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连城诀》又名《素心剑》,创作于1963年,是金庸先生中后期的一篇小说。该小说风格迥异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整体气氛阴暗压抑,色调灰暗。相较于金大侠的其余小说,《连城诀》走的明显是"暗黑虐心"路线。这种风格导致很多人都不忍再读,因为它对人性中丑恶面的赤裸裸揭露,已达耸人听闻的地步:狄云在江湖中屡遭陷害——断指、穿琵琶骨;凌退思为得宝藏活埋女儿,万震山的杀人砌墙、欲杀孙女灭口;花铁干为活命下的不顾廉耻……读来令人毛骨悚然,胸臆难平。

这也导致该小说在金庸先生的所有小说集中,处于边缘位置,知名度远不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长篇小说。但个人认为,《连城诀》并不逊色于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恰恰相反,正因为其对人性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使得这部作品有远超其他作品的现实意义。

有很多人在读完《连城诀》后,认为其是一个只有人性险恶,而无"侠"的江湖。个人认为不然,它的确没有"为国为民"的大格局与情怀,但却通过极恶与极善的对比,在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身上探讨了一种基于底层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与武功无关,与担当无关,与能力无关。其并非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侠之大者,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基于乡土社会中善良本性之下的对个人德行与本心的坚守,这样的侠,更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但狄云的侠,又是独一无二的,他代表的虽然是江湖底层人们的侠义精神,但其在屡屡面对陷害、折磨、污蔑、背叛等极端情况下表现出的宁折不改,穷且益坚的精神,又已远超传统意义上的侠义精神。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狄云的侠,是发乎本心的"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观

说狄云的侠具有代表性,是因为他的出生实在平凡不过,他仅仅是一个农村小伙,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铺乡下长大。他的性格,具有乡土社会下熟人社会中普遍的善良与质朴,小说第一回目为"乡下人进城",就很好的概括了他的这种特质。

狄云的善良与质朴源于江湖的底层——乡下,这是多年处于一种简单淳朴生活环境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品质,这种品质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尚不能称其为侠。狄云真正成为侠,是他将善进行到底,无论身处囹圄,还是处于进退维艰、自身难保的困境,在身不由己或者求生的本能之下,还能保持内心对他人的善意,这种对善的无条件的持守,让他具有了侠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江湖底层的狭义的善的概念。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穷则独善其身,是对狄云侠义精神最好的注解。

穷的解释有几种:其中有财资困乏,也指处境恶劣。狄云在前期就属于财资困乏的“穷”,与师傅戚长发一家为了有一身体面的衣服进城,不得已把家里唯一的一头耕地的牛卖掉换钱。同时,财资的困乏也造就了他见识的匮乏,一直住在乡下,从没见过世面,自然不懂人心的险恶与江湖上的为人处事之道。所以在万震山的宴席上,为了师傅的一件新衣服,就做了出头鸟,与吕通打了一场。

狄云急窜让开,叫道:“我不跟你打架。我师父这件新袍子,花了三两银子缝的,咱们卖了大牯牛大黄,才缝了三套衣服,今儿第一次上身……”

这一场侥幸胜出,却拂了万震山的面子,打了万震山八位徒弟的脸,因为吕通是来砸万震山场子的,自己的徒弟还没出头,却让一向不怎么对付的戚长发的徒弟抢了先,万震山师徒面子上都不好看。

狄云的出头,并非是出于侠义之心,仅仅是因为吕通泼的粪,溅到了戚长发的衣服上,而这身衣服,是用他们吃饭的家伙——大牯牛换来的。因为财资的困乏,这身衣服在狄云心中的分量不菲,所以他挺身而出,要求赔偿,最后得罪了万震山的徒弟。

"穷"令狄云因为一件衣服而不淡定,也让万震山的一群徒弟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寻他的晦气,并采用陷害的手段夺其所爱,狄云的悲剧正源于此。但对狄云自身而言,穷并未给他的内心造成任何困扰,乡下人进城,面对大场面,并没有畏畏缩缩;万圭等人寻衅,狄云胜券在握的情况下选择留手,在众人一拥而上,战败不敌的情况下,不卑不亢。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狄云的后期,面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境上的“穷”。惨遭陷害,断指入狱,被穿琵琶骨,被丁典误解,越狱后又被所谓的正派人士误认为血刀门弟子并遭追杀,被纵马踩断腿骨等等,狄云的遭遇,穷尽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但无论是处于物质还是处境上的困境,狄云始终未曾丢掉内心最为珍贵的东西。万圭等人看不起他,以众欺寡,他始终不曾低头;丁典在狱中对他拳脚相加,他在丁典受刑后仍然不忍并加以照顾;水笙对他百般误解,他仍在自己深陷险境时屡次出手相救;在血刀老祖滥杀无辜时,纵是自身难保,他也同样挺身而出制止;尽管穷途末路,他都不曾忘记对丁典的承诺,纵使满世界逃命,仍不忘带着丁典的尸骨……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一个能力强大的人,在江湖中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很容易,因为他的能力给侠义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和本钱。而一个始终贫困,武功平平,自己尚且疲于奔命、自身难保之人,能够在屠刀下挺身而出,对朋友信守承诺,做到不以物喜悲,始终不卑不亢,才真正需要大勇气。从这方面来说,狄云是当之无愧的侠士,也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他的独善其身,包含了传统道德观的"仁义"与"忠信"。

