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陈胜、吴广点燃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终于摧毁了曾经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立即派萧何把秦朝的档案、律令、户籍等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以后夺取江山,重建封建王朝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为解脱“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的现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让秦的地方官继续留任以维持社会秩序。而后,刘邦接受樊哙、张良的建议“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入关后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对迅速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灭国之后的屠杀与混乱,起了积极作用。因此“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从而为刘邦在日后的楚汉相争中最后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相反,项羽却恃其强,倒行逆施,不顾人民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这种原因,在楚汉相争中,出现了刘邦由弱而强终即帝位;项羽由强到弱,直至兵败垓下,自刎而亡。这一结局之出现并不是如项羽所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恰恰相反,刘邦能审时度势,顺应人情,而项羽则自恃其强,刚愎自用,残暴不仁,不顾客观的历史规律,一意孤行。刘、项的兴亡,由此可略见端倪。

那么我们来谈谈项羽兵败垓下

一、项羽破坏统一,制造分裂,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秦末农民起义,只是反对秦朝的残暴统治,而不是反对统一,相反,人民在饱尝诸侯混战之苦后,迫切要求统一。正因为秦始皇及二世的残暴统治,致使秦的统治仅仅维持十五年便被人民推翻了。刘邦适应人民的要求,约法三章,取消暴秦苛法,维护社会秩序,给人民以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得到人民之拥护。

可是项羽却自恃其强,不顾人民对统一的强烈要求,竟然裂土分疆,分封诸王。名义上尊怀王为义帝而“实不用其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然后按其个人好恶分封诸王。把关中人民拥护的刘邦,赶到汉中封为汉王,而把关中之地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这三个人统率秦军二十万众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在新安坑杀,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一些乘机起义反秦的旧贵族,也被分封为王。先后一共封了十八个王。

这种裂土分封本身就是历史的大倒退,何况分封时项羽又是以其个人感情之好恶为标准,凡是项羽的亲信分在好地方,而一些本该封王的却未受封。这就必然引起割据势力之不满,尤其是手中握有重兵的刘邦、田荣、彭越、陈余四人最为突出。刘邦对项羽毁怀王与诸将之约,把自己赶到巴、蜀、汉中而把关中之地分给秦国的三个降将一事不满,但又迫于项羽的军事压力而无可奈何。手握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荣,更是怀恨在心。因此,分封之后不久,便发生分封诸王之间的战争。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田荣倚重兵逐走齐王田都,击杀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尽握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陈余发兵进攻常山王张耳。人民再度陷于战火之中。人民经历长年战乱,要求统一,反对分裂;要求和平,不愿战争。项羽裂土分封,再陷国家于分裂。这种妄图使历史车轮倒转的行为,在政治上首先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失去人心,成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项羽为人残暴,是暴秦政治的继续。

暴秦的统治,使“天下苦秦久矣!”人民迫切希望摆脱秦的残暴统治。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而后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之举,大受人民欢迎。

项羽虽然也参加并领导农民起义,但并没有吸取秦灭亡之教训。在反秦战争中,项羽所到之处,使用灭绝人性的残酷屠杀手段。入关后“引兵西屠城阴,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妇女”,杀贵族八百余人,文武官员四千多人,项羽之暴行怎能不使秦民失望。

公元前205年,项羽进攻田荣,杀死田荣后,又“烧夷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所过,多所残灭”。在战争中大量坑杀降卒,战后又大肆残害无辜百姓,这必将引起人民之痛恨而激起日益强烈的反抗。田荣失败后,其弟田横便收集散兵,聚众达数万人,与项羽争战,相持不下,从而给刘邦拥兵东进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时机。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项羽因残暴而失人心,韩信指出:“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历史记载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阴陵而迷失道路,当他向老农问路时,老农故意指了一条绝路,使项羽陷入于大泽之中,不能出来,以致事败身死之事,这不正是项羽生人心之最好写照吗?

