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了,等得起,守得住,是一流的智慧

——读《曾国藩》


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一天几个闺蜜一起群聊,其中一个发来了一段话。

“15岁时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时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呀。18岁时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28岁时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呀。”

当时,听了这段话很受感动,并纷纷下决心,要坚持一件事,心想着一定能有所作为。

然后从2016年至今,唯一坚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平均一周一本书的速度,不快不慢,偶尔会停下来写写读后感,品味每一本书的背后意义。而今,对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的书不在多,而在精,也会对一本书重复翻看,每读完一遍便会有新的收获。

近日,尤其喜欢读各个人物的传记,前段时间读完《乔布斯传》。如今又看了《曾国藩传》,对对之前课本上关于洋务运动、平定太平天国等事件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其实,你没有天分又平庸一事无成,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应该也是大多数人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切身感受。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晚上进来的小偷在房梁上想等着他睡着觉之后再动手,谁知道他总是背不过那一段文字,重复的次数小偷都背过了,最后小偷跳下房梁鄙视的冲着曾国藩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他的天分确实不高,但是一生的成就却很高,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也被毛泽东、蒋介石等奉为偶像。

他一介书生,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培养水军,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寻找救国之路;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他好像无所不能,他是如何成就不同领域出色的自己?

每日自我总结

曾国藩善于总结,他通过每天写日记的方式来反省、改进,以圣人的要求严于律己,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他戒了烟、改了色、收了脾气,最终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

曾国藩的烟瘾很重,但最后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戒除,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他说,像吸烟有形有迹,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但如果是性格的缺陷,却需要再与自我的抗争中,战胜心中的另一个自我,而大多时候,会以失败而终,因为人魔太难克服。

曾国藩对问题看得太透彻,在起起伏伏的仕途中,他用自己执着的韧劲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同僚、民众的认可,但是在处理和入侵者的关系上,却给大家落下一个叛徒、卖国贼的印象。

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深刻反思后认识到,中外军事力量的差距,正面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的结果是清政府一败俱伤,还得赔钱割地;因此,他主张和,这在很多人看来,即使两败俱伤也要反抗,也要战斗,这是爱国的表现。

但在曾国藩眼里,他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利益争夺,更是大清朝未来的发展,他想积蓄力量,他引进西方枪炮技术,安排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他深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但这些都不被认可,还遭到了最亲密的朋友疏远,可能有远见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


坚守做人原则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讲求一个“诚”字,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及向徒弟传授做事经验时,首先提到的都是诚实,在外交方面,曾国藩所提倡的原则也是以诚相待,外国人也是人,只有真诚对待,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才能最大程度争取自主权益。

曾国藩从来都是从大局着手,在清政府下令让他出兵支援南京围剿的太平军时,他敢于和政府对抗,因为他深知,时机不到,即使要支援的人是他的好友,他定着外界的各种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一次围剿时,左宗棠落井下石减少他的军队军饷时,他虽然痛恨,从此跟他决裂,但是在左宗棠出征需要粮草救助时,曾国藩仍然慷慨解囊,这让左宗棠非常感激。

曾国藩一辈子都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他的家书中提到,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兢兢业业,毫无怨言,为大清朝毫无私心的奉献着一切,却屡遭怀疑,他懂得做任何事都讲求的度,在剿灭太平军时,他主动削弱兵权,以示昭昭之心,以退为进,他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取舍。

即使这样,他的努力并没有让整个朝廷死灰复燃,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

一代伟人的落幕,一个国家的衰亡,他,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这一切空空如也。

而他用一生的风风雨雨总结的“莫问收获,但为耕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等无数至理名言,也教会了世人如何做人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