的殘暴統治,致使秦的統治僅僅維持十五年便被人民推翻了。劉邦適應人民的要求,約法三章,取消暴秦苛法,維護社會秩序,給人民以安定的生活環境,從而得到人民之擁護。

可是項羽卻自恃其強,不顧人民對統一的強烈要求,竟然裂土分疆,分封諸王。名義上尊懷王為義帝而“實不用其命”。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然後按其個人好惡分封諸王。把關中人民擁護的劉邦,趕到漢中封為漢王,而把關中之地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這三個人統率秦軍二十萬眾投降項羽後,被項羽在新安坑殺,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一些乘機起義反秦的舊貴族,也被分封為王。先後一共封了十八個王。

這種裂土分封本身就是歷史的大倒退,何況分封時項羽又是以其個人感情之好惡為標準,凡是項羽的親信分在好地方,而一些本該封王的卻未受封。這就必然引起割據勢力之不滿,尤其是手中握有重兵的劉邦、田榮、彭越、陳餘四人最為突出。劉邦對項羽毀懷王與諸將之約,把自己趕到巴、蜀、漢中而把關中之地分給秦國的三個降將一事不滿,但又迫於項羽的軍事壓力而無可奈何。手握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榮,更是懷恨在心。因此,分封之後不久,便發生分封諸王之間的戰爭。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田榮倚重兵逐走齊王田都,擊殺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盡握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陳餘發兵進攻常山王張耳。人民再度陷於戰火之中。人民經歷長年戰亂,要求統一,反對分裂;要求和平,不願戰爭。項羽裂土分封,再陷國家於分裂。這種妄圖使歷史車輪倒轉的行為,在政治上首先遭到人民的反對而失去人心,成為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項羽為人殘暴,是暴秦政治的繼續。

暴秦的統治,使“天下苦秦久矣!”人民迫切希望擺脫秦的殘暴統治。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而後封閉宮室府庫,還軍霸上之舉,大受人民歡迎。

項羽雖然也參加並領導農民起義,但並沒有吸取秦滅亡之教訓。在反秦戰爭中,項羽所到之處,使用滅絕人性的殘酷屠殺手段。入關後“引兵西屠城陰,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婦女”,殺貴族八百餘人,文武官員四千多人,項羽之暴行怎能不使秦民失望。

公元前205年,項羽進攻田榮,殺死田榮後,又“燒夷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所過,多所殘滅”。在戰爭中大量坑殺降卒,戰後又大肆殘害無辜百姓,這必將引起人民之痛恨而激起日益強烈的反抗。田榮失敗後,其弟田橫便收集散兵,聚眾達數萬人,與項羽爭戰,相持不下,從而給劉邦擁兵東進造成了極為有利的時機。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項羽因殘暴而失人心,韓信指出:“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歷史記載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陰陵而迷失道路,當他向老農問路時,老農故意指了一條絕路,使項羽陷入於大澤之中,不能出來,以致事敗身死之事,這不正是項羽生人心之最好寫照嗎?

三、項羽專橫跋扈,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致使許多人才離楚歸漢。

在鴻門宴前,范增分析了劉邦的所作所為,認為“此其志不再小”,建議“急擊勿使”,鴻門宴上范增讓項羽殺死劉邦以絕與其爭天下之人。但項羽不聽勸告,以為劉邦在自己強大武力的威脅下已臣服於自己,便放劉邦回營。

韓生曾以“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勸項羽留在關中,項羽缺乏政治遠見,為炫耀自己,竟然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由,加以拒絕,“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失去地利。項羽剛愎自用,對部下良策,不認真考慮,致使多少奇才能士離楚歸漢。

韓信,世之奇才。項梁起兵反秦,韓信歸附項梁,項梁兵敗後又歸附項羽,韓信給項羽謀劃了多條計,但是項羽不採用,終於使韓信離楚而歸漢,後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陳平曾為項羽打敗殷王使之投降,為此項王任命陳平為都尉並“賜金二十鎰”。可是,後來劉邦攻佔殷,項羽大怒,竟遷罪於定殷的將士,準備殺害。陳平恐受害便在修武投歸劉邦,當日被劉邦封為都尉,使為參乘、典獲軍,雖有多人勸諫,而劉邦不為所動,陳平大受感動,畢生為漢王效力。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以上數例可見,項羽不能知人善用。相反,劉邦能知人善用,聽言納諫,並利用項羽猜忌多疑的心理特點,離間項羽與其部下的關係。

項羽部下大將鍾離昧為項羽立下很多戰功,劉邦派陳平散佈“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土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對鍾離昧產生懷疑,迫使鍾離昧離開項羽。公元前203年四月項羽軍把劉邦圍困於滎陽,劉邦請和,項羽謀士勸項羽急攻滎陽,劉邦為分化項羽與范增的關係,故意設置圈套,項羽果然中計,對范增產生猜疑,不接受范增提出迅速進攻滎陽的建議。范增十分氣憤,對項羽說:“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劉邦成功地分化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

由於大量人才的流失,使項羽的力量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連九江王英布也被劉邦爭取,項羽日漸孤立,終於導致不可挽救的失敗。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四、項羽自恃武力,缺乏長遠的戰略考慮。

項羽自恃“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力,欲圖霸業,缺乏奪取政權建立一統天下的思想準備。進關後,又盲目燒殺,沒有據險而王關中,做日後成就帝業的根本之戰略準備,反而把關中之地三分於秦之降將,把與他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劉邦封在進可攻、退可守的巴、蜀、漢中。劉邦起兵於沛,士兵盼望東歸故鄉,劉邦便以東歸做為鼓舞調動將士作戰積極性的手段,以秦人痛恨的秦之三降將為征服對象,利用項羽、田榮交戰的時機,進軍關中。在關中人民的支持下,趕走三個降王,佔據關中,使他具有了與項羽對抗的力量。項羽僅憑其強大的武力和自己的勇猛兇悍,在多次戰鬥中取得了勝利,但他無視群眾的力量,殘酷屠殺,激起各地民眾的強烈反對,戰爭中劉項力量的對比逐漸發生變化。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劉項之間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劉邦屢戰屢敗,身受重傷十二次,但最後則以垓下一戰而定勝負。勝與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劉邦有關中做根據地,有蕭何替他留守,輸送兵卒糧餉,每戰後常能得補充,而項羽不得民心,後備不足,補給困難,當劉項在滎陽交戰時,糧草被彭越率兵截斷,楚軍缺乏糧草,項羽又不接受范增等人急攻滎陽的建議,卻與劉邦講和,以鴻溝為界,彼此罷兵。而後,項羽帶著軍隊回彭城。

和議對劉邦來說只是個緩兵之計,當項羽退兵時,劉邦卻乘機約集韓信、英布、彭越各路軍隊,由韓信統兵,蕭何、陳平負責糧草供應,於公元前202年將項羽軍包圍在垓下。項羽“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項羽夜聞四面楚歌,楚國士兵聽到家鄉的歌聲,眼看營內無糧,外無救兵,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楚軍逃亡,日漸增多。連項羽的叔父項伯都偷偷地投奔張良。項羽見大勢已去,突圍而走,“至東城,乃有十八人,”項羽回憶從自己起兵反秦到垓下之戰的近八年中“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引兵退至烏江。

滅秦稱霸的項羽,對比劉邦優勢明顯,為什麼最後兵敗垓下?

烏江亭長請項羽渡江,但項羽想到“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便拔劍自刎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