相较而言,众侠士跟随水岱救女的各怀心思,花铁干人性的彻底扭转,万圭的不择手段,汪啸风的轻信流言,戚长发师兄弟的互相算计,狄云的德行就显得更为高尚。众人为追求侠义之名而行侠义之实,最后原形毕露,狄云仅仅为了活着,基于血脉深处的善让他在求生过程中自然生发侠义之行,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狄云小格局的善,在江湖浮沉中,因为坚守,终于成长为大格局的侠。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一以贯之的纯善,成为狄云能够屡屡脱困的软实力

很多人在为狄云的处境揪心的同时,对他的傻与木讷愤愤不平,对他不审时度势的盲目的善进行批判,认为他的善失去了底线,譬如说对血刀老祖的善,让他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以上观点,难免有上帝视角之嫌,狄云自被万圭陷害开始,他的命运就已开始身不由己,他始终在这个江湖的惊涛骇浪中飘荡,随时有倾覆的可能,身体被裹挟,完全不能自已,一个巨浪刚过,另一个巨浪又扑面而来。在被裹挟进越来越深的江湖中时,狄云除开自保的本能外,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他曾面临各种困境,如棋子一般任人摆布,但正是他始终坚持的善意,才能助其脱困。

在狱中能够脱困,是因为丁典的越狱,他能够消解丁典对他的误会,是因为自杀的行为,而能够与丁典成为朋友,却是他的善意,最终打动了丁典,从而也得到了冠绝天下的绝学《神照经》;在面对血刀老祖与"落花流水"四人的困局时,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善,认为血刀老祖有救命之恩,不愿独自逃命,可能早被血刀老祖当成弃子;如果不是相救水笙,也不会被血刀老祖打通任督二脉,进而神功大成,最后赢得白富美水笙的心,也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的善所透出的人格魅力,才令水笙对他的误解冰释,进而心生倾慕。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从狄云的运气来看,只能用一言难尽形容,才出虎穴,又进狼窝,一个接一个的坑等着他跳,这种运气的人,也只有前世作恶无数的人才配拥有。我们分析狄云所经历的困境,发现大都无解:原本是一个淳朴至情之人,却被青梅竹马的师妹误会是淫贼;万圭表面相助,实则陷害;本是一腔正气,却被误解为邪门弟子,被正派人士追杀……

因为自己本事低微,毫无辩才,武功平平,名气几无,在他人眼中也就是蝼蚁般的存在,根本无从解释。此种处境下的狄云,既然硬实力远远不够,无法助自己脱离困境,只能坚持本心,从软实力上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也是他能选择的唯一方案。

狄云并非是傻,而是他向来不以恶意去揣测他人,所以始终后知后觉,难识江湖的险恶。也正因如此,在江湖的浑水中,狄云才能如一股清流,得到丁典、水笙等人的赏识,即便如血刀老祖般杀人如麻之人,在遍尝徒弟的冷漠后,也对他的善与感恩之心心生好感。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连城诀》结局的一些感想

《连城诀》的江湖充满了黑暗,大家都在为名为利,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心思纯洁之人,早被当做棋子玩弄,身不由己。什么师徒之情,父女之情,夫妻之情,祖孙之情……统统都沦为名利的工具。

但同时又塑造了一个纯善的,重情重义,视名利如粪土的狄云。两相对比,实在是对人性的一种莫大讽刺与批判。

故事的最后,狄云在见到众人为宝藏疯狂后,选择离开江湖,带着师妹的女儿遁隐到曾被血崩所困的川边的雪谷,在那里,遇见了正在等待他的水笙。

她满脸欢笑,向他飞奔过来,又笑又叫:“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你如不来,我要在这里等你十年,你十年不来,我到江湖上找你一百年!”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这样的结局让读者终于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内心终于得以慰藉。狄云最后的结局有其必然性,在任何处境下都不改本心,心地纯良,无欲无求之人,终究会有云开雾散的一天,这也是作者传递出的一种道德观与价值观。

狄云最后虽然身怀神功,但选择了隐。分析金老笔下的侠士,他们的侠几乎都有着双重属性——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和事了拂衣去的隐侠。郭靖、乔峰是典型的侠之大者,杨过、张无忌、令狐冲等最后都选择了隐。然无论是大侠还是隐侠,他们都曾在江湖上凭借自己的实力有所建树,最后功成而身退,隐于山林。

但狄云的隐却是看透江湖人心险恶后的隐,有着明显的消极避世思想。这种思想,是内心道德观与现实冲突后无奈的选择。狄云的侠只能拯救自己于危难,让自己无愧于心。对于江湖险恶的人心,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连城诀》:莫道江湖险恶世无侠,须知持心守正侠自成

结语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素心指本心,也指纯洁的心地,结合狄云的外号"空心菜",金老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但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并非是如狄云般始终保持空心的状态和一以贯之的善,毕竟如狄云之困境,普通人很难遇到,也实在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而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必须如狄云般要有自己的坚持,坚持一种好的品质与德行,坚持一种优秀的习惯。很多时候,不随大流,坚持了他人不能坚持的东西,就足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