三、项羽专横跋扈,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致使许多人才离楚归汉。

在鸿门宴前,范增分析了刘邦的所作所为,认为“此其志不再小”,建议“急击勿使”,鸿门宴上范增让项羽杀死刘邦以绝与其争天下之人。但项羽不听劝告,以为刘邦在自己强大武力的威胁下已臣服于自己,便放刘邦回营。

韩生曾以“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劝项羽留在关中,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为炫耀自己,竟然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为由,加以拒绝,“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失去地利。项羽刚愎自用,对部下良策,不认真考虑,致使多少奇才能士离楚归汉。

韩信,世之奇才。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归附项梁,项梁兵败后又归附项羽,韩信给项羽谋划了多条计,但是项羽不采用,终于使韩信离楚而归汉,后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平曾为项羽打败殷王使之投降,为此项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赐金二十镒”。可是,后来刘邦攻占殷,项羽大怒,竟迁罪于定殷的将士,准备杀害。陈平恐受害便在修武投归刘邦,当日被刘邦封为都尉,使为参乘、典获军,虽有多人劝谏,而刘邦不为所动,陈平大受感动,毕生为汉王效力。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以上数例可见,项羽不能知人善用。相反,刘邦能知人善用,听言纳谏,并利用项羽猜忌多疑的心理特点,离间项羽与其部下的关系。

项羽部下大将钟离昧为项羽立下很多战功,刘邦派陈平散布“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土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对钟离昧产生怀疑,迫使钟离昧离开项羽。公元前203年四月项羽军把刘邦围困于荥阳,刘邦请和,项羽谋士劝项羽急攻荥阳,刘邦为分化项羽与范增的关系,故意设置圈套,项羽果然中计,对范增产生猜疑,不接受范增提出迅速进攻荥阳的建议。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刘邦成功地分化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由于大量人才的流失,使项羽的力量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连九江王英布也被刘邦争取,项羽日渐孤立,终于导致不可挽救的失败。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四、项羽自恃武力,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力,欲图霸业,缺乏夺取政权建立一统天下的思想准备。进关后,又盲目烧杀,没有据险而王关中,做日后成就帝业的根本之战略准备,反而把关中之地三分于秦之降将,把与他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刘邦封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巴、蜀、汉中。刘邦起兵于沛,士兵盼望东归故乡,刘邦便以东归做为鼓舞调动将士作战积极性的手段,以秦人痛恨的秦之三降将为征服对象,利用项羽、田荣交战的时机,进军关中。在关中人民的支持下,赶走三个降王,占据关中,使他具有了与项羽对抗的力量。项羽仅凭其强大的武力和自己的勇猛凶悍,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无视群众的力量,残酷屠杀,激起各地民众的强烈反对,战争中刘项力量的对比逐渐发生变化。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刘项之间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但最后则以垓下一战而定胜负。胜与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有萧何替他留守,输送兵卒粮饷,每战后常能得补充,而项羽不得民心,后备不足,补给困难,当刘项在荥阳交战时,粮草被彭越率兵截断,楚军缺乏粮草,项羽又不接受范增等人急攻荥阳的建议,却与刘邦讲和,以鸿沟为界,彼此罢兵。而后,项羽带着军队回彭城。

和议对刘邦来说只是个缓兵之计,当项羽退兵时,刘邦却乘机约集韩信、英布、彭越各路军队,由韩信统兵,萧何、陈平负责粮草供应,于公元前202年将项羽军包围在垓下。项羽“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项羽夜闻四面楚歌,楚国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声,眼看营内无粮,外无救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楚军逃亡,日渐增多。连项羽的叔父项伯都偷偷地投奔张良。项羽见大势已去,突围而走,“至东城,乃有十八人,”项羽回忆从自己起兵反秦到垓下之战的近八年中“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引兵退至乌江。

灭秦称霸的项羽,对比刘邦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兵败垓下?

乌江亭长请项羽渡江,但项羽想到“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便拔剑自刎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