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宮第一案,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到底去哪了?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一共四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然後發生了著名的靖難之役,皇位便被他自己的親四叔給搶走了。而被搶走皇位的建文帝的下落,卻成為了一樁疑案,引得後世眾說紛紜。現在流傳比較廣泛的就有兩種說法,我們來看一下。

明宮第一案,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到底去哪了?

建文帝 朱允炆


第一種:自焚而死

根據永樂年間史書的記載,繼位後的建文帝採用了齊泰(兵部尚書)和黃子澄(太常寺卿)的謀略,決定削藩。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朱允炆就開始著手,先後對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動手,在一年之內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個目標。

明宮第一案,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到底去哪了?

明成祖朱棣


朝廷知道朱棣是最棘手的,因此不敢大張旗鼓的行動,但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

可是朱棣不敢輕舉妄動啊,因為自己的三個兒子還在南京城裡做人質的啊,所以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

直到1399年6月朱允炆才准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燕王這才決心抗命朝廷了。

1399年7月末,燕王抓到了一個把柄,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對峙。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ì)與曹國公李景隆大開城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

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心中心灰意冷,明知必死,便下令焚宮,頓時火光沖天,建文帝便和馬皇后,以及嬪妃侍從們跳入火中自焚。

在燕王軍隊抵達後,撲滅火勢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據太監說它們是建文帝、馬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史書記載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本紀》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公然,若是發呆耶!《太宗實錄》

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

第二種:出家為僧

明宮第一案,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到底去哪了?

建文帝 朱允炆


另一種說法是,朱允炆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一帶。出家當了和尚,自稱應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詩話,終了一生。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鞭策自己。希望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但後來他慢慢地發現,自己數數管理國家的能力的確勝過自己,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有聯為證:“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輕風吹拂著平靜的心,沉醉於大自然之中,哪還管什麼皇權富貴,都是過眼雲煙。

多年以後,朱允炆觸景傷情,詠聯一副:“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嶽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後,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